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

  楞嚴說通卷一

  巴郡居士非眼劉道開纂述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叁字。若據他經。即是佛身叁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也。若據經顯義。是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如來藏心言也。由此心體。含吐十虛。彌綸萬有。爲大覺最尊最勝之頂法也。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者。不變名如。隨緣爲來。小乘如而不來。凡夫來而不如。唯我大覺。亦如亦來。故名如來。獨知獨見之謂密。出生聖果之謂因。磨煉治習之謂修。忘心默契之謂證。無不究盡之謂了。不落言思之謂義。謂大覺依此頂法爲因。而實修實證。障盡惑空。因窮果滿。能事已畢。更無余事。一義皆了。更無余義。故曰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也。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者。首楞嚴。此雲究竟堅固。謂始從幹慧。以至等覺。皆以此頂法爲因。而修萬行。分斷無明。分證真理。上曆聖位。踏佛階梯。以至事事得成堅固也。除諸佛菩薩。其余出世小果。治世聖賢。雖亦各有悟入。依稀仿佛。窺見一班。類皆坐在相似覺中。以不能空五蘊。銷六根。盡五住。超二死。未超心量。未至圓極故也。經者。常也。作終古之常規。爲佛燈之後焰故也。

  ○一大。二佛頂。叁如來密因。四修證了義。五諸菩薩萬行。六首楞嚴。七經也。第一大者。稱贊之詞。具洪闊。包含周遍。衆多。深奧。元始。恒常。超勝。八義。二佛頂者。法華爲佛全身。此經爲如來頂。顯斯經爲法華中精要之義也。叁如來密因者。如爲本覺。來爲始覺。本始究竟。名如來也。曰密因者。取如來在凡夫時。于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此心爲四科七大根本實性。具足叁如來藏。全體大用。本來是佛。豈惟但是因性。亦乃即是果性。以諸如來無別所證。乃至證時。更無毫發增添。所謂從初發心。即成正覺也。所以爲最密者。以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所謂識精明元。菩薩涅槃。元清淨體。佛言一切衆生。不成無上菩提。皆爲不達此本。錯亂修習。至後偈中。又言常不開演。足顯根中所具如來藏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經文首從請定。至四卷身意輕安。得未曾有。即此密因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難所請叁名中妙奢摩陀。以此叁如來藏性。即是自性本定。而頓悟了達于茲者。即微密觀照故也。四修證了義者。以前段全彰自性本具。天真現成。然既曰密因。豈礙修證。是故雖歆藏性之已知。更喻華屋之未入。由是開決定義門。示解結次第。蓋必解六結而越叁空。方爲了義之修。獲二勝而發叁用。方爲了義之證。然謂之了義者。有二義。一者。用根不用識故。蓋用識。則以生滅爲本修因。如蒸沙作飯。畢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義。用根。則以不生滅性爲因地心。如依金作器。決定能成無上菩提故。爲了義。又用根已爲了義。而特選耳根。更爲。了義中之了義。以其超二十四聖而獨妙。爲十方叁世諸佛一路涅槃之要門也。二者。從性起修。因該果海故。蓋依密因無修證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證。故修而無修。非事相之染修。證而無證。非新成之實證。故爲了義。而非不了義也。經文自四卷後半。請華屋之門。直至七卷前半百靈護咒。即此了義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難所請妙叁摩提。以此耳根圓通。爲第一如幻叁摩提故也。五諸菩薩萬行者。諸菩薩。即本經分證諸聖五十五位之數也。萬行者。即諸位中曆修之行。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以至等覺。其行應無有量也。此之萬行。蹑前了義。而更進深玄。要之根抵于叁如來藏。而歸極于無障礙法界。經文自七卷後半阿難請位。至末結經名以前。即此萬行也。此一段。即阿難所請叁名中妙禅那也。六首楞嚴者。大定之總名也。圓含上叁別目。而爲一定全體。當知此定迥不同于常途止觀。蓋常途止觀。全屬功夫。此則不爾。涅槃經。佛自釋首楞嚴雲。一切事究竟堅固。而古德即明其徹法底源。不動不壞。細詳其旨。分明取自心本具爲首楞嚴。何曾取起心對境止觀爲定哉。七經者。是諸經通題。至于文詞之妙。本于如來精義巧辨。而加以房相潤色之工。極爲華藻流麗。妙含無盡。觀者研味。自當得之。

  ○賀中男雲。經中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大佛頂也。得元明覺不生滅性。爲因地心。即密因也。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即修證了義也。二十五圓通。五十位真菩提路。即諸菩薩萬行也。

  ○大定有叁義。一曰。此是妙定。正以本性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總在迷位動中。其體本然。故稱爲妙。不然。何以爲徹法底源。不動不壞之定哉。據此。則凡不即性。而別取功夫爲止觀者。皆不妙之定也。二曰。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爲一定體。不然。何以爲一切事不動不壞之定耶。據此。則凡不兼萬有。而獨製一心者。皆不圓之定也。叁曰。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本不曾動搖。開解之後。豈有出退。當知此定自發解起行之後。直至曆位成佛。終無退出。何況有壞。不然。何以爲究竟堅固之定耶。據此。則凡有入住出。縱經長時。皆不爲大定也。一經科爲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

  ○序分第一(有通序別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序經之意若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彼一時也。佛在舍衛城。祇陀太子林中。須達布金精舍。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此諸人者。皆是無欲漏。無有漏。無無明漏。回心大阿羅漢。而非定性聲聞可比者。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叁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試以大阿羅漢之德言之。以言其自利也。安住如來宮殿。掌握如來法印。能行法王令。能紹法王位。謂之佛子住持。而于欲有。色有。無色有。則善超之。蓋小乘以出叁界爲超。不名爲善。今則即叁界而出叁界。非若昔日之畏叁界如牢獄也。自利之德如此。以言其利他也。能于十方國土。成就叁千威儀。成就已。亦成就人。非若昔日之耽寂滅。而不肯成就衆生也。又能助揚佛化。轉大*輪。荷擔家業。妙堪如來付托之遺囑。非若昔日之不堪受是法也。又能身嚴心淨叁聚之戒。言爲世法。行爲世則。而大範乎叁界焉。非若昔日之戒有漏缺。不能爲法于叁界也。又能應身無量。度脫衆生。非若昔日之膠柱鼓瑟。無方便也。于以拔濟未來衆生。墮見刺者拔之。溺欲泥者濟之。使之超越乎汙根之塵。牽心之累。而不落陷阱焉。非若昔日之唯爲一身。如獐獨跳也。利他之德如此。此之謂回心佛乘之大阿羅漢也。

  ○鍾伯敬疏雲。嚴淨毗尼一語。該上下文義。毗尼。戒律也。在身曰嚴。在心曰淨。六卷之四清淨明誨。七卷之安立道場。總蹑于此。見善超諸有。及弘範叁界。數句。皆以此爲根本。蓋以此經以戒爲重故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健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離沙陀等。而爲上首。

  其名維何。曰大智舍利弗。此雲鹙子也。曰摩诃目健連。此雲采菽氏也。曰摩诃拘絺羅。此雲大膝。即舍利弗之舅長爪梵志也。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雲滿慈子也。曰須菩提。此雲空生也。曰優波離沙陀。此雲塵性空也。是諸羅漢。各有過人之能。出人頭地。故爲上首焉。

  ○法華言授記成佛。卻從二乘說來。而卒于一乘。故開經歎德。先言聲聞。而後及于菩薩。楞嚴言最初方便。揀卻二乘聲聞緣覺。直斥之爲錯亂修習。列于十種邪見之末。蓋楞嚴始終止談上乘。不及其余。故歎德處。直從無漏大阿羅漢說起。已是極頂之談。法華如宰相功成身退。追敘其作秀才孝廉。假途托迹之由。楞嚴如蒙養初學。其父師便教以立志作宰相。勿令豫作秀才孝廉之想。所謂修證了義也。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坐宴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衆。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

  不特此也。又有無量獨覺緣覺之辟支。真窮惑盡之無學。並其研真斷惑之初心。同來佛所。不謀而至。不約而親焉。是時也。適當諸比丘九旬坐夏。日滿解製。恣其自陳。以考九旬德業之日。十方菩薩。恣問決通心之所疑。欽奉如來攝物之慈。折物之嚴。且將更求密修密證之了義焉。即時如來。敷展坐具。宴然安居。爲諸會中。宣示幽深秘奧之法。于是法筵清淨之衆。皆聞所未聞。而得未曾有。似迦陵鳥之仙音。遍徹十方世界。恒沙菩薩。聞如來音聲。皆來聚集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蓋此菩薩。表根本智。爲擇法眼也。

  ○休夏自恣者。比丘當初夏時。即結製禁足安居。不令乞食名休夏。亦名坐蠟。自恣者。是期滿解製之日。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叁日也。自知有過。恣其自陳。自不知過。恣任僧舉。正是嚴淨毗尼之義。益顯戒爲重矣。

  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伫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于是有舍衛國勝軍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于宮掖之中。自己迎接如來。廣設珍羞無上之妙味。敬之至也。又敬師及弟。兼複親延諸大菩薩。而城中複有福德俱隆之長者。清淨自居之居士。同時飯僧。佛以不能遍及也。乃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以慰衆心焉。通序竟。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無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諸弟子既已分應齋主矣。唯有阿難。自恣之前。先受別方之請…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