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P7

  ..續本文上一頁非自然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此破因緣也。阿難言。必此妙見。既非自然。定屬假借。如四緣生識之類。我今發明。是因緣生矣。然心猶未明。必當咨詢如來。此覺性本來遍常。性非生滅。雲何方得契合因緣之旨。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明暗空塞。而後有見性現前者。則此見性。于明暗空塞中。因何而有。阿難。若以明爲種子而得生者。及其以暗代明。即如以沙易谷。苗何以生。應不見暗。因暗亦然。乃至因空因塞。亦同明暗。複次阿難。汝此見性。于明暗空塞中。緣何而有。阿難。若以空爲生見之助緣者。及其以塞代空。即如以火易水。芽何以發。應不見塞。緣塞亦然。乃至緣明緣暗。亦同空塞。今既見明。又能見暗。見空又能見塞。則知體性不變。不從因生。不隨緣生明矣。

  ○鍾雲。假物爲因。循物爲緣。既無定趣。非因緣矣。按見性是自體。明暗色空是他法。自體能隨他法。非自然也。他法不能變自體。非因緣也。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此下重重拂迹結顯覺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以執自然者。不解隨緣。執因緣者。不知不變。故有外道小乘之別。若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世尊說法之弘範。入理之深談。故結示雲。當知如是精覺妙明。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非不自然。非不因緣。本無非與不非。亦無是與不是。以此精覺妙明元清淨體。離一切相。故非則皆非。即一切法。故是則皆是。擬心即差。動念即隔。雲何汝等于妙覺中。指心作意。乃以世間戲論名相。所謂自然因緣者。測度如來妙覺明性。何異以手撮摩虛空。虛空雲何隨汝執捉耶。

  ○宗鏡雲。因緣自然。皆是世間言論。有無真俗。悉是分別識心。若不直見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將兔角弓。架龜毛箭。以無手人。擬射須彌山。徒役塵勞。終無是處。又先德雲。非因緣。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羅萬象光中現。尋之不見有根源。與此互相開發也。

  ○諸世間者。相宗中。有學者世間。非學者世間。自然者。外道所宗。即非學者世間戲論。因緣者。權乘所宗。即學者世間戲論也。

  ○第九番顯見超情竟。

  ○此非以精覺妙明。混爲見性也。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亦從見性悟出。世尊語自分曉。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此第十番顯見離見也。夫見精既曰真妄和合。則可約義而分真妄二見。但約真見帶妄時。即名妄見。離妄時。即名真見。今言離見者。即真見離于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非謂離身邊等見也。阿難白佛言。自然之非。則吾既得聞命矣。世尊。若謂此妙覺見性。爲非因緣者。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目前不空不明。何以有見。吾心無眼。何以能見。所以必墮因緣。今示見精全不托此。豈今是而昔非耶。抑今昔義同。而我未達耶。

  ○阿難所引見性。蓋是眼識。如來所示。乃是根中之性。大乘眼識九緣方生。小乘法中。粗具四終。缺一不可。然皆眼識得生之緣。心。指第六識。以小乘不達七八心法惟一也。儒雲。心不在焉。視而不見。是也。規矩謂愚法聲聞不分根識。信乎。

  ○鍾雲。因緣自然。二皆被斥。而不問自然者。非自教也。因緣自教。故重起問。法相宗中。但說因緣生識。初未曾說四緣生妙覺性。以妙覺性非生因之所生故。阿難認妙覺性從因緣生。混誤甚矣。故下文先破見性不屬四緣。反顯妙覺性是見性所不及者。決不屬因緣也。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此明昔教與今教大不同也。佛言。阿難。我昔說因緣。但爲對治自然。誘引小乘。一時權宜之說。非今所說第一修證了義之教也。何得取彼而難此乎。

  ○昔日常談四緣生識者。正爲外道妄執自然。故借因緣以破之。所謂以楔出楔。第二門頭事也。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此探其所藉之緣而折之也。佛雲。阿難。吾複問汝。即如世人各各自說我爲能見。是因何物而成見。既已成見。複因何物而不見。阿難答言。世人因日月燈光。見種種相。故名爲見。若無日月燈光。則不能見。此明見與不見。皆屬因緣。故知見性從因緣生矣。世尊借其語以破之曰。阿難。若此見性。無此叁種光明。名不見者。應不見暗矣。若謂雖不見明。必能見暗者。斯則但是無明。雲何稱爲無見耶。阿難。若謂在黑暗中。不見光明。名不見者。則應在白畫時。不見黑暗。亦名不見。如是。則見暗見明。俱名不見。有是理乎。若謂明來暗謝。暗來明謝。自是明暗二相。自相傾奪。非關見性暫有暫無。如是。則知見暗見明。皆名爲見。雲何見暗之時。名爲不見哉。

  ○當知順世間法。惟許明見。不許暗見。須假多緣。今自指根以來。即取暗中有見。然則暗中之見。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及分別心耶。是則顯一暗中之見。則四緣俱破矣。

  ○阿難誤認妙覺性爲因緣法。然且不獨妙覺性不屬因緣。即見性又何曾屬因緣哉。故此且借名見者以破之。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是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此引自體離緣以例真見離見也。是故阿難。汝今當知。我從前所說。此見見明非明。見暗非暗。見空非空。見塞非塞。明乎能見之性。非即所見之境。皆是離緣第一義。已自超乎因緣宗矣。明暗空塞之四義。既成就能例之法如此。汝複應知。此見精中。真妄和合。有本體真見。即帶一分無明妄見。當真見忽爾現前。便能徹見妄體。然才一見時。則斯真見之體。己即脫于妄見。不複墮于其中。故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良以上之四義。皆以能見之性。見于所見之境。而性即非境。今亦例此以能見之真見。見于所見之妄見。而真見即非妄見也。夫此真見。尚猶離于雜妄之見精。而使見精不能及。則豈有並見亦離。而尚可謂其待于因。待于緣乎。雲何複以世間戲論。妄爲擬議。而說因說緣。與對因緣之自然及類因緣之和合相也。此是世尊引尊者向萬仞懸岩處。更與一推。要令撒手承當耳。

  ○鍾雲。將明暗色空推論。成就見性離此四塵之義。是則見性不屬緣生明矣。然見性雖不屬緣生。猶屬自己業識變現。與妙覺性。尚隔一層。故乘便破之曰。汝複應知(雲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叁句。上叁個見字。指性體。下叁個見字。指見精。蓋又以見精爲妄。而性體爲真矣。是則性在見中。名爲見精。性離于見。名爲見見。語意若謂見明見暗。見空見色。特見耳。妄見也。見此見者。方。稱真見真見已離見矣。非彼見所能及。況因緣自然和合等相。而能及之哉。

  ○見精屬第八識。真中帶妄。故下文舉別業同分二種妄見。說明下叁個見字。所謂眚即見勞。影見俱眚等是也。妙覺性。屬第九識。純真無妄。故下文又以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說明上叁個見字。蓋清淨實相。即真見也。即前之精覺妙明也。此正起信論中所謂從等入妙。用究竟覺。觀照生相無明。識陰已盡之時。乃入地菩薩隨分覺中所不能及。宜阿難之迷悶也。

  ○又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蓋直顯真性離卻見精矣。近交光以爲如來意重顯見。力辟破見之說。不知八還以前。可雲顯見。如金在礦。不能去礦。至此。則真性獨存。而見精自然銷落。如一月是真。更無第二月矣。乃見自破。非人破見也。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極口勉勵也。良由汝等聲聞。局溺舊聞。得少爲足。既狹且劣。而無甄別之智。一向只在遍計依他上。尋覓生活。不能通達一切無染。諸相非相之實相。吾今既已誨汝。汝已得聞。當更深思細察。努力勤行。勿得悠悠忽忽。半途止息。自生疲怠。良以欲至菩提。唯此見精一路。爲最妙也。

  ○第十番顯見離見竟。

  ○通上十科論之。初科。則顯其脫根脫塵。迥然而靈光獨耀。二科。則顯其離身離境。凝然而本不動搖。叁科。則顯其盡未來際。究竟不滅。四科。則顯其從無始來。本有不遺。五科。則顯其無往無還。挺物表而常住。六科。則顯其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七科。則顯其性元自在。轉萬物而大小何拘。八科。則顯其體本混融。譬一月而是非莫辨。九科。則顯其諸情不墮。遠越乎外計權宗。十科。則顯其自相亦離。轉入于純真無妄。顯見至此。可謂顯之至矣。舊解總將如是顯意。而悉爲破見。亦獨何欤。特就衆生迷位。尚有二種見妄未除。故曰帶妄顯真耳。

  ○帶妄顯真已竟。

  ○此下剖妄出真也。二種顛倒見妄。如璞蘊玉。而見之真精。如玉在璞。故帶妄…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