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P6

  ..續本文上一頁而不著一切法耶。若汝心本無處所。而自然不著。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之本無。雲何更添不著乎。若汝心本有處所。而不去著一切法者。則是汝心去了個著。又多個不著。安能名爲無著哉。所以然者。著從相起。若汝果無心相。是真無心。決無有著。若非真無心。則定有心相。既有心相。定有所在。決定有著。雲何而說一切無著乎。極而言之。不惟有相不可名無著。即無相亦不可名無著。以才說無相。即墮有相故也。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阿難將個沒著落死貓頭。呈似世尊。又被世尊擲向他方世界了也。

  ○法身無在。而無乎不在。前六番計心在內在外。雙計潛根。隨合。中間。是以心爲有在也。故世尊皆以無在破之。及至第七。又計心爲無在。故世尊以相有則在破之。雖是一期破執。實顯無在無不在之旨。先德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是也。大佛頂首楞嚴王。于此具見。即至後文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處。雖是極力形容叁如來藏。亦不能加于七處之外。智者于七處剖明一經大義。思過半矣。

  ○七番破處。只是破自生。他生。共生。與無因生。如在內。潛根。雙計內外。皆是計自生。在外。隨合。是他生。中間一計。是根境共生。無著一計。是無因生。又隨所合處。是執一切相生。無著一計。是執離一切相生。潛根。是執相宗增上緣。中間。是執相宗增上所緣緣。無著。是執性宗無相甚深義。據此七問。足見尊者[祝/土]著滿肚皮佛法。世尊七番逐破。不過就其執處。與他解粘去縛耳。先德雲。佛法裏。迷卻多少人。世法裏。悟卻多少人。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七番問處。節節有頓挫。如雲如是識心。實居身內。只一實字。見其意氣揚揚。旁若無人。如虎生叁日。有食牛之氣。第二番雲。同佛了義。得無妄耶。雖是強項。觀得耶二字。亦少屈矣。至第叁番。則曰如我思惟。如我者。謂以己意度之。理或如此。其志又稍降矣。第四番則雲是義雲何。言不知是與不是。未敢斷以爲必然也。至第五番。即思惟體。實我心性。由執聖言爲證。故複開強口。又曰實也。至第六番。當在中間。言據我所見。或當如此。當字覺郎當已甚。至第七番。則我無著。名爲心不。不者。疑而未定之辭。阿難至此。委靡不振矣。所謂壯心一起。春江怒濤。銳志一銷。秋霜敗葉。此經無論意趣深奧。即譯人之筆。潤色之手。亦若郢人之運斤。庖丁之解牛。並入神化。淵乎妙哉。

  ○七處皆非。則妄情已盡。而世人計心之住處者。不出于此。至此。則平日所恃以爲心者。杳無住處可根究矣。然詳此七番確定成處者。惟四處而已。謂一內。二外。叁根裏。及第六根塵之中是也。第四還在內。第五乃無定處。第七並處亦無也。此密示妄識無處。下文乃顯何妄識非心也。

  ○鍾疏雲。須記前雲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降伏塵勞。又雲維心與目。今何所在。是故七征但破其所在。所在既破。賊無逃處。下破能推之心。正擒賊耳。

  ○圓通疏雲。七征之處。最堅銳難攻者。在乎首尾。蓋在內久爲世人所守。而無著又爲學佛初機所宗也。

  ○七處破心竟。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爲彼所轉。溺于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阿難被世尊七縱七擒。至此弓折箭盡。納款輸誠。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倍于他人。今雖出家。猶恃嬌鄰。良因蒙愛恃憐。不肯進修。反認多聞。以爲實證。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而爲彼所轉。溺于淫舍。當由不知真心實際。是我所當造詣之處。所以不得無漏者由此。爲魔所轉者。亦由此也。惟願世尊。大慈哀愍分明指出此心的在何處。開示我等奢摩他大定之路。使有所遵循而往。不致惑于他岐。且令諸信不具者。皆能生信。而隳壞其惡見焉。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前請奢摩他。叁摩。禅那。今止請示奢摩他路。可見奢摩他叁。總是大定之共名。任舉其一。即該其二。而與叁觀無涉矣。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此放光默示也。世尊將欲破六識以顯六根。故先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表諸智將現也。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表衆識將破也。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表覆蔽將開也。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表分隔將合也。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表流轉將息也。由衆生有此本光。昧而不知。分爲根塵識叁。于器世間。不能超越。若能內瑩發光。根塵識叁。應時銷落。見聞通鄰。合開成就。故以此瑞先示之。果能了茲光瑞。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不動步而得矣。

  ○鍾疏雲。不與他說。且與他看。若遇宗門明眼人。便直下領當矣。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可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此下將前性淨明體用諸妄想複開二種根本爲一經之綱宗也。佛告阿難。一切衆生。泛爾凡夫。不知修行者。從無始來。迷此覺心。忽起無明。種種顛倒。由此無明。轉成業識。造種種業。熏成種子。名爲業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則輪轉生死。無有休息。故惑業苦叁。生必同條。如惡叉果。生必叁子一聚。不知修行者如此。又有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背大心而證小果者。及成外道。外正道而趣邪道者。以及諸天。修十善而欣樂果者。魔王。及魔眷屬。耽欲境而亂正修者。是等皆由不知真妄二途。二種根本。認妄爲真。獨修于妄。盲修瞎煉。認砂爲米。猶欲煮砂成馔。縱經塵劫之遠。其能得乎。錯亂修行者又如此。乃吾所謂二種根本者。雲何爲二。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此由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故曰無始。如睛勞華現。睡熟夢生。本無緣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是妄念。非他外緣。從此而成細微業識。次起轉相。轉作能見。後起現相。現外境界。由此叁種細識。複生智相。相續。執取。計名。四種粗識。于是執內執外。攀此緣彼。念念不停。無暫止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此生死本。即汝現今與諸衆生。用此東攀西緣之心。以爲自性者。即是別成聲聞緣覺天魔外道七趣之根本也。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此清淨體。即汝今者現前第八微細精想。名爲識精。本來具足元明。一真法界。不爲生死所染。不爲涅槃所淨。不爲無明所迷。不爲菩提所覺者。然此元明元清淨體。雖不與妄染相應。由不守自性。隨緣而生種種妄想。東攀西緣。一切衆生。但認此種種攀緣妄想。以爲心性。而反將元明清淨之體。棄而不顧。即此棄而不顧者。是菩提涅槃之根本也。夫此識精元明。衆生本有。體遍十方。用彌沙界。非諸趣所能牢籠。但由諸衆生。遺此本明。日用不知。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故諸趣本不當入而入。甘受輪回。豈不枉屈哉。

  ○識精元明者。六根所具圓湛不生滅性。識精乃其總名。本爲一體。若應六根。而列別名。當是見聞嗅嘗覺知六精也。五卷雲。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驗知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決指六根中見聞等精。所以破識之後。首即顯見精爲妙明本心也。舊注全不達此。故迷爲破見耳。又複當知。後偈中陀那微細識。正此識精。然亦以識爲名者。乃是第八識海。非比前六虛妄無體矣。因是真修之本。所以修圓通中。直選耳根聞性。亦此識精。而斯經始終要用。所以迥異于諸經者。由此根性以爲之根本也。諸緣者。前六轉識也。楞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知前六。皆此識海所生諸浪。故虛妄也。緣所遺者。言前六能遍緣一切。而獨于本生識海。自緣不及。如眼所起見。能遍見一切。而自不見眼也。縱使悟時。須一念不生。方能默契。六識若動。體即隱矣。故學人不舍緣心。畢竟如生盲不見性也。由其執認緣心。必遺元明。故曰緣所遺也。

  ○賀雲。識精元明者。取識精內本來妙明之體。非即以識精爲元清淨體也。專言識精。便屬阿黎耶識。專言明。猶是識陰邊際。故加一元字。見非因明立所之明也。遺此本明。正與元明相應。圓通疏雲。所生諸緣。即第六識。能生識精。即第八識。按七處破心。妄想已伏。緣心欲逃。何不直指真心。使歸如來藏性。而以識精元明爲不生滅心耶。蓋曰精。曰元明。本與如來藏心無異。惟一落識中。故不直曰精。而曰識精。識中有精。故又曰識精而不但謂之識。識去精存。則全體如來藏性矣。不可分之爲二。亦不得遽合爲一。其下手工夫。全在第四卷以後旋妄伏真入流亡所等處。蓋旋妄伏元。除去八識真中一分之妄。以終前文舉示識精元明之義。然後于十信之前。得無生忍爲因地心。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非惟見性無可指陳。即如來藏亦屬強名矣。此真大佛頂。真密因。真了義。真首楞嚴也。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