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P4

  ..续本文上一页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也。奢摩由此而悟。禅那由此而证。故曰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以除此一门。别无修行之路。即古观音如来。亦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

  ○三摩提。此云等持。既是诸定共名。亦是全定总号。不比阿难所请三名中之三摩提。彼是总中之别也。大佛顶等。方是此定不共之号。一经所说。全为此定。随便寄居于此耳。

  ○钟云。阿难启请大定。佛先破其缘心。此是首次破心。问答未竟。急示以有三摩提云云。盖以镇压其乍复之魂。安慰其初问之意。如穷子见父。先告以家宝。使预知衣食有地。惊定气平。然后徐徐推问。以终七破之文。后详大定。非惟心肠甚慈。抑亦语次甚妙。一有字可想。如云汝所请三摩提。已有在此。不须忙也。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与一门深入相应。一门深入。因也。一门超出。果也。由大定趋入。故谓之路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心。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破心不在内也。佛又重伸问难。而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然后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先见堂外者乎。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而能见林泉者。未之有也。佛言。阿难。今汝所计。即是在堂不见如来。而能外见林泉者矣。何以故。若汝灵知之心。在六根门头。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而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者。尔时先合了知身内之物矣。可有众生。先见身中腑脏。而后方观外物者乎。夫心肝脾胃。身中之最深者。容许不见可也。至于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身中之肤浅者。诚合明了矣。如何深浅都不知耶。若汝心灵。必不能内知。云何又能知外耶。不内知而知外。此与在堂不见如来而能外见林泉者何异。吾于必不内知。而知此心决定不在身内矣。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只此一破。有缘者。即当惊悟绝倒。非佛妙典。何常闻于他书有说心不在身中者乎。奇哉。真狮子吼也。

  ○心肝脾胃。深处也。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较浅。然总属身中之物。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此第二执心在外也。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今悟知我心。果不在内。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请以灯喻。譬如灯光。若是然于室中。则是灯必能先照室内。而从其室门。后及庭际。渐次照去。亦犹心居身内。必先见。内而后见外也。今一切众生。既不见身中。而独见身外矣。是则亦如灯光居在室外。则不能照室也。是义决然明白。将无所疑惑。而同佛了义之谈。得无谬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世尊是大手宗匠。左来左转。右来右转。这边那边。无可不可。在内在外。皆可扫除。亦将一喻相酬。所谓投桃报李。得马还牛也。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于室罗筏城。循乞形段之食。及归祇陀林。我已宿斋矣。汝观此比丘。当一人食时。可使诸人尽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皆是阿罗汉。子缚虽尽。果缚尚存。不能合众人为一体。安能一人食。而令众人饱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此正破心不在外也。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者。夫身心相外。则彼此了不相干。故应心所知者。身不能觉。身所觉者。心不能知。如阿罗汉之躯命不同。彼不饱此。此不饱彼矣。我今示汝兜罗绵细香霜色之手。汝眼见时。心分别是手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我眼见时。心分别也。佛告阿难。眼见是身之知。心分别是心之知。二知同时。曾无两体。与阿罗汉之分彼分此者不同。即此相知。云何乃判心在身外耶。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阿难点个纸灯与世尊相见。却被世尊一吹顿灭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当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第三计潜根也。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在身外。内外不成。我今思惟。当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殆潜伏眼根里乎。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眼根随见。随即分别。今以琉璃喻眼。以眼喻心。琉璃合眼。而不碍眼见。与眼分别。如眼根合心。而不碍心见。与心分别也。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而见外者。岂无故哉。既已在根。根非在内。宜乎其不见内也。既潜根内。根如琉璃。宜乎其瞩外而无障碍也。是则只一潜根。而从前二义。俱无缪矣。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常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伏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此正破心不潜根也。世尊将错就错。而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时。只见山河。亦见琉璃否。阿难言。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时。实见琉璃也。佛乃破之云。汝心为眼根所合。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喻中眼见山河。亦见琉璃。法中既是心见山河。亦应见眼矣。而云何不见哉。若使心能见眼。眼即反为心家所缘之境。不是能生之根。则汝所计彼根随见。随即分别。义不得成。是犯自语相违之过矣。若使心不见眼。眼何故又见琉璃。又犯法喻不齐之过矣。如是。则二俱不成。云何汝计潜伏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阿难捧出琉璃碗子。与世尊斗富。又被世尊碎成齑粉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第四双计内外也。初计在内。佛以不见脏腑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阿难乃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之身。脏腑在中。窍穴居外。良以有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即应见外。不必责其身心相外矣。由有脏则暗。故闭眼见暗。即同见内。不必要见心肝脾胃矣。内外若成。又非独潜根里。如此。则可免前三者之过矣。然不知此义当与不当。盖因三次负堕。故未敢自信也。

  ○钟云。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由有脏则暗。故合眼见暗。见明即名见外。见暗即名见内。虽内外并列。乃借见外形见内。仍归最初在内之执。故佛下文唯破见内耳。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破见暗名见内也。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此暗相若与眼对。则此暗相。在汝眼前。云何成得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若许眼前之暗。即是内之脏腑。即当不须合眼。但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之处。此眼前之暗。即是汝之三焦六腑矣。然岂有此理哉。若此暗相不与眼对。云何眼前又见黑暗。如是。则眼与暗相。对与不对。皆不成内矣。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今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且汝言见暗为见内者。得无曰。所对之暗。不是外对身外之暗。乃是内对身中脏腑之暗耶。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即是眼能反观矣。既能反观。即当合眼开眼。二俱能之可也。今合眼见暗。独能返观身中。当开眼见明。何不返见其面乎。若开眼时。既不能返观己面。则合眼时。亦不能返观身中。而内对不成矣。若谓开眼见明之时。亦能见面。则此了知心。及与眼根。皆在虚空中矣。汝本计心仍在内。又何成在内耶。且心眼既在虚空。则应虚空即是汝体。汝身反不是汝体矣。汝若执言。离体见面。不妨仍是自体。即当如来亦离汝体。亦见汝面。亦应是汝之身耶。且汝心眼既在虚空。已有觉知。则汝此身。应无知觉。必汝执言。身自有觉。空中之眼。亦自有知。则汝一身。应有二…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