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成能见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见分。复将无同无异真谛理境。转成相分。遂有种种差别。故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此炽然成异之异。与彼因明立所之所异又异。以立所之异。是约一念。此炽然之异。所谈甚广也。于是有因异而立同。即同亦异。有因同异而复立无同无异。即无同无异亦异。而世界虚空众生。恍惚未定之相。皆影现于此。与彼粗境中三法作胚胎矣。
○无同无异。属众生相。良以虚空为同。此仿佛有形貌差别。不同虚空。故曰无同。器界为异。此仿佛有运动灵觉。不同器界。故曰无异。然必同异发明者。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显。此众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也。问。既即世界虚空众生。与下粗境。何所差别。答。此尚在本识中。结暗忽现。虽现一切境界。但具根身器界种子耳。即如炽然。训火光盛貌。虽表显著。然火光但明于夜。亦表暗中显著。以此境界虽显。尚在本识中。未大显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
○钟云。不知觉本自明。而妄加一明于觉之上。只此明字。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中能所先后。说者纷纷。不知妄为明觉。已是妄能矣。上既因能立所。此复因所生能。乃展转相生之意。非先有所。后有能也。无同异以下。皆承生汝妄能来。本性之觉。无同异也。能所既立。则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矣。异彼所异。是因异又立同也。同异互相是非。复立无同无异矣。此中同异。及无同无异。俱指赖耶识中。种种妄明。下文虚空世界众生。乃妄明所现之相。旧注便以虚空世界众生。释此处异同。殊太早了。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因三细而生六粗确答云何忽生之问也。上来如是境界。从无而有。则有无相倾。因异立同。则同异互显。既而复以一异一同之界相。显发非同非异之有情。于是藏识海中。境风乱动。已如空华乱飞。岂不甚扰乱哉。如是扰乱。相为缘对。转生劳虑。谓于前现识所现相为。不了心现。执为外境。创起量数。分别染净。所谓分别事识。起成智相。为第一粗也。劳之既久。相续不断。转生苦乐觉受。自他相续。法执转粗。即相续相。为第二粗也。因劳久而发起染著之相。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等。即著取相。为第三粗也。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此等皆是自相浑浊。非由外物浑之浊之。此即计名字相。为第四粗也。由是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引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起业相。为第五粗也。于是业系苦相为第六粗者。以次而生。由依性觉而动无明。因无明而发心境。缘心境而起尘劳等。业力所使。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确然而成定相。静而无相处。则空阔旷荡。显然而见顽虚。此虚空即前同相。至此而始确定也。此世界即前异相。至此而始成就也。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实由如是而生也。且彼细境中。无同无异之相。至是而显然确定。以成众生业果。真有为法矣。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实由如是而生也。
○钟云。自相浑浊。即后文从始至终。五叠浑浊也。因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曰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盖至此而晴空之中。别见种种华相矣。然而诘其根元。总是妄明一念所生耳。一念中。纷起者为世界。一念中晦昧者成虚空。虚空为妄明中所现同相。世界为妄明中所现异相。众生业果。诸有为法。即妄明中所现无同无异之相。彼所谓无同无异者。乃真有为法也。岂待众生业果。炽然顿兴之日。而后谓之有为哉。旧以众生为无同无异。文理难通。今作妄想所现之相如影子一般。则虚活。说得去矣。
○佛言业识妄见生于无明。必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说来者。二语即所谓真如。见无明依真如而起。非真如之外有无明也。此种无明。所谓生相无明。八地菩萨得随分觉者。尚不能知。故谓之微细惑。唯佛能以究竟觉。微密观照。乃能洞见而直指之。此之谓见见。谓觉眚也。
○经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昔有僧问琅玡觉和尚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僧言下大悟。故知一念才生。万法皆备。则知一念无生。万行具足矣。
○贺云。诸家以起信三细六粗。配此段经文。致有纷纷异说。不知此处。前截配三细则可。后截配六粗。则不可。盖起信六粗。就一人生死轮转言之。此处经文。就山河大地。诸法生起相续之因言之。自不能强配也。
○相待生劳劳字。与前瞪以发劳。兼目与劳。二劳字相应。可见虚空世界。众生业果。全是目劳所现之相也。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下答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也。此先明世界相续之因。良由觉体之上。已起妄明。而妄明必发空沤。顽空之体。全是晦昧。而晦昧与明乖角。明昧相倾。不觉心动。当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器界凝结。皆由无明风力执持。得不散失。此风大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又土与金。皆是坚性。俱属地大。而坚莫过于金。故金是地大精实之体。因空昧而心动。故曰因空生摇。如人为睡所偃。而发迷闷。觉明坚执。而妄成有碍。如偃中坚执求通。而妄觉有物相压。由此即感一切坚碍之相。当知世间金宝。皆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执所感。如有凝心结想化为石者。亦小验也。以故风轮之上。而有金轮。保持国土。此地大亦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坚执之妄觉立碍感金而宝成。摇动之妄明。动成风相而风出。风金相摩。一坚一动。故有火光。变生为熟。化有成无。虽无含持之轮用。而有变化之功能。而火大因之起矣。以上三大。虽相待转生。而俱带妄觉妄明之心相。此下不带心相。独用金水二大。而水生焉。彼宝上之明。即含津润。如珠光出水是也。火有蒸郁之气。即能成水。如盛热时。万物多被蒸而出水也。以宝明而又映以火光。故有水轮。含润十方世界。此十方界。总是爱水包褁。而水大所由起矣。由妄见动。故感风轮。由执心坚。故感金轮。由研摩燥。故感火轮。由爱心深。故感水轮。故知四大种子。不外发润二种无明也。
○别经言世界安立。土轮下依金轮。而同为地大。金轮下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而虚空无所依。今约由心生起。序未全同。又显究竟。仍说虚空依无明。而无明依本觉。以见万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离心悉无自体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因能成四大又生所成四居也。盖器界元为众生所居。今于此四。方显众生住处。故曰四居。彼四大虽均成变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于四居中。功迹尤显。彼火性炎上。主于腾也。水性润下。主于降也。水火既济。则交发而成器界。如陶器者。功惟赖于水火也。既交发立坚。由是湿为巨海。即甘水海。盐水海。而水族众生之居成焉。干为洲潬。即四部洲。而陆处众生之界成焉。海亦由立坚而成者。以注水之巨坎。全是坚体也。以是水火共生之义。故彼大海本就湿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母之气分。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处。不应有水。以不忘父之气分。故江河常注。盖水之望火。为我克之妻。故火为二居之母。火之望水。为克我之夫。故水为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于父。而不忘母之气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于母。而不忘父之气分。故洲有江河也。又水能克火。若水性不降而就火。则势必灭火。岂能生物。今则降水之性而就火。水夫劣于火妻。故结成高山。而山居众生之界成焉。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者。是受火之气分也。融则成水者。是受水之气分也。土能克水。若土性不降而就水。则势必灭水。岂能生物。今则降土之性而就水。土劣于水。故抽为草木。而林居众生之界成焉。是故林薮。遇烧成土者。是受土之气分也。因绞成水者。是受水之气分也。由无明种子。交妄发生。初由妄心而生起大种。次由展转而备生四大。后由诸大而成就四居。以是递相为种之因缘。所以世界相续。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转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后。永无清净之期矣。
○此中义理。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谓不出己意。良以外教正惟执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实不了其真源。纵高推太极混沌等。而终不识其为吾心之妄觉。全体之无明。今与分明指示。正以异彼教意。而旧解却将觉明。释之为水。以滥彼天一生水之计。仍出无极太极之下。何以令彼袪除旧见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且又示天地之元。出于吾心之无明。此诚大异外说。而极醒误执也。弘教者。不能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反推内教而滥外宗。失计之甚也。至于内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后之合变转生。但与五行略相似耳。故今解于前之四法。全准孤山四大为正。而前三大。显然依于心起。于后之四法。别立名言。略取温陵父母气分之说。以助明而已。
○空谷禅师谓周濂溪之学。出于寿涯。盖指太极图也。彼寿涯胡为者。而立此妄计。岂非内教之罪人耶。或空谷亦传闻之说。固不足信耶。
○钟云。巨海洲潬。高山林薮。合成器界。由四大变起。而四大乃觉心之变现。所谓万法唯心也。
…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