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遠遊未還。無暇列于衆僧之次。當其遠出既無上座。及阿阇黎。而防閑軌範之無人。及途中獨歸。不列僧次。則是日無供矣。即時阿難。乃執持應量之器。于所遊城。挨門而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未曾飯僧行施者。以爲齋主。無問或淨或穢。自刹利之王家。以至旃陀羅之屠家。方行我平等之慈。不擇微賤。惟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之功德焉。殊不知才有求心。便有分別。既有分別。便有淨穢。有貴賤。安能一目平等視之哉。故知初求二字。便是阿難走作處也。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爲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國門。嚴整威儀。肅供齋法。
所以發意行乞者何也。蓋阿難已知如來世尊。曾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皆爲阿羅漢。一則舍貧從富。一則舍富從貧。而不均平。今我欽仰如來昔日之語。故發是意。一以開闡平等無遮無礙之慈。一以度衆人生疑生謗之口。蓋專向貧家。則富者疑。專向富家。則貧者謗也。惟其如是。故于高門懸薄。次第循乞。經彼城外之隍。徐步國門之內。嚴整威儀。而肅恭齋法焉。觀此行履。便是可入淨。而不可入穢。可入佛。而不可入魔。可比丘。而不可菩薩。視金剛經中。如來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舉動。自然中節。毫無勉強。不啻天淵之隔矣。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爾時阿難。因乞食之次。既無揀擇。不覺經曆淫女之室。遭大幻術摩登伽。此雲本性妓女者。用金頭外道所傳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逼近撫摩。將毀戒淨之體焉。由尊者求心未歇。作意未忘。心未曾平。見何曾等。乃欲平等行慈。竟遭毒手。故知非得事事無礙者。斷不能入泥入水。平等行慈矣。
○鍾疏雲。阿難所發之心。正是恥小慕大。宛然方等法相。如人出門應舉。期中首選。中途遇盜。遇盜自遇盜。首選自首選。豈可以遇盜之故。雲不當期首選耶。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如來方在王宮。如彼淫術所加。阿難有難。于是齋畢速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見佛不遑說法。異乎常儀。故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是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無善不具。故曰百寶。無惡不摧。故曰無畏。光中出生千葉寶蓮。示此智光。爲萬行之本也。有佛化身。結跏趺坐。示此智光。爲諸佛之母也。佛不自說咒。令化佛宣說神咒。示此咒心。是不動智。必是不動佛說也。乃敕文殊師利大智慧人。將咒而往。以此咒力。加之淫根。如湯銷冰。如明破暗。故令摩登淫火頓歇。阿難戒體如初。提撕獎勸。歸來見佛焉。此上別序也。序分竟。
○正宗分第二
大科爲二。一是菩提涅槃根本。一是生死流轉根本。
初科複分爲四。一見道分。二修道分。叁證道分。四結經分。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此下見道分也。古人得一指頭禅。終身用之不盡。阿難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能免離摩登伽難。故知博學多聞。若不真修實證。盡落鬼家活計。及對境風一吹便倒。皆由平日學力有余。道力不足。故因誤墮而陡然發憤。正如蘇季敝裘還鄉。不得不刺股揣摩。以圖卿相也。阿難既見如來。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此一恨字。便是獲法身之前矛。向後悲淚痛責。皆從此恨流出。故道人不可無此一恨也。從外入者爲多聞。從內出者爲道力。道力未全。多聞何益。于是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果覺。必用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之因心。梵語奢摩他。此雲止。梵語叁摩。此雲正定。或翻等持。梵語禅那。此雲靜慮。此叁者。是大定之共名。而首楞嚴王。即此叁名之總目也。意謂此大定之名。我已熟聞。但不曾悟。不曾修。不曾證。不得其用。故爲魔力攝持。不能自脫。始信多聞無益于己。然我雖蒙如來授記作佛。若不修因。終難得果。十方如來。悉由此叁。得成正覺。不知如來最初用何方便。何由而得開悟。何由而得證入也。于是複有恒沙菩薩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佛聖旨。
○按佛下答奢摩他者。蓋取本具不動搖。不生滅。周圓之心。開解照了爲義。即正因佛性。略兼了因。爲奢摩他體。乃性具即定之慧也。叁摩提者。蓋即攝前開解性定。而契入之。行起解絕。寂定爲義。即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爲叁摩提體。是性具即慧之定也。禅那者。蓋即于契入之後。深位之中。雙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曆位漸證。至于究竟爲義。亦即于正因佛性。略兼緣了二因爲禅那體。乃性具雙融之定慧也。當知叁名下。各有最初方便。如奢摩他中。以悟見是心爲初方便。而以了識非心爲最初方便。叁摩提中。以反聞自性爲初方便。以入道場爲最初方便。禅那中。以十信爲初方便。以幹慧地爲最初方便。是則見道一分。爲答奢摩他。修道一分。爲答叁摩。證道一分。爲答禅那。今經叁處。顯然各有單標叁名。遵佛明言。判佛文義。不易之定論也。
○正脈懸示雲。叁者決定不用天臺止觀。以見道一分。原是如來開示衆生本有真心。性具妙定。始自眼根指出。展轉通貫萬法。仍令圓悟萬有。總一如來藏性。顯其未及加修。而人人早先具此楞嚴妙體。但惟教其悟明此之性海。以爲後文圓通入處而已。本不曾立觀門。教修習也。而諸家瞢然。強安叁觀。則是前文全說修門。何阿難又有華屋之喻哉。當知斯經所以大異于衆典者。正以其指心在根。斯定之所以大異于諸定者。由說自性本定也。若謂前文是說修門。全障性定。且有礙後耳門妙修。全無用處矣。故知阿難所請奢摩他等。乃是大定之共名。又于奢摩他上。加一妙字。正簡不妙。良以諸乘皆言定。不簡則濫彼諸定故也。是則自性本定。不取修定明矣。諸師于未指耳行之前。預立叁觀。以雜亂人心。譬如國王將有事于東征。遣一使臣。宣傳敕命。召集諸將。宣示廟谟。使臣妄傳諸將。速往西征。久之。王問諸將何以不至。使臣對以彼日傳命。西征久矣。王大震怒。深怪使臣。錯傳此命。此亦如是。佛欲專令行人修耳根圓通。如王將有事于東征也。乃先開其妙解。令悟根性。以爲圓通入處。如王先欲宣示廟算神謀。以決東征之勝也。注家于未說圓通之前。辄立叁觀。令其修習。如使臣妄傳王命。指東爲西也。嗟今沿習既久。業楞嚴者。無不搜索叁觀。但是借經爲敲門瓦子。而正惟發明天臺止觀而已。畢竟令觀意獨明。而經意障盡。何迷锢支離。一至于是哉。
○鍾疏雲。奢摩佗。常翻寂靜。叁摩。翻觀照。禅那。翻寂照不二。請詞冠以妙字。乃妙奢摩佗。妙叁摩。妙禅那也。妙則舉一即叁矣。故後文或單說叁摩。直以叁摩爲大定也。或單舉奢摩佗。例亦如是。舊解分配天臺叁止觀。而正脈駁之。致天臺後裔。操戈不已。予謂楞嚴時。未有天臺。縱使義合。止可取以爲證。豈可徑以天臺作楞嚴正解也。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既請大定。爲成佛之因矣。世尊即當答之如何是奢摩他。如何是叁摩。如何是禅那。不如是答。而反诘其最初發心者何居。蓋妙之一字。是如來自證法門。向人輕吐不得。且阿難正當初發憤時。又不可即施峻厲法藥。故先逆探其病源。而安慰之曰。汝我同氣。情均天倫。非他人可比。夫他人請問。亦必盡情吐露。豈有天倫同氣。而反不盡情向汝道者哉。但汝問我成道最初方便。我卻問汝出家最初發心。夫世間至恩至愛。莫如父母。而汝當初發心。于我法中。有何所見。頓將深恩重愛。一時割舍。而投我出家乎。先德雲。末後牢關。不離最初一句。故阿難如是問。世尊亦如是答之。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濃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此初陳衆生知見也。阿難承問。而白佛言。如來問我見何勝相乎。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我常自思維此相非是世間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濃血雜亂。安得發生叁十二相之勝淨。琉璃映徹之妙明。而同紫金光聚乎。以我見相。合我思維。生渴仰心。是以頓舍恩愛。而從佛剃落也。阿難被世尊一問。將底蘊盡情吐出。卻被叁十二相。一時換卻眼睛。豈知能見所見。皆屬依他。盡是虛妄耶。又從見相處。用心思惟。分淨分染。生愛生憎。厭粗濁而欣淨明。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夫染相不忘。故爲魔轉。淨相不忘。又爲佛轉。雖魔佛有異。淨穢差殊。無非知見立知。總是合塵背覺而已。
○此中所說見相。是叁細中之轉現。思惟。即六粗也。爲一經之發脈。故下文先破六粗。次顯叁細。次顯如來藏心。次第紬繹。方見深旨也。
○叁細者。即根本無明之惑也。一業相。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二見相。見初動之相也。亦名轉相。謂依初動之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叁境界相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六粗者。一智相。二相續相。叁執取相。四計名字相。五起業相。六業系苦相也。又叁細者。一自證分。二見分。叁相分也。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此雙標真妄爲一經之綱宗也。如來見阿難說見相。說思惟。討得杷柄在手。遂姑縱之曰。善哉。阿難。汝見叁十二相。便能割愛出家。豈非世間決烈大丈夫事…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