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P5

  ..續本文上一頁知。一在虛空。一在己身。既有二知。則汝一身。應成兩佛。有是理乎。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單結見內。足見此計同在內矣。要知計內。計外。計潛根。與雙計內外。亦未常不是。但阿難執迹生情。故問處句句成病。世尊隨方解縛。故答處句句成藥。古德雲。會得。則死句皆成活句。會不得。活句皆成死句。神奇化爲臭腐。臭腐複化神奇。實無定法。此上四計。皆因世尊雲何知外一句。鈎動阿難。故尊者舍一執一。所謂承言者喪。滯句者迷。向後叁計。知見已窮。複牽引世尊所說性相深義。引蔓抽條。妄生計度。不知是則總是。非則總非也。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維。即思維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此第五計心在隨所合處也。阿難言。前此皆我之臆見也。我常聞于佛矣。佛昔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維。世尊所說心法相生。即此能思維者。實我心性。此心隨與那一法合。即隨那一法生。何必定在內外。及與中間叁處乎。不知世尊所謂心法相生。正謂心法皆從業識變起。同時妄有。如兩束蘆。互相依倚。離心無法。離法無心。非謂心能生法。法能生心也。尊者缪認心法相生。故計隨合隨生。先引世尊所說者爲證據。欲以杜如來之口。豈知如來渾身是劍。觸之即死。毫不容情哉。

  ○阿難亦非謂心必有體。正謂心無體而能合。合即心之所在。下文正辯有合者必有體。無體則不能合。無合則無所在也。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此正破心不隨合也。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所謂合者。如蓋合函。必彼此有體。然後可合。今汝思惟之心。元是浮想。實無自體。既無自體。則無合處。若謂無體而能合者。則于十八界外。更加一界。于六塵外。更加一塵。是皆無體虛名。同于龜毛兔角。憑何義以論合乎。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有出入。必有內外。既有內外。便合見內見外。複蹈前非。豈能隨合而隨生乎。

  ○隨合隨有。奔逸昏擾。何異野燒。乃猶認作真心。曲盡世人迷態。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爲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阿難一聞見內見面之語。反生疑難。意謂眼可名見。心可名知。見者是眼。心知非眼。今以心爲見。恐不合義。佛破之雲。見者眼也。能見者。心也。今且以汝喻心。以門喻眼。門雖通見。須有門內之汝。而後有見。若謂眼能自見者。設如汝在室中。即同無汝。而門能自見否乎。是知眼雖通見。亦須眼處有心。而後有見。若無有心。而眼豈能見乎。必謂徒眼能見者。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矣。若見物者。又不名死矣。是則徒眼不見。可見知見皆屬于心矣。豈可妄分見屬于眼乎。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爲複一體。爲有多體。今在汝身。爲複遍體。爲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夫法有定相。心無定體。正如水上葫蘆。按著便轉。日中寶石。色無定形。安有定體哉。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者。我且問汝。爲複一體。爲有多體。一體者。四肢共一心體也。多體者。四肢各一心體也。又汝心今在汝身。爲複遍體。爲不遍體。遍體者。一心滿于四肢也。不遍者。一心不滿于四肢也。若四肢共一心體者。則應拔一毛而群毛皆動。觸一肢而渾身鹹覺矣。若渾身鹹覺。則挃又應無定在。若挃有定所。則又不成一體矣。若多體者。則又成多人。以一人惟有一心。多心即成多人。以多人而各分一心。各分一體。此多體之中。何體爲汝也。若遍體者。同前挃一肢而四肢鹹覺矣。若不遍者。當汝觸頭。而並觸其足。若頭知而足不知。可名不遍。今汝卻又不然。觸頭頭知。觸足足知。可雲不遍乎。然則心體非一非多。非遍非不遍。元無定體。既無定體。則不隨有定之法合可知矣。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阿難將個東瓜印子。賣弄聰明。又被世尊撇向大洋海底去矣。

  ○鍾雲。非一體。非多體。非遍體。非不遍體。總是無體。無體安得有合。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外不相知不字。當是又字之誤)。

  此第六計中間也。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真實本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內者。不在根也。不在外者。不在塵也。如我思惟。第一計中。內無所見。第二計中。外又相知。內無知故。明不在內。身心相知。明不在外。以外之相知。複內之無見。不內不外。意者此心當在根塵兩楹之中間乎。不知世尊所言不在內外者。正言心無定在。非謂心在中間也。才喚作中。即有定在矣。

  ○妄心無體。則不在。真心周遍。則無所不在。不滯一處。原是叁不在。阿難引二缺中。以立己論。合佛旨也。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複在處。爲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此審定在身在境以兩破其中俱無在也。佛言。汝謂心在中間者。中必確然不迷。而非無所在矣。今汝自推所謂中者。中爲何在。爲複在身外之處乎。爲當在身乎。若在身者。便有中邊二義。在邊則不得爲中。在中則同前在內。應當見內矣。若在處者。如修房舍。必立標竿。以表中位。今爲有所表。爲無所表乎。無表。則無中矣。表則中無定在矣。如人以表表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則心甯有一定之中而不雜亂乎。是則在身在處。皆不得成中矣。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

  阿難又言。我所說中。非此在身在處二種也。如世尊所說眼色爲緣。生于眼識。夫眼者。根也。色者。塵也。眼有分別。則屬內根。色塵無知。則屬外境。根塵內外相對。而識生其中間作用分別。豈不爲心在之處乎。

  ○阿難所引。是佛相宗。隨順世間之談。不了義也。且世尊之意。以眼色二種。爲生識之緣。非謂眼色即能生識也。以識自有能生種子故。且根境二法。皆是色種。豈有色種而生心現行哉。且謂眼有分別。亦是錯解。殊不知眼能照境。識能分別。而眼實無分別。故下文雲。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其證也。

  ○鍾雲。以眼對色。則色爲無知。以心對眼。則眼又爲無知矣。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複兼二。爲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者。此之心體。爲兼根塵二者。如父母合而共生子耶。爲不兼二者。如不因父母而自生子耶。夫塵即物也。根即體也。若兼二者。則根塵混合。物體雜亂。物非有知。體是有知。半有知。半無知。對敵而立。墮成二邊。豈得爲中乎。若兼二不成者。則此心體。既非根之有知。又非塵之不知。體性尚無。中爲何相乎。是則兼與不兼。皆不得成中矣。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阿難將個不著邊際破沙盆。呈似世尊。又擊碎矣。

  ○兼二者。雙挾根塵而生其中也。不兼二者。兩離根塵而孤然中立也。或泥此之心體體字。遂以物體體字作心體。非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此第七計無著也。世尊在般若會中。談無著真宗。不在內外中間。正言心無處所。無處住心。不應複有所著。尊者錯解佛意。乃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等。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此覺知分別心性。不內。不外。不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我今將心。不去著在一切法上。如此。可得名爲心不。殊不知將心不著。早是著也。故先德雲。喚作如如。早是變也。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即頭角生。

  ○問曰。佛之征處。本顯無處。今已無處。何須又破耶。答曰。佛之征處。固顯無處。佛顯無處。令悟無體。今認無著即爲心體。是雖無處。而執有體。所以破也。

  ○鍾雲。叁不在。即無著。而以無著名心。又著于無著矣。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世尊向開口不得處。就與一拶雲。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而計一切無著爲心。所謂一切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是也。汝之不著。是汝之心。本有處所。而不著一切法耶。抑亦本無處所。…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