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P3

  ..續本文上一頁。何善如之。第此一念厭染愛淨。正是衆生知見。正從發潤二種無明流出。生死相續。皆由于此。汝等當知。一切叁界衆生。從無始劫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續不絕。非有他故。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統此一心。在紛擾而不變異曰常。在生滅而無去來曰住。在幻妄而不爛壞曰真。在萬法而不動搖曰性。在汙濁而不染曰淨。在欲氣而不昏曰明。汝等有此心體。勝淨妙明。本周法界。而不知。反認如來勝淨妙明形體映徹之相。以爲奇特。而生渴仰。非妄想而何。由汝日日所用者。皆用此妄想。此想不是汝之常住真心。是汝生死根本。汝乃錯用此心。認賊爲子。故有生死輪轉耳。

  ○如說雲。阿難慕佛妙定。而此妙定非識心所修。必須先悟此識非心。別求真心。故下文由淺入深。漸次開示。自此至卷末。總是破妄顯真。然有畢竟破者。如說鍮石非金。破盡不用也。有不畢竟破者。如說礦中有金。欲其銷出真金。因顯而破也。經中于識。全破其妄。譬說鍮石非金也。于根。多顯其真。少破其妄。譬說礦中有金。不可離礦而覓金也。于陰入處界。一一妄破顯真。則鍮不能混金矣。于七大。全顯其真。則純金而非鍮矣。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此勉其直心答問也。汝既欲研究無上菩提。真欲發明自性。應當真心吐露于我。有疑直問。有問直答。不得半吞半吐。藏頭露尾。若爾。便成委曲相矣。彼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內心既直。外言亦直。心言既直。內外一如。如是乃至終于妙覺。始于幹慧。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則生死可以直超。妙莊嚴海。可以直入矣。

  ○淨明經雲。直心是道場。先德雲。擬心思量。早是曲了。臺山婆子。見人問路。便雲。蓦直去。若有一毫委曲。便落衆生知見。即遭枝岐。下文雲。狂心自歇。歇即菩薩。此直路也。不成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天魔者。此曲路也。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此細審衆生知見也。尊者索頭。已在世尊手裏。故撚定見相發心。重翻問端曰。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時。將甚麼物去見。生渴仰時。又是誰去愛樂。尊者若向此處。識得誰何二字。一生參學事畢。爭奈不分缁素。信口答雲。如是觀見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而投佛出家耳。豈知目即眼根。心即意識。眼見心知。便是衆生知見。生死根本耶。

  ○此承見相發心。出心目二字。以爲談經之柄。下文重重開示。不過翻衆生知見。爲佛知見耳。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我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此細審衆生知見所生處也。由阿難認定見者是眼。愛者是心。不知生死顛倒。正坐于此。故世尊就上一拶。鞠其所起之處。乃告阿難。汝既認愛樂叁十二相者是心。見叁十二相者是目。便當識此心目所在。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染汙之塵。擾亂之勞。且汝認心認目。已著賊了。譬如國被賊侵。發兵討除。要先知賊所依之處。然後塞其去路。絕其資糧。搗其巢穴。斬其首級。則邊境肅清。烽煙自息。今使汝流轉生死。不由外物。元是自己家親作祟。自劫家寶。若欲以奢摩他神兵除之。必先知其處所。我今問汝。唯汝能知之心。與能見之目。今何所在乎。由尊者病根深厚。故世尊將其病源。一一審究明白。方始對[病-丙+止]發藥也。

  ○雖心目雙舉。而意惟破心。非心目並破也。緣此雙征微意難知。以致諸家誤謂破心之後。次當破目。遂將顯見之旨。盡成破見之宗。千載迷根。實基于是。豈知根識元不相離。而眼中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體。衆生日用不知。但惟認識爲心。隨識輪轉。甚可哀憐。故佛雙舉。以觀阿難取何爲心。阿難果但以見爲眼。而終取愛樂爲心。于是極破非心之後。所指妙明之心。依舊即此能見之性而已。豈有他哉。

  ○鍾雲。經文明言使汝輪轉。心目爲咎。故問惟心與目。今何所在。則如來所征之心。乃賊也。非心也。妄心也。非真心也。既謂之賊。則宜不知所在。如人爲盜所劫。豈能知盜之所往所在。而爲之巡緝乎。阿難此時。若真知妄心爲賊。則自然答以不知所在。而直請真心矣。惟其受用妄心。極力護庇。見如來指之爲賊。口雖不言。心卻不信。曆曆指其七處所在。若雲既有所在。豈可遽謂之賊乎。觀後文雲。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又雲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則曲護妄心。認賊爲子之本情。乃始招出。佛曆言無有是處。而後文直斥雲。此非汝心。正言此心之爲賊而非子。不必求其所在也。若是常住真心。則在七處亦可。不在七處亦可。無在而無不在亦可矣。舊解不曰破心。而曰征心。謂叁如來藏。亦不能加于七處之外。是以所征者。即爲常住真心也。似是之言。叛經不小。

  ○賀雲。七處破心猶雲七處破識。非謂此識果有一定處所。阿難不知。而佛獨知之也。正以此識本無處所。衆生迷爲有處。故隨執隨破。節節欲其悟此識本無處所。而令其疑此妄識耳。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此是尊者初呈槍法執心在內也。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二生中。除了無色。以其空散而無身相。又除無想。以其土木而無心相。其余十種異生。有身心相者。同將識心。居在身內。且我縱觀如來明淨修廣如青蓮華瓣之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肉眼粗浮之根。日雜色香味觸之四塵者。祗在我面。是則自聖至凡。莫非眼在外。而心在內矣。我甯不知如是識心。實居我身之內乎。尊者雖是伶牙俐齒。旁若無人。殊不知腦門已是著地。即今叁尺童子。試問其心。即以手指胸。而曰在內者。此由父母胎中受形之始。吸取赤白二滴爲身。便有此執。不待教而自能。謂之俱生無明。亦謂之堅固妄想。故牢執此身。爲心之宅舍。若瓶鵝井蛙。終不能出。更不知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漚也。故尊者亦同此計。若使尊者向心目所在一問處。識得地頭。便與世尊把手共行。優遊覺海。安得複有下文種種妄執耶。

  ○只此一計。凡一切衆生。所以囚系胎獄。挃梏肉身。乃至叁塗汩沒。受無量苦。展轉不能自脫者。皆由于此。世間邪師。猶言身爲房舍。心是主人。甚可病哉。

  ○鍾雲。心在身內。乃一切衆生尋常所執。所謂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是也。余六。但因佛一時破奪。逼成轉計耳。

  佛告阿難。汝今現在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尊者執心在內。以爲必然。如壯士鼓氣。上沖牛鬥。世尊是一切智人。洞見肺腑。不與分文析句。展疏牒科。就將目前淺近易了之事以反诘之。令他親口答出。無處躲閃。然後用法窟法爪。生擒活捉。故先審定內外之境。告阿難言。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難答雲。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若祇陀林。實在堂外。堂在林中。林在堂外。則內外之境定矣。次複審定先後之見。問雲。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答雲。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園林。先見內。而後見外。則先後之見。無容紊矣。次複審其見外之因。問雲。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答雲。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因戶牖開豁。而得見外。則見非無因矣。世尊叁問。尊者叁答。一一皆落世尊绻缋中。向下即用其語以破之。所謂執子之矛。刺子之盾也。

  ○世尊七處。多以見發難端。亦含見性是心非眼之意。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此先示大定之體爲開佛知見之根本也。阿難始問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世尊反诘其最初發心。驗其知見是真是妄。而阿難果用識心。取著有相可見之如來。卻迷自己無相可見之真佛。如來複诘其緣叁十二相時。將誰見而將誰愛樂。尊者答以目見而心樂。如來複征心目所起之處。尊者確然執定此心在色身之內。至此。則阿難賊身已露。贓物現存。無隱諱處。今欲進而破之。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以示慈愍攝受之意。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意謂此大佛頂。周遍含容。無法不具。無行不圓。然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見見。爲菩薩父。爲諸佛母。即我叁十二相。皆是此中所現形像。雲何反認此在色身之內耶。今汝欲研無上菩提。開佛知見。要先識此無見頂相。則不奢摩而自成奢摩。不叁摩而自成叁摩。不禅那而自成禅那。謂之真如叁昧。亦名一行叁昧。又謂之首楞嚴王。諸叁昧中。最爲尊上。菩薩得此叁昧。則萬行具足。念念可以證真常。頭頭可以到究竟。十方如來。依此一門。超出妙莊嚴果海。不遭枝岐。更無委曲。又何患畜聞之過誤。道力之不全耶。于是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問。此中不標奢摩禅那。而獨標叁摩提者。何故。答。此叁摩提。即下文所指大陀羅門。…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