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P7

  ..续本文上一页非自然矣。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此破因缘也。阿难言。必此妙见。既非自然。定属假借。如四缘生识之类。我今发明。是因缘生矣。然心犹未明。必当咨询如来。此觉性本来遍常。性非生灭。云何方得契合因缘之旨。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明暗空塞。而后有见性现前者。则此见性。于明暗空塞中。因何而有。阿难。若以明为种子而得生者。及其以暗代明。即如以沙易谷。苗何以生。应不见暗。因暗亦然。乃至因空因塞。亦同明暗。复次阿难。汝此见性。于明暗空塞中。缘何而有。阿难。若以空为生见之助缘者。及其以塞代空。即如以火易水。芽何以发。应不见塞。缘塞亦然。乃至缘明缘暗。亦同空塞。今既见明。又能见暗。见空又能见塞。则知体性不变。不从因生。不随缘生明矣。

  ○钟云。假物为因。循物为缘。既无定趣。非因缘矣。按见性是自体。明暗色空是他法。自体能随他法。非自然也。他法不能变自体。非因缘也。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此下重重拂迹结显觉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以执自然者。不解随缘。执因缘者。不知不变。故有外道小乘之别。若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世尊说法之弘范。入理之深谈。故结示云。当知如是精觉妙明。不属因缘。不属自然。非不自然。非不因缘。本无非与不非。亦无是与不是。以此精觉妙明元清净体。离一切相。故非则皆非。即一切法。故是则皆是。拟心即差。动念即隔。云何汝等于妙觉中。指心作意。乃以世间戏论名相。所谓自然因缘者。测度如来妙觉明性。何异以手撮摩虚空。虚空云何随汝执捉耶。

  ○宗镜云。因缘自然。皆是世间言论。有无真俗。悉是分别识心。若不直见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将兔角弓。架龟毛箭。以无手人。拟射须弥山。徒役尘劳。终无是处。又先德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与此互相开发也。

  ○诸世间者。相宗中。有学者世间。非学者世间。自然者。外道所宗。即非学者世间戏论。因缘者。权乘所宗。即学者世间戏论也。

  ○第九番显见超情竟。

  ○此非以精觉妙明。混为见性也。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亦从见性悟出。世尊语自分晓。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此第十番显见离见也。夫见精既曰真妄和合。则可约义而分真妄二见。但约真见带妄时。即名妄见。离妄时。即名真见。今言离见者。即真见离于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非谓离身边等见也。阿难白佛言。自然之非。则吾既得闻命矣。世尊。若谓此妙觉见性。为非因缘者。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目前不空不明。何以有见。吾心无眼。何以能见。所以必堕因缘。今示见精全不托此。岂今是而昔非耶。抑今昔义同。而我未达耶。

  ○阿难所引见性。盖是眼识。如来所示。乃是根中之性。大乘眼识九缘方生。小乘法中。粗具四终。缺一不可。然皆眼识得生之缘。心。指第六识。以小乘不达七八心法惟一也。儒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是也。规矩谓愚法声闻不分根识。信乎。

  ○钟云。因缘自然。二皆被斥。而不问自然者。非自教也。因缘自教。故重起问。法相宗中。但说因缘生识。初未曾说四缘生妙觉性。以妙觉性非生因之所生故。阿难认妙觉性从因缘生。混误甚矣。故下文先破见性不属四缘。反显妙觉性是见性所不及者。决不属因缘也。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此明昔教与今教大不同也。佛言。阿难。我昔说因缘。但为对治自然。诱引小乘。一时权宜之说。非今所说第一修证了义之教也。何得取彼而难此乎。

  ○昔日常谈四缘生识者。正为外道妄执自然。故借因缘以破之。所谓以楔出楔。第二门头事也。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此探其所藉之缘而折之也。佛云。阿难。吾复问汝。即如世人各各自说我为能见。是因何物而成见。既已成见。复因何物而不见。阿难答言。世人因日月灯光。见种种相。故名为见。若无日月灯光。则不能见。此明见与不见。皆属因缘。故知见性从因缘生矣。世尊借其语以破之曰。阿难。若此见性。无此三种光明。名不见者。应不见暗矣。若谓虽不见明。必能见暗者。斯则但是无明。云何称为无见耶。阿难。若谓在黑暗中。不见光明。名不见者。则应在白画时。不见黑暗。亦名不见。如是。则见暗见明。俱名不见。有是理乎。若谓明来暗谢。暗来明谢。自是明暗二相。自相倾夺。非关见性暂有暂无。如是。则知见暗见明。皆名为见。云何见暗之时。名为不见哉。

  ○当知顺世间法。惟许明见。不许暗见。须假多缘。今自指根以来。即取暗中有见。然则暗中之见。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及分别心耶。是则显一暗中之见。则四缘俱破矣。

  ○阿难误认妙觉性为因缘法。然且不独妙觉性不属因缘。即见性又何曾属因缘哉。故此且借名见者以破之。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是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此引自体离缘以例真见离见也。是故阿难。汝今当知。我从前所说。此见见明非明。见暗非暗。见空非空。见塞非塞。明乎能见之性。非即所见之境。皆是离缘第一义。已自超乎因缘宗矣。明暗空塞之四义。既成就能例之法如此。汝复应知。此见精中。真妄和合。有本体真见。即带一分无明妄见。当真见忽尔现前。便能彻见妄体。然才一见时。则斯真见之体。己即脱于妄见。不复堕于其中。故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良以上之四义。皆以能见之性。见于所见之境。而性即非境。今亦例此以能见之真见。见于所见之妄见。而真见即非妄见也。夫此真见。尚犹离于杂妄之见精。而使见精不能及。则岂有并见亦离。而尚可谓其待于因。待于缘乎。云何复以世间戏论。妄为拟议。而说因说缘。与对因缘之自然及类因缘之和合相也。此是世尊引尊者向万仞悬岩处。更与一推。要令撒手承当耳。

  ○钟云。将明暗色空推论。成就见性离此四尘之义。是则见性不属缘生明矣。然见性虽不属缘生。犹属自己业识变现。与妙觉性。尚隔一层。故乘便破之曰。汝复应知(云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三句。上三个见字。指性体。下三个见字。指见精。盖又以见精为妄。而性体为真矣。是则性在见中。名为见精。性离于见。名为见见。语意若谓见明见暗。见空见色。特见耳。妄见也。见此见者。方。称真见真见已离见矣。非彼见所能及。况因缘自然和合等相。而能及之哉。

  ○见精属第八识。真中带妄。故下文举别业同分二种妄见。说明下三个见字。所谓眚即见劳。影见俱眚等是也。妙觉性。属第九识。纯真无妄。故下文又以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说明上三个见字。盖清净实相。即真见也。即前之精觉妙明也。此正起信论中所谓从等入妙。用究竟觉。观照生相无明。识阴已尽之时。乃入地菩萨随分觉中所不能及。宜阿难之迷闷也。

  ○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盖直显真性离却见精矣。近交光以为如来意重显见。力辟破见之说。不知八还以前。可云显见。如金在矿。不能去矿。至此。则真性独存。而见精自然销落。如一月是真。更无第二月矣。乃见自破。非人破见也。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极口勉励也。良由汝等声闻。局溺旧闻。得少为足。既狭且劣。而无甄别之智。一向只在遍计依他上。寻觅生活。不能通达一切无染。诸相非相之实相。吾今既已诲汝。汝已得闻。当更深思细察。努力勤行。勿得悠悠忽忽。半途止息。自生疲怠。良以欲至菩提。唯此见精一路。为最妙也。

  ○第十番显见离见竟。

  ○通上十科论之。初科。则显其脱根脱尘。迥然而灵光独耀。二科。则显其离身离境。凝然而本不动摇。三科。则显其尽未来际。究竟不灭。四科。则显其从无始来。本有不遗。五科。则显其无往无还。挺物表而常住。六科。则显其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七科。则显其性元自在。转万物而大小何拘。八科。则显其体本混融。譬一月而是非莫辨。九科。则显其诸情不堕。远越乎外计权宗。十科。则显其自相亦离。转入于纯真无妄。显见至此。可谓显之至矣。旧解总将如是显意。而悉为破见。亦独何欤。特就众生迷位。尚有二种见妄未除。故曰带妄显真耳。

  ○带妄显真已竟。

  ○此下剖妄出真也。二种颠倒见妄。如璞蕴玉。而见之真精。如玉在璞。故带妄…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