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P2

  ..續本文上一頁。而成能見見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見分。複將無同無異真谛理境。轉成相分。遂有種種差別。故曰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此熾然成異之異。與彼因明立所之所異又異。以立所之異。是約一念。此熾然之異。所談甚廣也。于是有因異而立同。即同亦異。有因同異而複立無同無異。即無同無異亦異。而世界虛空衆生。恍惚未定之相。皆影現于此。與彼粗境中叁法作胚胎矣。

  ○無同無異。屬衆生相。良以虛空爲同。此仿佛有形貌差別。不同虛空。故曰無同。器界爲異。此仿佛有運動靈覺。不同器界。故曰無異。然必同異發明者。以上異之與同。相形而顯。此衆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也。問。既即世界虛空衆生。與下粗境。何所差別。答。此尚在本識中。結暗忽現。雖現一切境界。但具根身器界種子耳。即如熾然。訓火光盛貌。雖表顯著。然火光但明于夜。亦表暗中顯著。以此境界雖顯。尚在本識中。未大顯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

  ○鍾雲。不知覺本自明。而妄加一明于覺之上。只此明字。便生出許多事來。此中能所先後。說者紛紛。不知妄爲明覺。已是妄能矣。上既因能立所。此複因所生能。乃展轉相生之意。非先有所。後有能也。無同異以下。皆承生汝妄能來。本性之覺。無同異也。能所既立。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矣。異彼所異。是因異又立同也。同異互相是非。複立無同無異矣。此中同異。及無同無異。俱指賴耶識中。種種妄明。下文虛空世界衆生。乃妄明所現之相。舊注便以虛空世界衆生。釋此處異同。殊太早了。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

  此因叁細而生六粗確答雲何忽生之問也。上來如是境界。從無而有。則有無相傾。因異立同。則同異互顯。既而複以一異一同之界相。顯發非同非異之有情。于是藏識海中。境風亂動。已如空華亂飛。豈不甚擾亂哉。如是擾亂。相爲緣對。轉生勞慮。謂于前現識所現相爲。不了心現。執爲外境。創起量數。分別染淨。所謂分別事識。起成智相。爲第一粗也。勞之既久。相續不斷。轉生苦樂覺受。自他相續。法執轉粗。即相續相。爲第二粗也。因勞久而發起染著之相。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即著取相。爲第叁粗也。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此等皆是自相渾濁。非由外物渾之濁之。此即計名字相。爲第四粗也。由是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種種業。引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即起業相。爲第五粗也。于是業系苦相爲第六粗者。以次而生。由依性覺而動無明。因無明而發心境。緣心境而起塵勞等。業力所使。起成有相處。則山河大地。確然而成定相。靜而無相處。則空闊曠蕩。顯然而見頑虛。此虛空即前同相。至此而始確定也。此世界即前異相。至此而始成就也。汝問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實由如是而生也。且彼細境中。無同無異之相。至是而顯然確定。以成衆生業果。真有爲法矣。汝問雲何忽生諸有爲相。實由如是而生也。

  ○鍾雲。自相渾濁。即後文從始至終。五疊渾濁也。因世界衆生而有業果。故曰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蓋至此而晴空之中。別見種種華相矣。然而诘其根元。總是妄明一念所生耳。一念中。紛起者爲世界。一念中晦昧者成虛空。虛空爲妄明中所現同相。世界爲妄明中所現異相。衆生業果。諸有爲法。即妄明中所現無同無異之相。彼所謂無同無異者。乃真有爲法也。豈待衆生業果。熾然頓興之日。而後謂之有爲哉。舊以衆生爲無同無異。文理難通。今作妄想所現之相如影子一般。則虛活。說得去矣。

  ○佛言業識妄見生于無明。必從性覺妙明本覺明妙說來者。二語即所謂真如。見無明依真如而起。非真如之外有無明也。此種無明。所謂生相無明。八地菩薩得隨分覺者。尚不能知。故謂之微細惑。唯佛能以究竟覺。微密觀照。乃能洞見而直指之。此之謂見見。謂覺眚也。

  ○經自無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連持者。令知能所乃生萬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後。一念頓絕能所。可以把定萬有。坐還清淨本然。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矣。昔有僧問琅玡覺和尚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厲聲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僧言下大悟。故知一念才生。萬法皆備。則知一念無生。萬行具足矣。

  ○賀雲。諸家以起信叁細六粗。配此段經文。致有紛紛異說。不知此處。前截配叁細則可。後截配六粗。則不可。蓋起信六粗。就一人生死輪轉言之。此處經文。就山河大地。諸法生起相續之因言之。自不能強配也。

  ○相待生勞勞字。與前瞪以發勞。兼目與勞。二勞字相應。可見虛空世界。衆生業果。全是目勞所現之相也。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生。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此下答雲何次第遷流終而複始之問也。此先明世界相續之因。良由覺體之上。已起妄明。而妄明必發空漚。頑空之體。全是晦昧。而晦昧與明乖角。明昧相傾。不覺心動。當知世間諸風。全是妄心動蕩所感。故空輪之上。而有風輪。執持世界。器界凝結。皆由無明風力執持。得不散失。此風大顯然親依妄心而起矣。又土與金。皆是堅性。俱屬地大。而堅莫過于金。故金是地大精實之體。因空昧而心動。故曰因空生搖。如人爲睡所偃。而發迷悶。覺明堅執。而妄成有礙。如偃中堅執求通。而妄覺有物相壓。由此即感一切堅礙之相。當知世間金寶。皆是明覺體上。一分堅執所感。如有凝心結想化爲石者。亦小驗也。以故風輪之上。而有金輪。保持國土。此地大亦顯然親依妄心而起矣。堅執之妄覺立礙感金而寶成。搖動之妄明。動成風相而風出。風金相摩。一堅一動。故有火光。變生爲熟。化有成無。雖無含持之輪用。而有變化之功能。而火大因之起矣。以上叁大。雖相待轉生。而俱帶妄覺妄明之心相。此下不帶心相。獨用金水二大。而水生焉。彼寶上之明。即含津潤。如珠光出水是也。火有蒸郁之氣。即能成水。如盛熱時。萬物多被蒸而出水也。以寶明而又映以火光。故有水輪。含潤十方世界。此十方界。總是愛水包褁。而水大所由起矣。由妄見動。故感風輪。由執心堅。故感金輪。由研摩燥。故感火輪。由愛心深。故感水輪。故知四大種子。不外發潤二種無明也。

  ○別經言世界安立。土輪下依金輪。而同爲地大。金輪下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而虛空無所依。今約由心生起。序未全同。又顯究竟。仍說虛空依無明。而無明依本覺。以見萬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離心悉無自體也。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因能成四大又生所成四居也。蓋器界元爲衆生所居。今于此四。方顯衆生住處。故曰四居。彼四大雖均成變化功用。而水火土叁大。于四居中。功迹尤顯。彼火性炎上。主于騰也。水性潤下。主于降也。水火既濟。則交發而成器界。如陶器者。功惟賴于水火也。既交發立堅。由是濕爲巨海。即甘水海。鹽水海。而水族衆生之居成焉。幹爲洲潬。即四部洲。而陸處衆生之界成焉。海亦由立堅而成者。以注水之巨坎。全是堅體也。以是水火共生之義。故彼大海本就濕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母之氣分。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處。不應有水。以不忘父之氣分。故江河常注。蓋水之望火。爲我克之妻。故火爲二居之母。火之望水。爲克我之夫。故水爲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于父。而不忘母之氣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于母。而不忘父之氣分。故洲有江河也。又水能克火。若水性不降而就火。則勢必滅火。豈能生物。今則降水之性而就火。水夫劣于火妻。故結成高山。而山居衆生之界成焉。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者。是受火之氣分也。融則成水者。是受水之氣分也。土能克水。若土性不降而就水。則勢必滅水。豈能生物。今則降土之性而就水。土劣于水。故抽爲草木。而林居衆生之界成焉。是故林薮。遇燒成土者。是受土之氣分也。因絞成水者。是受水之氣分也。由無明種子。交妄發生。初由妄心而生起大種。次由展轉而備生四大。後由諸大而成就四居。以是遞相爲種之因緣。所以世界相續。成住壞空。終而複始。相續不斷。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轉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後。永無清淨之期矣。

  ○此中義理。雖似外論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實不盡同。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經義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將謂不出己意。良以外教正惟執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實不了其真源。縱高推太極混沌等。而終不識其爲吾心之妄覺。全體之無明。今與分明指示。正以異彼教意。而舊解卻將覺明。釋之爲水。以濫彼天一生水之計。仍出無極太極之下。何以令彼袪除舊見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歸化機于陰陽。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且又示天地之元。出于吾心之無明。此誠大異外說。而極醒誤執也。弘教者。不能挽外宗而令其明內旨。反推內教而濫外宗。失計之甚也。至于內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後之合變轉生。但與五行略相似耳。故今解于前之四法。全准孤山四大爲正。而前叁大。顯然依于心起。于後之四法。別立名言。略取溫陵父母氣分之說。以助明而已。

  ○空谷禅師謂周濂溪之學。出于壽涯。蓋指太極圖也。彼壽涯胡爲者。而立此妄計。豈非內教之罪人耶。或空谷亦傳聞之說。固不足信耶。

  ○鍾雲。巨海洲潬。高山林薮。合成器界。由四大變起。而四大乃覺心之變現。所謂萬法唯心也。

  …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