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P2

  ..续本文上一页。远游未还。无暇列于众僧之次。当其远出既无上座。及阿阇黎。而防闲轨范之无人。及途中独归。不列僧次。则是日无供矣。即时阿难。乃执持应量之器。于所游城。挨门而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未曾饭僧行施者。以为斋主。无问或净或秽。自刹利之王家。以至旃陀罗之屠家。方行我平等之慈。不择微贱。惟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之功德焉。殊不知才有求心。便有分别。既有分别。便有净秽。有贵贱。安能一目平等视之哉。故知初求二字。便是阿难走作处也。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国门。严整威仪。肃供斋法。

  所以发意行乞者何也。盖阿难已知如来世尊。曾诃须菩提。及大迦叶。皆为阿罗汉。一则舍贫从富。一则舍富从贫。而不均平。今我钦仰如来昔日之语。故发是意。一以开阐平等无遮无碍之慈。一以度众人生疑生谤之口。盖专向贫家。则富者疑。专向富家。则贫者谤也。惟其如是。故于高门悬薄。次第循乞。经彼城外之隍。徐步国门之内。严整威仪。而肃恭斋法焉。观此行履。便是可入净。而不可入秽。可入佛。而不可入魔。可比丘。而不可菩萨。视金刚经中。如来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举动。自然中节。毫无勉强。不啻天渊之隔矣。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阿难。因乞食之次。既无拣择。不觉经历淫女之室。遭大幻术摩登伽。此云本性妓女者。用金头外道所传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逼近抚摩。将毁戒净之体焉。由尊者求心未歇。作意未忘。心未曾平。见何曾等。乃欲平等行慈。竟遭毒手。故知非得事事无碍者。断不能入泥入水。平等行慈矣。

  ○钟疏云。阿难所发之心。正是耻小慕大。宛然方等法相。如人出门应举。期中首选。中途遇盗。遇盗自遇盗。首选自首选。岂可以遇盗之故。云不当期首选耶。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如来方在王宫。如彼淫术所加。阿难有难。于是斋毕速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见佛不遑说法。异乎常仪。故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是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无善不具。故曰百宝。无恶不摧。故曰无畏。光中出生千叶宝莲。示此智光。为万行之本也。有佛化身。结跏趺坐。示此智光。为诸佛之母也。佛不自说咒。令化佛宣说神咒。示此咒心。是不动智。必是不动佛说也。乃敕文殊师利大智慧人。将咒而往。以此咒力。加之淫根。如汤销冰。如明破暗。故令摩登淫火顿歇。阿难戒体如初。提撕奖劝。归来见佛焉。此上别序也。序分竟。

  ○正宗分第二

  大科为二。一是菩提涅槃根本。一是生死流转根本。

  初科复分为四。一见道分。二修道分。三证道分。四结经分。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此下见道分也。古人得一指头禅。终身用之不尽。阿难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故知博学多闻。若不真修实证。尽落鬼家活计。及对境风一吹便倒。皆由平日学力有余。道力不足。故因误堕而陡然发愤。正如苏季敝裘还乡。不得不刺股揣摩。以图卿相也。阿难既见如来。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此一恨字。便是获法身之前矛。向后悲泪痛责。皆从此恨流出。故道人不可无此一恨也。从外入者为多闻。从内出者为道力。道力未全。多闻何益。于是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果觉。必用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之因心。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梵语三摩。此云正定。或翻等持。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此三者。是大定之共名。而首楞严王。即此三名之总目也。意谓此大定之名。我已熟闻。但不曾悟。不曾修。不曾证。不得其用。故为魔力摄持。不能自脱。始信多闻无益于己。然我虽蒙如来授记作佛。若不修因。终难得果。十方如来。悉由此三。得成正觉。不知如来最初用何方便。何由而得开悟。何由而得证入也。于是复有恒沙菩萨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佛圣旨。

  ○按佛下答奢摩他者。盖取本具不动摇。不生灭。周圆之心。开解照了为义。即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奢摩他体。乃性具即定之慧也。三摩提者。盖即摄前开解性定。而契入之。行起解绝。寂定为义。即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三摩提体。是性具即慧之定也。禅那者。盖即于契入之后。深位之中。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历位渐证。至于究竟为义。亦即于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禅那体。乃性具双融之定慧也。当知三名下。各有最初方便。如奢摩他中。以悟见是心为初方便。而以了识非心为最初方便。三摩提中。以反闻自性为初方便。以入道场为最初方便。禅那中。以十信为初方便。以干慧地为最初方便。是则见道一分。为答奢摩他。修道一分。为答三摩。证道一分。为答禅那。今经三处。显然各有单标三名。遵佛明言。判佛文义。不易之定论也。

  ○正脉悬示云。三者决定不用天台止观。以见道一分。原是如来开示众生本有真心。性具妙定。始自眼根指出。展转通贯万法。仍令圆悟万有。总一如来藏性。显其未及加修。而人人早先具此楞严妙体。但惟教其悟明此之性海。以为后文圆通入处而已。本不曾立观门。教修习也。而诸家瞢然。强安三观。则是前文全说修门。何阿难又有华屋之喻哉。当知斯经所以大异于众典者。正以其指心在根。斯定之所以大异于诸定者。由说自性本定也。若谓前文是说修门。全障性定。且有碍后耳门妙修。全无用处矣。故知阿难所请奢摩他等。乃是大定之共名。又于奢摩他上。加一妙字。正简不妙。良以诸乘皆言定。不简则滥彼诸定故也。是则自性本定。不取修定明矣。诸师于未指耳行之前。预立三观。以杂乱人心。譬如国王将有事于东征。遣一使臣。宣传敕命。召集诸将。宣示庙谟。使臣妄传诸将。速往西征。久之。王问诸将何以不至。使臣对以彼日传命。西征久矣。王大震怒。深怪使臣。错传此命。此亦如是。佛欲专令行人修耳根圆通。如王将有事于东征也。乃先开其妙解。令悟根性。以为圆通入处。如王先欲宣示庙算神谋。以决东征之胜也。注家于未说圆通之前。辄立三观。令其修习。如使臣妄传王命。指东为西也。嗟今沿习既久。业楞严者。无不搜索三观。但是借经为敲门瓦子。而正惟发明天台止观而已。毕竟令观意独明。而经意障尽。何迷锢支离。一至于是哉。

  ○钟疏云。奢摩佗。常翻寂静。三摩。翻观照。禅那。翻寂照不二。请词冠以妙字。乃妙奢摩佗。妙三摩。妙禅那也。妙则举一即三矣。故后文或单说三摩。直以三摩为大定也。或单举奢摩佗。例亦如是。旧解分配天台三止观。而正脉驳之。致天台后裔。操戈不已。予谓楞严时。未有天台。纵使义合。止可取以为证。岂可径以天台作楞严正解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既请大定。为成佛之因矣。世尊即当答之如何是奢摩他。如何是三摩。如何是禅那。不如是答。而反诘其最初发心者何居。盖妙之一字。是如来自证法门。向人轻吐不得。且阿难正当初发愤时。又不可即施峻厉法药。故先逆探其病源。而安慰之曰。汝我同气。情均天伦。非他人可比。夫他人请问。亦必尽情吐露。岂有天伦同气。而反不尽情向汝道者哉。但汝问我成道最初方便。我却问汝出家最初发心。夫世间至恩至爱。莫如父母。而汝当初发心。于我法中。有何所见。顿将深恩重爱。一时割舍。而投我出家乎。先德云。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句。故阿难如是问。世尊亦如是答之。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此初陈众生知见也。阿难承问。而白佛言。如来问我见何胜相乎。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我常自思维此相非是世间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浓血杂乱。安得发生三十二相之胜净。琉璃映彻之妙明。而同紫金光聚乎。以我见相。合我思维。生渴仰心。是以顿舍恩爱。而从佛剃落也。阿难被世尊一问。将底蕴尽情吐出。却被三十二相。一时换却眼睛。岂知能见所见。皆属依他。尽是虚妄耶。又从见相处。用心思惟。分净分染。生爱生憎。厌粗浊而欣净明。皆是识心分别计度。夫染相不忘。故为魔转。净相不忘。又为佛转。虽魔佛有异。净秽差殊。无非知见立知。总是合尘背觉而已。

  ○此中所说见相。是三细中之转现。思惟。即六粗也。为一经之发脉。故下文先破六粗。次显三细。次显如来藏心。次第紬绎。方见深旨也。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一业相。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二见相。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之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三境界相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六粗者。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也。又三细者。一自证分。二见分。三相分也。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此双标真妄为一经之纲宗也。如来见阿难说见相。说思惟。讨得杷柄在手。遂姑纵之曰。善哉。阿难。汝见三十二相。便能割爱出家。岂非世间决烈大丈夫事…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