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

  楞严说通卷一

  巴郡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三字。若据他经。即是佛身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若据经显义。是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如来藏心言也。由此心体。含吐十虚。弥纶万有。为大觉最尊最胜之顶法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者。不变名如。随缘为来。小乘如而不来。凡夫来而不如。唯我大觉。亦如亦来。故名如来。独知独见之谓密。出生圣果之谓因。磨炼治习之谓修。忘心默契之谓证。无不究尽之谓了。不落言思之谓义。谓大觉依此顶法为因。而实修实证。障尽惑空。因穷果满。能事已毕。更无余事。一义皆了。更无余义。故曰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者。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谓始从干慧。以至等觉。皆以此顶法为因。而修万行。分断无明。分证真理。上历圣位。踏佛阶梯。以至事事得成坚固也。除诸佛菩萨。其余出世小果。治世圣贤。虽亦各有悟入。依稀仿佛。窥见一班。类皆坐在相似觉中。以不能空五蕴。销六根。尽五住。超二死。未超心量。未至圆极故也。经者。常也。作终古之常规。为佛灯之后焰故也。

  ○一大。二佛顶。三如来密因。四修证了义。五诸菩萨万行。六首楞严。七经也。第一大者。称赞之词。具洪阔。包含周遍。众多。深奥。元始。恒常。超胜。八义。二佛顶者。法华为佛全身。此经为如来顶。显斯经为法华中精要之义也。三如来密因者。如为本觉。来为始觉。本始究竟。名如来也。曰密因者。取如来在凡夫时。于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此心为四科七大根本实性。具足三如来藏。全体大用。本来是佛。岂惟但是因性。亦乃即是果性。以诸如来无别所证。乃至证时。更无毫发增添。所谓从初发心。即成正觉也。所以为最密者。以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所谓识精明元。菩萨涅槃。元清净体。佛言一切众生。不成无上菩提。皆为不达此本。错乱修习。至后偈中。又言常不开演。足显根中所具如来藏性。乃是难测难知。最深最密之法。经文首从请定。至四卷身意轻安。得未曾有。即此密因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妙奢摩陀。以此三如来藏性。即是自性本定。而顿悟了达于兹者。即微密观照故也。四修证了义者。以前段全彰自性本具。天真现成。然既曰密因。岂碍修证。是故虽歆藏性之已知。更喻华屋之未入。由是开决定义门。示解结次第。盖必解六结而越三空。方为了义之修。获二胜而发三用。方为了义之证。然谓之了义者。有二义。一者。用根不用识故。盖用识。则以生灭为本修因。如蒸沙作饭。毕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义。用根。则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如依金作器。决定能成无上菩提故。为了义。又用根已为了义。而特选耳根。更为。了义中之了义。以其超二十四圣而独妙。为十方三世诸佛一路涅槃之要门也。二者。从性起修。因该果海故。盖依密因无修证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证。故修而无修。非事相之染修。证而无证。非新成之实证。故为了义。而非不了义也。经文自四卷后半。请华屋之门。直至七卷前半百灵护咒。即此了义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难所请妙三摩提。以此耳根圆通。为第一如幻三摩提故也。五诸菩萨万行者。诸菩萨。即本经分证诸圣五十五位之数也。万行者。即诸位中历修之行。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以至等觉。其行应无有量也。此之万行。蹑前了义。而更进深玄。要之根抵于三如来藏。而归极于无障碍法界。经文自七卷后半阿难请位。至末结经名以前。即此万行也。此一段。即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也。六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圆含上三别目。而为一定全体。当知此定迥不同于常途止观。盖常途止观。全属功夫。此则不尔。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而古德即明其彻法底源。不动不坏。细详其旨。分明取自心本具为首楞严。何曾取起心对境止观为定哉。七经者。是诸经通题。至于文词之妙。本于如来精义巧辨。而加以房相润色之工。极为华藻流丽。妙含无尽。观者研味。自当得之。

  ○贺中男云。经中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大佛顶也。得元明觉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即密因也。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即修证了义也。二十五圆通。五十位真菩提路。即诸菩萨万行也。

  ○大定有三义。一曰。此是妙定。正以本性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总在迷位动中。其体本然。故称为妙。不然。何以为彻法底源。不动不坏之定哉。据此。则凡不即性。而别取功夫为止观者。皆不妙之定也。二曰。此是圆定。正以此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万事。皆悉本来不动。为一定体。不然。何以为一切事不动不坏之定耶。据此。则凡不兼万有。而独制一心者。皆不圆之定也。三曰。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纵在迷位。尚本不曾动摇。开解之后。岂有出退。当知此定自发解起行之后。直至历位成佛。终无退出。何况有坏。不然。何以为究竟坚固之定耶。据此。则凡有入住出。纵经长时。皆不为大定也。一经科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序分第一(有通序别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序经之意若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彼一时也。佛在舍卫城。祇陀太子林中。须达布金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诸人者。皆是无欲漏。无有漏。无无明漏。回心大阿罗汉。而非定性声闻可比者。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试以大阿罗汉之德言之。以言其自利也。安住如来宫殿。掌握如来法印。能行法王令。能绍法王位。谓之佛子住持。而于欲有。色有。无色有。则善超之。盖小乘以出三界为超。不名为善。今则即三界而出三界。非若昔日之畏三界如牢狱也。自利之德如此。以言其利他也。能于十方国土。成就三千威仪。成就已。亦成就人。非若昔日之耽寂灭。而不肯成就众生也。又能助扬佛化。转大*轮。荷担家业。妙堪如来付托之遗嘱。非若昔日之不堪受是法也。又能身严心净三聚之戒。言为世法。行为世则。而大范乎三界焉。非若昔日之戒有漏缺。不能为法于三界也。又能应身无量。度脱众生。非若昔日之胶柱鼓瑟。无方便也。于以拔济未来众生。堕见刺者拔之。溺欲泥者济之。使之超越乎污根之尘。牵心之累。而不落陷阱焉。非若昔日之唯为一身。如獐独跳也。利他之德如此。此之谓回心佛乘之大阿罗汉也。

  ○钟伯敬疏云。严净毗尼一语。该上下文义。毗尼。戒律也。在身曰严。在心曰净。六卷之四清净明诲。七卷之安立道场。总蹑于此。见善超诸有。及弘范三界。数句。皆以此为根本。盖以此经以戒为重故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健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离沙陀等。而为上首。

  其名维何。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鹙子也。曰摩诃目健连。此云采菽氏也。曰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也。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云满慈子也。曰须菩提。此云空生也。曰优波离沙陀。此云尘性空也。是诸罗汉。各有过人之能。出人头地。故为上首焉。

  ○法华言授记成佛。却从二乘说来。而卒于一乘。故开经叹德。先言声闻。而后及于菩萨。楞严言最初方便。拣却二乘声闻缘觉。直斥之为错乱修习。列于十种邪见之末。盖楞严始终止谈上乘。不及其余。故叹德处。直从无漏大阿罗汉说起。已是极顶之谈。法华如宰相功成身退。追叙其作秀才孝廉。假途托迹之由。楞严如蒙养初学。其父师便教以立志作宰相。勿令豫作秀才孝廉之想。所谓修证了义也。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坐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不特此也。又有无量独觉缘觉之辟支。真穷惑尽之无学。并其研真断惑之初心。同来佛所。不谋而至。不约而亲焉。是时也。适当诸比丘九旬坐夏。日满解制。恣其自陈。以考九旬德业之日。十方菩萨。恣问决通心之所疑。钦奉如来摄物之慈。折物之严。且将更求密修密证之了义焉。即时如来。敷展坐具。宴然安居。为诸会中。宣示幽深秘奥之法。于是法筵清净之众。皆闻所未闻。而得未曾有。似迦陵鸟之仙音。遍彻十方世界。恒沙菩萨。闻如来音声。皆来聚集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盖此菩萨。表根本智。为择法眼也。

  ○休夏自恣者。比丘当初夏时。即结制禁足安居。不令乞食名休夏。亦名坐蜡。自恣者。是期满解制之日。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也。自知有过。恣其自陈。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正是严净毗尼之义。益显戒为重矣。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于是有舍卫国胜军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于宫掖之中。自己迎接如来。广设珍羞无上之妙味。敬之至也。又敬师及弟。兼复亲延诸大菩萨。而城中复有福德俱隆之长者。清净自居之居士。同时饭僧。佛以不能遍及也。乃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以慰众心焉。通序竟。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诸弟子既已分应斋主矣。唯有阿难。自恣之前。先受别方之请…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