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P3

  ..续本文上一页。何善如之。第此一念厌染爱净。正是众生知见。正从发润二种无明流出。生死相续。皆由于此。汝等当知。一切三界众生。从无始劫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不绝。非有他故。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统此一心。在纷扰而不变异曰常。在生灭而无去来曰住。在幻妄而不烂坏曰真。在万法而不动摇曰性。在污浊而不染曰净。在欲气而不昏曰明。汝等有此心体。胜净妙明。本周法界。而不知。反认如来胜净妙明形体映彻之相。以为奇特。而生渴仰。非妄想而何。由汝日日所用者。皆用此妄想。此想不是汝之常住真心。是汝生死根本。汝乃错用此心。认贼为子。故有生死轮转耳。

  ○如说云。阿难慕佛妙定。而此妙定非识心所修。必须先悟此识非心。别求真心。故下文由浅入深。渐次开示。自此至卷末。总是破妄显真。然有毕竟破者。如说鍮石非金。破尽不用也。有不毕竟破者。如说矿中有金。欲其销出真金。因显而破也。经中于识。全破其妄。譬说鍮石非金也。于根。多显其真。少破其妄。譬说矿中有金。不可离矿而觅金也。于阴入处界。一一妄破显真。则鍮不能混金矣。于七大。全显其真。则纯金而非鍮矣。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此勉其直心答问也。汝既欲研究无上菩提。真欲发明自性。应当真心吐露于我。有疑直问。有问直答。不得半吞半吐。藏头露尾。若尔。便成委曲相矣。彼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内心既直。外言亦直。心言既直。内外一如。如是乃至终于妙觉。始于干慧。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则生死可以直超。妙庄严海。可以直入矣。

  ○净明经云。直心是道场。先德云。拟心思量。早是曲了。台山婆子。见人问路。便云。蓦直去。若有一毫委曲。便落众生知见。即遭枝岐。下文云。狂心自歇。歇即菩萨。此直路也。不成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天魔者。此曲路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细审众生知见也。尊者索头。已在世尊手里。故捻定见相发心。重翻问端曰。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时。将甚么物去见。生渴仰时。又是谁去爱乐。尊者若向此处。识得谁何二字。一生参学事毕。争奈不分缁素。信口答云。如是观见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而投佛出家耳。岂知目即眼根。心即意识。眼见心知。便是众生知见。生死根本耶。

  ○此承见相发心。出心目二字。以为谈经之柄。下文重重开示。不过翻众生知见。为佛知见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我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此细审众生知见所生处也。由阿难认定见者是眼。爱者是心。不知生死颠倒。正坐于此。故世尊就上一拶。鞠其所起之处。乃告阿难。汝既认爱乐三十二相者是心。见三十二相者是目。便当识此心目所在。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染污之尘。扰乱之劳。且汝认心认目。已著贼了。譬如国被贼侵。发兵讨除。要先知贼所依之处。然后塞其去路。绝其资粮。捣其巢穴。斩其首级。则边境肃清。烽烟自息。今使汝流转生死。不由外物。元是自己家亲作祟。自劫家宝。若欲以奢摩他神兵除之。必先知其处所。我今问汝。唯汝能知之心。与能见之目。今何所在乎。由尊者病根深厚。故世尊将其病源。一一审究明白。方始对[病-丙+止]发药也。

  ○虽心目双举。而意惟破心。非心目并破也。缘此双征微意难知。以致诸家误谓破心之后。次当破目。遂将显见之旨。尽成破见之宗。千载迷根。实基于是。岂知根识元不相离。而眼中见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众生日用不知。但惟认识为心。随识轮转。甚可哀怜。故佛双举。以观阿难取何为心。阿难果但以见为眼。而终取爱乐为心。于是极破非心之后。所指妙明之心。依旧即此能见之性而已。岂有他哉。

  ○钟云。经文明言使汝轮转。心目为咎。故问惟心与目。今何所在。则如来所征之心。乃贼也。非心也。妄心也。非真心也。既谓之贼。则宜不知所在。如人为盗所劫。岂能知盗之所往所在。而为之巡缉乎。阿难此时。若真知妄心为贼。则自然答以不知所在。而直请真心矣。惟其受用妄心。极力护庇。见如来指之为贼。口虽不言。心却不信。历历指其七处所在。若云既有所在。岂可遽谓之贼乎。观后文云。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又云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则曲护妄心。认贼为子之本情。乃始招出。佛历言无有是处。而后文直斥云。此非汝心。正言此心之为贼而非子。不必求其所在也。若是常住真心。则在七处亦可。不在七处亦可。无在而无不在亦可矣。旧解不曰破心。而曰征心。谓三如来藏。亦不能加于七处之外。是以所征者。即为常住真心也。似是之言。叛经不小。

  ○贺云。七处破心犹云七处破识。非谓此识果有一定处所。阿难不知。而佛独知之也。正以此识本无处所。众生迷为有处。故随执随破。节节欲其悟此识本无处所。而令其疑此妄识耳。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此是尊者初呈枪法执心在内也。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二生中。除了无色。以其空散而无身相。又除无想。以其土木而无心相。其余十种异生。有身心相者。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且我纵观如来明净修广如青莲华瓣之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肉眼粗浮之根。日杂色香味触之四尘者。祗在我面。是则自圣至凡。莫非眼在外。而心在内矣。我宁不知如是识心。实居我身之内乎。尊者虽是伶牙俐齿。旁若无人。殊不知脑门已是著地。即今三尺童子。试问其心。即以手指胸。而曰在内者。此由父母胎中受形之始。吸取赤白二滴为身。便有此执。不待教而自能。谓之俱生无明。亦谓之坚固妄想。故牢执此身。为心之宅舍。若瓶鹅井蛙。终不能出。更不知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也。故尊者亦同此计。若使尊者向心目所在一问处。识得地头。便与世尊把手共行。优游觉海。安得复有下文种种妄执耶。

  ○只此一计。凡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挃梏肉身。乃至三涂汩没。受无量苦。展转不能自脱者。皆由于此。世间邪师。犹言身为房舍。心是主人。甚可病哉。

  ○钟云。心在身内。乃一切众生寻常所执。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余六。但因佛一时破夺。逼成转计耳。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尊者执心在内。以为必然。如壮士鼓气。上冲牛斗。世尊是一切智人。洞见肺腑。不与分文析句。展疏牒科。就将目前浅近易了之事以反诘之。令他亲口答出。无处躲闪。然后用法窟法爪。生擒活捉。故先审定内外之境。告阿难言。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难答云。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若祇陀林。实在堂外。堂在林中。林在堂外。则内外之境定矣。次复审定先后之见。问云。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答云。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先见内。而后见外。则先后之见。无容紊矣。次复审其见外之因。问云。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答云。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因户牖开豁。而得见外。则见非无因矣。世尊三问。尊者三答。一一皆落世尊绻缋中。向下即用其语以破之。所谓执子之矛。刺子之盾也。

  ○世尊七处。多以见发难端。亦含见性是心非眼之意。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先示大定之体为开佛知见之根本也。阿难始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世尊反诘其最初发心。验其知见是真是妄。而阿难果用识心。取著有相可见之如来。却迷自己无相可见之真佛。如来复诘其缘三十二相时。将谁见而将谁爱乐。尊者答以目见而心乐。如来复征心目所起之处。尊者确然执定此心在色身之内。至此。则阿难贼身已露。赃物现存。无隐讳处。今欲进而破之。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以示慈愍摄受之意。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意谓此大佛顶。周遍含容。无法不具。无行不圆。然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见见。为菩萨父。为诸佛母。即我三十二相。皆是此中所现形像。云何反认此在色身之内耶。今汝欲研无上菩提。开佛知见。要先识此无见顶相。则不奢摩而自成奢摩。不三摩而自成三摩。不禅那而自成禅那。谓之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又谓之首楞严王。诸三昧中。最为尊上。菩萨得此三昧。则万行具足。念念可以证真常。头头可以到究竟。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果海。不遭枝岐。更无委曲。又何患畜闻之过误。道力之不全耶。于是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问。此中不标奢摩禅那。而独标三摩提者。何故。答。此三摩提。即下文所指大陀罗门。…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