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P4

  ..續本文上一頁諸叁摩提妙修行路也。奢摩由此而悟。禅那由此而證。故曰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以除此一門。別無修行之路。即古觀音如來。亦曰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也。

  ○叁摩提。此雲等持。既是諸定共名。亦是全定總號。不比阿難所請叁名中之叁摩提。彼是總中之別也。大佛頂等。方是此定不共之號。一經所說。全爲此定。隨便寄居于此耳。

  ○鍾雲。阿難啓請大定。佛先破其緣心。此是首次破心。問答未竟。急示以有叁摩提雲雲。蓋以鎮壓其乍複之魂。安慰其初問之意。如窮子見父。先告以家寶。使預知衣食有地。驚定氣平。然後徐徐推問。以終七破之文。後詳大定。非惟心腸甚慈。抑亦語次甚妙。一有字可想。如雲汝所請叁摩提。已有在此。不須忙也。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與一門深入相應。一門深入。因也。一門超出。果也。由大定趨入。故謂之路也。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心。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此破心不在內也。佛又重伸問難。而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然後遠矚園林。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先見堂外者乎。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而能見林泉者。未之有也。佛言。阿難。今汝所計。即是在堂不見如來。而能外見林泉者矣。何以故。若汝靈知之心。在六根門頭。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而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者。爾時先合了知身內之物矣。可有衆生。先見身中腑髒。而後方觀外物者乎。夫心肝脾胃。身中之最深者。容許不見可也。至于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身中之膚淺者。誠合明了矣。如何深淺都不知耶。若汝心靈。必不能內知。雲何又能知外耶。不內知而知外。此與在堂不見如來而能外見林泉者何異。吾于必不內知。而知此心決定不在身內矣。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只此一破。有緣者。即當驚悟絕倒。非佛妙典。何常聞于他書有說心不在身中者乎。奇哉。真獅子吼也。

  ○心肝脾胃。深處也。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較淺。然總屬身中之物。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此第二執心在外也。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今悟知我心。果不在內。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請以燈喻。譬如燈光。若是然于室中。則是燈必能先照室內。而從其室門。後及庭際。漸次照去。亦猶心居身內。必先見。內而後見外也。今一切衆生。既不見身中。而獨見身外矣。是則亦如燈光居在室外。則不能照室也。是義決然明白。將無所疑惑。而同佛了義之談。得無謬妄耶。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世尊是大手宗匠。左來左轉。右來右轉。這邊那邊。無可不可。在內在外。皆可掃除。亦將一喻相酬。所謂投桃報李。得馬還牛也。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于室羅筏城。循乞形段之食。及歸祇陀林。我已宿齋矣。汝觀此比丘。當一人食時。可使諸人盡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皆是阿羅漢。子縛雖盡。果縛尚存。不能合衆人爲一體。安能一人食。而令衆人飽也。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此正破心不在外也。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者。夫身心相外。則彼此了不相幹。故應心所知者。身不能覺。身所覺者。心不能知。如阿羅漢之軀命不同。彼不飽此。此不飽彼矣。我今示汝兜羅綿細香霜色之手。汝眼見時。心分別是手否。阿難答言。如是。世尊。我眼見時。心分別也。佛告阿難。眼見是身之知。心分別是心之知。二知同時。曾無兩體。與阿羅漢之分彼分此者不同。即此相知。雲何乃判心在身外耶。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阿難點個紙燈與世尊相見。卻被世尊一吹頓滅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當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此第叁計潛根也。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在身外。內外不成。我今思惟。當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殆潛伏眼根裏乎。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眼根隨見。隨即分別。今以琉璃喻眼。以眼喻心。琉璃合眼。而不礙眼見。與眼分別。如眼根合心。而不礙心見。與心分別也。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而見外者。豈無故哉。既已在根。根非在內。宜乎其不見內也。既潛根內。根如琉璃。宜乎其矚外而無障礙也。是則只一潛根。而從前二義。俱無缪矣。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常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伏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此正破心不潛根也。世尊將錯就錯。而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時。只見山河。亦見琉璃否。阿難言。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時。實見琉璃也。佛乃破之雲。汝心爲眼根所合。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喻中眼見山河。亦見琉璃。法中既是心見山河。亦應見眼矣。而雲何不見哉。若使心能見眼。眼即反爲心家所緣之境。不是能生之根。則汝所計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義不得成。是犯自語相違之過矣。若使心不見眼。眼何故又見琉璃。又犯法喻不齊之過矣。如是。則二俱不成。雲何汝計潛伏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阿難捧出琉璃碗子。與世尊鬥富。又被世尊碎成齑粉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身。腑髒在中。竅穴居外。有髒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閉眼見暗。名爲見內。是義雲何。

  此第四雙計內外也。初計在內。佛以不見髒腑爲破。次計在外。複招身心相離之難。又計潛根。且乖琉璃籠眼之喻。阿難乃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之身。髒腑在中。竅穴居外。良以有髒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由有竅則明。故開眼見明。即應見外。不必責其身心相外矣。由有髒則暗。故閉眼見暗。即同見內。不必要見心肝脾胃矣。內外若成。又非獨潛根裏。如此。則可免前叁者之過矣。然不知此義當與不當。蓋因叁次負墮。故未敢自信也。

  ○鍾雲。由有竅則明。故開眼見明。由有髒則暗。故合眼見暗。見明即名見外。見暗即名見內。雖內外並列。乃借見外形見內。仍歸最初在內之執。故佛下文唯破見內耳。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此破見暗名見內也。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此暗相若與眼對。則此暗相。在汝眼前。雲何成得閉眼見暗。名爲見內。若許眼前之暗。即是內之髒腑。即當不須合眼。但居暗室中。無日月燈光之處。此眼前之暗。即是汝之叁焦六腑矣。然豈有此理哉。若此暗相不與眼對。雲何眼前又見黑暗。如是。則眼與暗相。對與不對。皆不成內矣。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今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且汝言見暗爲見內者。得無曰。所對之暗。不是外對身外之暗。乃是內對身中髒腑之暗耶。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即是眼能反觀矣。既能反觀。即當合眼開眼。二俱能之可也。今合眼見暗。獨能返觀身中。當開眼見明。何不返見其面乎。若開眼時。既不能返觀己面。則合眼時。亦不能返觀身中。而內對不成矣。若謂開眼見明之時。亦能見面。則此了知心。及與眼根。皆在虛空中矣。汝本計心仍在內。又何成在內耶。且心眼既在虛空。則應虛空即是汝體。汝身反不是汝體矣。汝若執言。離體見面。不妨仍是自體。即當如來亦離汝體。亦見汝面。亦應是汝之身耶。且汝心眼既在虛空。已有覺知。則汝此身。應無知覺。必汝執言。身自有覺。空中之眼。亦自有知。則汝一身。應有二…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