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說通卷二
巴縣居士非眼劉道開纂述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訂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此第叁番顯見不滅也。爾時阿難。及諸大衆。從佛诃爲非心。即起驚疑。及聞離塵斷滅。轉更不安。良以離識心外。更不見心。今蒙根中指出。宛然別有。寂然不動。驚疑頓息。所以身心泰然。自念從無始來。失卻本有不動真心。反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始得開悟。正如失乳之兒。忽遇慈母。昔日窮子舍父。今日乳兒遇母。何快如之。然此寂常不生滅性。雖蒙印許。若據尋常見即是眼。則眼與見。皆屬生滅。若據今日手開合。而見無開合。頭搖動。而見不搖動。則是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今雖領得見無所動之旨。尚未明其所以。猶存疑惑。于是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誰真誰妄。誰虛誰實。要于現前動搖生滅身中。的的指出不生滅性。令此真妄二性。皎如星月。方到自信不疑之地耳。
○鍾雲。二發明性者。發明二字。要從理上發顯義看。蓋謂真性理中。自有不生不滅。所顯發性。即下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等是也。妄明理中所顯發性。即下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等是也。有作發明二性看者。便是言語發明矣。文義不順。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爲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樂聞。
此匿王自陳斷見以請不生滅也。匿王昔事外道。曾有邪心種子。入其心腑。今被阿難抓著癢處。遂乘機發問。所謂因逢桃李樹。卻憶故園春也。迦旃延。此雲剪發。毗羅胝。此雲不作。乃外道六師之二。其道皆以斷滅爲宗。以不解第八阿賴耶識。去後來先。爲生死根本。轉此八識。名爲涅槃。而反計此身斷滅爲涅槃。若此方所計生爲七尺軀。死作一棺土。即有挫燒舂磨。無所用之等。皆此類攝。豈知有死而不亡者在也。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時。曾見二種外道。皆說此身死後斷滅。即此斷滅。便名涅槃。我今雖遇如來。猶懷狐疑未決。必要現前有個證據。方能信得此心是不生滅。世尊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在會大衆。未到無漏者。鹹皆樂聞焉。
○據除斷見粗惑。則此有漏。似惟指界內凡夫。二乘有學。若辨見性真常。則雖小乘四果。別教叁賢。亦須普指。以彼自來未明見性是真常心故。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
欲示不生滅性故先審其生滅也。佛告大王。汝在未來死處生疑。我只據現在生處問汝。汝身今現在矣。我問汝此肉身。爲金剛常住不朽之物耶。爲複畢竟是變壞之物耶。匿王言。世尊。我今此身。非常住之物。終從變滅而已。佛又重重細審。釣出狐涎。乃言。大王。汝身現在未滅。有何所憑。預知其斷滅耶。匿王言。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今雖未滅。然我觀察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之成灰。漸漸銷殒。趨于殒亡。無刻甯息。決知此身。到底滅盡。方得了當。佛言。汝身必滅。誠如是也。
○只此數語。已可以警念無常。劇貪世務者。甯不惕然。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顔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此又細審其自少至老精神容色是同是別也。佛又言。大王。汝今有生之齡。已從衰老矣。汝之顔貌。何如童子之時乎。匿王言。世尊。我昔當孩孺時。肌膚腠理。滋潤鮮澤。及年至長成。精完神足。血氣充滿。而今齡已頹矣。迫于衰耄。形色則枯悴矣。精神則昏昧矣。雞皮鶴發。行步龍鍾。日在桑榆。殆將不久。如何乃以精神充足盛滿之時而見比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叁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甯唯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此又細審生滅之頓漸也。佛言。大王。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汝之形容。應非一旦頓朽。必以漸而朽矣。王言。世尊。世間變化。密密推移。我誠不覺。但見日往月來。寒暑疊遷。以漸至于此。何以故。人生光景。有長有促。今且以十年爲率。如我二十之時。雖號年少。顔貌已老于十歲時。及至叁十之年又衰于二十。至于今。六十又二矣。回觀五十。宛然強壯。豈非十年一變耶。世尊。我見此密移者。雖此壯色日去而殂。老相日催而落。然其間流易。尚且限于十年。是特舉其粗略而言耳。若複令我微細思惟。推窮其變。甯獨十二年之一紀。二十四年之二紀。實惟一年一變。豈惟年變。亦兼一月一化。何直月化。兼又一日一遷。若更沈其思慮。審谛觀察。則即此一念具九十刹那中。刹那。刹那。念念之間。皆在遷流。未嘗停住。質非金石。何以堪此。由年紀之長。以至刹那之短。變化密移如此。特任運者不覺。作意推度。始得知之。故知我身。終必從于變滅也。
○教中以利刃透九十紙爲一念。故一念具九十刹那也。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世尊見匿王曆敘變滅之相絲毫不漏故于急處一提。乃言大王。汝見變化不停。悟知汝滅矣。亦于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者耶。王合掌白佛雲。我實不知。古人道。不知處最親切。所謂日用而不知也。使其知此。決不迷于斷見矣。佛言。汝既不知。我今可以示汝不生滅性矣。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此審觀河之見以明年變而見不變也。佛又更端問雲。大王。汝年幾歲。乃見此恒河水耶。王言。我生叁歲時。慈母抱我谒長命天。經過此水。爾時即知是恒河矣。佛言。大王。如汝所說。從十歲以至六十歲。時時遷變。則汝見亦應遷變矣。但不知自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又見此河。中間十年。其水有以異乎。王言。我十叁觀河。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也。不特十叁。即至于今六十二矣。觀此河水。與叁歲時。亦無有異也。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複審見無童耄以結破斷見顯不生滅性也。佛又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我且就面皺一端問汝。汝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是面有童耄矣。但不知汝今觀河之見。與童時觀河之見。亦有童耄不乎。王言。不也。世尊。佛既一一審明。無所逃遁。乃語之言。大王。汝尚未識不生滅性耶。夫汝面雖皺。而此觀河之見。即汝之見精也。汝此見精。其性實未曾皺。皺者。其可變者也。不皺者。非可變者也。變者。其受滅者也。不變者。其元無生滅者也。既無生滅。雲何複隨汝現在身中。同受汝之生死耶。即此便是生滅身中。不生滅性矣。而猶引彼不見道外道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不亦謬哉。王聞是言。乃信知性無生滅。此身死後。舍此生彼。從一暗室。投一暗室。出一苦輪。入一苦輪。未曾斷滅。與諸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焉。
○此章由匿王在身上觀察。故成斷滅。世尊在見上發明。故無生滅。所謂不離華下路引入洞中天也。此則不唯破匿王斷滅之見。抑亦酬阿難二發之請矣。
○問。昔忠國師問禅客從何方來。客曰。南方來。師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識。直示學人即心是佛。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師曰。若然者。與彼外道。有何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是常。審如是者。邪正莫辨矣。今佛言皺者爲變。不皺非變。得無與國師相忤乎。答。國師破一時之執。如來開一時之權。皆妙辯也。當以意得。不可妄生蔔度。獲戾佛祖。又往往宗家。謂不離身中。即有不滅性體。正謂根中見聞等性。非謂方寸之中。髒腑之內。別有性命。即同阿難所執身內識心也。
○鍾雲。前屈指飛光。是就一時一事中。指出不生滅性。此示觀河之見。是就一生中。指出不生滅性也。至第四卷中杵音之喻。雲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則死後不生滅之性。乃透底拈出矣。
○第叁番顯見不滅竟。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第四番顯見不失也。上惟舉見。此複兼聞。聞字當是性字之誤。匿王知見不多。故一言…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