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P4

  ..續本文上一頁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爲愚爲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如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此喻萬法現無也。夫無明且空。而況所生之萬法乎。以喻明之。譬如目翳之人。見空中華。元非實有。翳病若除。華于空滅。亦非實無。忽有愚人。于華滅空處。更待華生。汝觀是人。爲愚乎。爲慧乎。富樓那言。空本無華。妄見其有生有滅。以非實滅。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何況敕使更出。斯實謂之狂癡。而愚字不足以盡之。雲何更名此等狂人。爲愚爲慧耶。佛言。此待華更生之人。誠如汝解。決愚非慧。汝既知晴空待華者爲至愚。雲何乃于如來妙明體中。而待生山河等法。彼執佛滅萬法。已是顛倒妄情。況冀佛起萬法。與彼愚人何異哉。是則妄不複生。斷然無疑矣。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爲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且不獨妄不複生也而真亦不複變矣。又如蘊金之礦。當金在礦時。二物混和。礦雜精金。若出礦之後。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則求礦于金者。愚也。又如木遇燒而成灰。既已成灰。不重爲木。則求木于灰者又愚也。然則諸佛如來可知矣。彼諸佛如來。樹下所成無上智德。破無明。盡五住。翻轉一切煩惱。完複本有如如智體。所謂菩提也。因窮果滿。圓淨斷德。遷流浪息。二死永忘。翻轉一切輪回。完複本來如如理性。所謂涅槃也。菩提智光。類于精金明淨既成菩提。不複重生煩惱。亦猶精金不複重爲礦也。涅槃寂滅。類于木灰。既入涅槃。不複重淪生死。亦猶木灰。不複重爲木也。故曰亦複如是。是則妄本無生。而非成佛始滅。真本無變。而胡望佛更生。故知衆生分中。尚自無生無變。何況成佛者。反有生而有變哉。汝問萬法生續之由。我爲汝說生續之由竟。

  ○說不空如來藏已竟。

  ○此下說空不空如來藏。以示圓融之故也。夫空藏中。破相顯性。相既不有。說誰無礙。不空藏中。從性起相。相既宛然。何得無礙。是以前二藏中。略開圓融之端。而未竟無礙之說。豈免滿慈之疑。茲欲極彰無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須談空不空藏也。蓋空即不空。則性全即相。而性固無礙。不空即空。則相全即性。而相亦何所礙哉。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于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複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見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此答次問五大何得圓融之疑也。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堅謂諸大本來相礙。若如來藏空。可說無礙。今雲備具諸大。即當相礙。豈有無礙之理。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爲無礙。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爲有礙矣。而如來釋疑。非但只釋未發之性爲無礙。而兼亦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相尚無礙。而況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故此科說性無礙。其詞最少。釋相無礙。其文最多也。佛言。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圓融周遍。而疑水火二性。何故不相陵滅。又征空大地大。既俱遍者。則不合相容。我今爲汝。以喻明之。富樓那。如來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發生。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所謂體非群相者。空空蕩蕩元無一物。然而日照則明矣。雲屯則暗矣。風搖則動矣。霁澄則清矣。煙霧之氣凝聚。則濁矣。土合風雨積而蔽空。則成霾矣。水澄湛不動。則與虛空交映矣。所謂不拒發揮者如此。(七相雖不配合七大。而亦略應其數也)于汝意下雲何。如是種種。同時各處。諸有爲相。爲因彼日等諸緣所生乎。爲複空中自有乎。若謂因彼所生者。富樓那。姑舉日之一相以明之。而余六可知也。且當日照時。既是日明。則當普天共成一日之體。不應更見圓日。雲何空中。更見圓日如盤盂者在乎。既見圓日。則自日之外。雲何不是空體之明。而顧獨謂明屬于日乎。若謂不是日明。是空明者。空常存。明常在。空應自照。雲何當中夜雲霧之時。又無光耀。當知是明。亦非日。亦非空。不即空日也。非異空。非異日。不離空日也。既不即。又不離。則知清淨本然。循業發現矣。

  ○問。虛空譬性。明等七相譬七大。日等七緣。譬于何法。答。七大循業而發。則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業也。問總標中。惟空與相。空喻藏性。相喻七大矣。征釋中。只宜明其非空及不異空足矣。何更加以七緣。而言非日。及不異日乎。答。若不加以日等。有二不備。一者顯妄不備。蓋必二者皆非。二者不異。方顯宛轉虛妄。無可指陳也。若惟單就空言。是猶有可指陳處也。二者顯妙不備。苟若但言非空。而不言非日。則但顯性無礙。而不兼顯相無礙也。若但言不異空。而不言不異日。則但顯不違性。而不兼顯不壞相也。

  ○此下據經文。觀相元妄至不相容者在前。真妙覺明至無可憑據在後。詞義不貫。明是錯簡。今依講文正之。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此節本在後。今移而前)。

  此以法合喻也。彼元真之妙覺明心。不滯一相。不拒諸相。亦複如是。若汝循發空之業。而以空明。大則如大千空劫。小則如鑿井出土。而空即現矣。若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如執鏡求火。執珠求水之類。則亦各各現。如求火火出。求水水出是也。若地水火風。同時發明。如吹火者。口中現風。薪中現火之類。則亦互呈齊現。如風隨火壯。火隨風烈是也。真妙覺明。循業發現如此。此與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七相之發揮者何以異乎。夫相之各現。不必論矣。雲何俱現。今又以喻合喻。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入同觀此水中之日。此兩人東西各行。則各有一日。隨二人去。本一影也。乃一隨而東。一隨而西。此之二影。誰爲定實。(准定也的實也)然則一處而現水火二大。亦誰爲定實耶。既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是一而雲何各行。既雙而雲何現一矣。假使境有定實。猶可容辨難。今既無定無實。而顧于無定實之境。宛轉辨難。則難愈多。而愈人于虛妄。如同觀是一。知二是虛。各行既二。驗一是妄。則一之與二。孰可憑據哉。然則諸大俱現。亦是宛轉虛妄。無可憑據而已。此與空日生明。不即不離有。何以異乎。

  ○水喻如來藏性。影喻七大之相。兩人各行。喻循俱明之業。東西二影。喻俱現之相。

  ○鍾雲。諸注以此處日影。同于二卷中月影之妄。又泥下文宛轉虛妄之語。反以俱現之妙作虛妄看。此以辭害義。以喻累法之過也。不知二卷顯如來藏體。故以真月喻真。而以月影爲妄。此顯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故借水中日影。形容描寫俱現之妙。但觀一如來藏。隨七大俱現。如一日影。隨東隨西。其妙自見。若必難言日影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可現一。則宛轉虛妄。而無可憑據矣。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爲空果。雲何诘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不相容者(此一節本在前。今移而後)。

  此牒上虛妄以答前問辭也。但汝細觀七大之相。若果是實。或可指陳。正如水中日影。本來虛妄。無可指陳。若乃妄謂有可指陳。如執空華實有。已爲迷妄。若更诘其相陵滅者。是猶複邀空華。而期其更結空果。真可謂迷中之迷。妄中之妄。雲何诘其相陵滅乎。由此虛空廓然。迥無諸相。而觀七大之性。元亦純真。先非水火。水火尚無。說誰不相容乎。知水火。則知空地矣。而汝問大地虛空不合相容。者。亦獨何哉。夫觀相元妄。則全相是性。不空即空。而相無礙矣。觀性元真。則全性是相。空即不空。而性無礙矣。汝問五大圓融之故。我爲汝說圓融之故竟。

  ○問。性相既俱無礙。既不相淩滅而相容矣。奈何據今熾然淩滅。宛然不容。其故何也。答。下雲汝以色空相傾相奪。則傾奪二字。即其故也。是知淩滅不空。病根在于衆生無始妄習傾奪。非彼妄相真有是也。其猶月運岸移。惑本在于雲駛舟行之妄見。非彼月岸真有是也。又如夢見水火。執爲實有。便見淩滅。才知是夢。便可橫身直過。尚無燒溺。豈有淩滅。是知今之熾然宛然。實由堅執之久而忘執之功未至耳。

  ○詳滿慈之疑。謂既稱圓融周遍。便該得淩滅不容。若是不滅相容。恐非圓融周遍。佛以不滅相容。正是圓融周遍。然並不與之辨如何相容。如何不滅也。但只追究七大之所從來。總是如來藏性。循業發現。性全是真。相全是妄。既是虛妄。如空華日影。將誰相滅。將誰相容。然則並不當問其相滅不相滅。而何必辨其不相淩滅乎。並不當問其相容不相容。而何必辨某爲相容乎。此謂溯本窮源。搜出來曆。不待辨難。而疑團打破矣。

  ○說空不空如來藏已竟。

  ○此下圓彰叁藏。以勸修也。由前次第叁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衆生迷境顯示。未暇普收聖凡染淨二緣。十界一如無二。以畢彰藏心全體大用。今既粗細二惑。次第破盡。妙明披露。道眼近圓。理宜罄竭諸佛之靈府。而徹底顯示。故此統會畢彰。用顯圓融叁藏也。

  ○滿慈于此。應有伏疑。由前極談衆生現住迷境。當體性相。二俱無礙。若爾。即應不揀聖凡。同見無礙。今何我等動成有礙。而如來獨得無礙耶。于是如來應…

《楞嚴說通卷四(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