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一在虚空。一在己身。既有二知。则汝一身。应成两佛。有是理乎。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单结见内。足见此计同在内矣。要知计内。计外。计潜根。与双计内外。亦未常不是。但阿难执迹生情。故问处句句成病。世尊随方解缚。故答处句句成药。古德云。会得。则死句皆成活句。会不得。活句皆成死句。神奇化为臭腐。臭腐复化神奇。实无定法。此上四计。皆因世尊云何知外一句。钩动阿难。故尊者舍一执一。所谓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向后三计。知见已穷。复牵引世尊所说性相深义。引蔓抽条。妄生计度。不知是则总是。非则总非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第五计心在随所合处也。阿难言。前此皆我之臆见也。我常闻于佛矣。佛昔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维。世尊所说心法相生。即此能思维者。实我心性。此心随与那一法合。即随那一法生。何必定在内外。及与中间三处乎。不知世尊所谓心法相生。正谓心法皆从业识变起。同时妄有。如两束芦。互相依倚。离心无法。离法无心。非谓心能生法。法能生心也。尊者缪认心法相生。故计随合随生。先引世尊所说者为证据。欲以杜如来之口。岂知如来浑身是剑。触之即死。毫不容情哉。
○阿难亦非谓心必有体。正谓心无体而能合。合即心之所在。下文正辩有合者必有体。无体则不能合。无合则无所在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此正破心不随合也。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所谓合者。如盖合函。必彼此有体。然后可合。今汝思惟之心。元是浮想。实无自体。既无自体。则无合处。若谓无体而能合者。则于十八界外。更加一界。于六尘外。更加一尘。是皆无体虚名。同于龟毛兔角。凭何义以论合乎。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有出入。必有内外。既有内外。便合见内见外。复蹈前非。岂能随合而随生乎。
○随合随有。奔逸昏扰。何异野烧。乃犹认作真心。曲尽世人迷态。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一闻见内见面之语。反生疑难。意谓眼可名见。心可名知。见者是眼。心知非眼。今以心为见。恐不合义。佛破之云。见者眼也。能见者。心也。今且以汝喻心。以门喻眼。门虽通见。须有门内之汝。而后有见。若谓眼能自见者。设如汝在室中。即同无汝。而门能自见否乎。是知眼虽通见。亦须眼处有心。而后有见。若无有心。而眼岂能见乎。必谓徒眼能见者。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矣。若见物者。又不名死矣。是则徒眼不见。可见知见皆属于心矣。岂可妄分见属于眼乎。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夫法有定相。心无定体。正如水上葫芦。按著便转。日中宝石。色无定形。安有定体哉。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者。我且问汝。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一体者。四肢共一心体也。多体者。四肢各一心体也。又汝心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遍体者。一心满于四肢也。不遍者。一心不满于四肢也。若四肢共一心体者。则应拔一毛而群毛皆动。触一肢而浑身咸觉矣。若浑身咸觉。则挃又应无定在。若挃有定所。则又不成一体矣。若多体者。则又成多人。以一人惟有一心。多心即成多人。以多人而各分一心。各分一体。此多体之中。何体为汝也。若遍体者。同前挃一肢而四肢咸觉矣。若不遍者。当汝触头。而并触其足。若头知而足不知。可名不遍。今汝却又不然。触头头知。触足足知。可云不遍乎。然则心体非一非多。非遍非不遍。元无定体。既无定体。则不随有定之法合可知矣。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阿难将个东瓜印子。卖弄聪明。又被世尊撇向大洋海底去矣。
○钟云。非一体。非多体。非遍体。非不遍体。总是无体。无体安得有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外不相知不字。当是又字之误)。
此第六计中间也。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真实本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内者。不在根也。不在外者。不在尘也。如我思惟。第一计中。内无所见。第二计中。外又相知。内无知故。明不在内。身心相知。明不在外。以外之相知。复内之无见。不内不外。意者此心当在根尘两楹之中间乎。不知世尊所言不在内外者。正言心无定在。非谓心在中间也。才唤作中。即有定在矣。
○妄心无体。则不在。真心周遍。则无所不在。不滞一处。原是三不在。阿难引二缺中。以立己论。合佛旨也。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此审定在身在境以两破其中俱无在也。佛言。汝谓心在中间者。中必确然不迷。而非无所在矣。今汝自推所谓中者。中为何在。为复在身外之处乎。为当在身乎。若在身者。便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当见内矣。若在处者。如修房舍。必立标竿。以表中位。今为有所表。为无所表乎。无表。则无中矣。表则中无定在矣。如人以表表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则心宁有一定之中而不杂乱乎。是则在身在处。皆不得成中矣。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又言。我所说中。非此在身在处二种也。如世尊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夫眼者。根也。色者。尘也。眼有分别。则属内根。色尘无知。则属外境。根尘内外相对。而识生其中间作用分别。岂不为心在之处乎。
○阿难所引。是佛相宗。随顺世间之谈。不了义也。且世尊之意。以眼色二种。为生识之缘。非谓眼色即能生识也。以识自有能生种子故。且根境二法。皆是色种。岂有色种而生心现行哉。且谓眼有分别。亦是错解。殊不知眼能照境。识能分别。而眼实无分别。故下文云。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其证也。
○钟云。以眼对色。则色为无知。以心对眼。则眼又为无知矣。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者。此之心体。为兼根尘二者。如父母合而共生子耶。为不兼二者。如不因父母而自生子耶。夫尘即物也。根即体也。若兼二者。则根尘混合。物体杂乱。物非有知。体是有知。半有知。半无知。对敌而立。堕成二边。岂得为中乎。若兼二不成者。则此心体。既非根之有知。又非尘之不知。体性尚无。中为何相乎。是则兼与不兼。皆不得成中矣。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阿难将个不著边际破沙盆。呈似世尊。又击碎矣。
○兼二者。双挟根尘而生其中也。不兼二者。两离根尘而孤然中立也。或泥此之心体体字。遂以物体体字作心体。非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此第七计无著也。世尊在般若会中。谈无著真宗。不在内外中间。正言心无处所。无处住心。不应复有所著。尊者错解佛意。乃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等。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此觉知分别心性。不内。不外。不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我今将心。不去著在一切法上。如此。可得名为心不。殊不知将心不著。早是著也。故先德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也。智不到处。切忌道著。道著即头角生。
○问曰。佛之征处。本显无处。今已无处。何须又破耶。答曰。佛之征处。固显无处。佛显无处。令悟无体。今认无著即为心体。是虽无处。而执有体。所以破也。
○钟云。三不在。即无著。而以无著名心。又著于无著矣。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世尊向开口不得处。就与一拶云。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而计一切无著为心。所谓一切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是也。汝之不著。是汝之心。本有处所。而不著一切法耶。抑亦本无处所。…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