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两可。终无决定。今无是见。无非见。决定双遣。二俱不立。岂同彼矫乱不定哉。但汝等心粗虑浅。不谛思惟。若肯谛思。当有落处。必不孤负汝哀慕之诚也。
○贺云。前用一喝。使阿难矍然。此用双许。使大众茫然。盖妄须顿破。故一刀两段以扫之。真难直说。故委曲擒纵以穷之。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此因大众茫然故须大智慧人代请决疑也。是时文殊师利。愍此四众。乃从座起。顶礼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所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无是无非是二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当即万象而指出其象。胡为不能。若非见者。应当即万象而一无所见。胡为一瞩之时。无处不是。今此大众。正由闻此深法。义趣玄远。无所归著。卒难领会。故有惊疑怖畏。非若畴昔在法华会上。善根轻鲜。闻大法而不肯担当也。惟愿如来大慈。再为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等物件。乃在两楹之间。既无有是。又无非是乎。
○是非是义者。是与非是二种义也。是义者。无是见之义。非是义者。无非是见之义。缺二无字。语之略耳。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会见与物而归一真体以发明无是无非之旨也。见。即见精。见缘。即六尘色空等物。想。即六处识心。相。即六根身相。并指身心也。佛告文殊。及诸大众。由汝等未得首楞严大定。故于万象中。分物分我。分是分非。若诸佛。诸大菩萨。自证首楞严三昧。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住此定中。凡见分之见精。及相分之见缘。并所想相之身心。皆如目病。见空中华。本无所有。良由此见相二分。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所谓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住此法性。尚不见有色空精见。云何于中。有是。而复有非是乎。世尊至此。和盘托出矣。
○问。佛初惟以见为性。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似谓见独真。而余皆妄矣。今乃论妄。则降见性同是空华。论真。则升诸法同为真体。固是极理之论。其奈无所适从何。答。下文虽自了然。今更助一喻。一真。如大海中水。见精。如水之光。诸所物象。如水中之影。特因愚者认影为实。反忘其水。今欲令其舍影认水。其奈水体莹彻。不见其形。故且令其认彼水面之光。故一一斥影为妄。赞光为真。欲其即光以识水也。而彼愚者。复执光影各自有体。横起是非。故复明其光影皆无有自体。全惟一水是其实体。故知光影虽曰皆虚。然以光较影。则影有生灭。光无去来。影各偏局。光通周遍。又光影虽皆即水。然取影。则有沦溺之危。识光。则有得水之益。且影自是外境所映。而光实自体无余。然则由斯喻而详。彼见精之与万法。虽同妄同真。而得失差别。仍判然矣。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世尊既与发明。复恐不能信解。要令文殊。从旁添注。故问之曰。文殊。吾今问汝。即汝此身是个真文殊。还许此文殊外。更添一个文殊。唤作是文殊。得么。还许此文殊内。减却一个文殊。唤作无文殊。得么。文殊是大智慧人。气味相投。自然同声相应。故曰。即我一个是真文殊。此外不得。更添一个是文殊。何以故。若更添一个是文殊。则我便有两个文殊。然我有一个真文殊在。又不得唤作无文殊。盖副本体而更有。方可说是。并本体而全无。方可说非。今不有不无。于中焉有是非二相。此喻正言除却一个真体外。添一个万物是见不得。减一个万物非见亦不得。以真如体。不剩一法。不欠一法。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故也。佛言既知真文殊上。本无是非。则此妙明之见。与诸空尘之物。亦复如是。盖此见与物。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由最初不觉。而起一念。故迷为业识。转为见相二分。相分所摄。则有色空。见分所摄。则有闻见。良以色空闻见。依真而起。如第二月。既如二月。则知本无。岂可在第二月上。妄生卜度。曰谁为是月。又谁非月。不知生是生非。皆是未见真月者也。文殊。若但见一月为真。则不妄立是非矣。
○如第二月。与前不同。前单喻见。此则兼喻色空也。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此汝字指阿难)。
此又以法合喻重与发明也。见。即见精。尘。则内而身心。外而万物。咸皆该尽。心亦属尘者。以其为尘影故也。由汝未曾住此首楞严定。智眼不明。于依他法上。生种种遍计。约身心而言见性在前。约万物而言是见非见。俱是虚妄乱想。不得真实。故不能于中。出是出非。如观第二月。而恣其卜度。终不出于是月非月之妄论也。若得妙发真三摩提。了知见精与身心万物。元一真精妙觉明性。本惟一体。方得顿悟万法悉无自他之别。肯复拟见性于身心之前。而言其可指。度见性于万物之内。而言其不可指哉。如净眼人。得见真月。决不指此月为是月非月也。盖初坚执在前。似妄谓可指。及对物详辨。又似谓不可指。是皆妄想所惑。拟度纷然。今悟一真。斯疑顿绝。故曰出指非指。故知迷现量。则是非横生。悟真性。则空明廓彻。如是而已。
○第八番显见不分竟。
○出者。超也。指非指。应前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与字犹类字)。
此第九番显见超情也。自然。因缘。皆是妄情计执。今此见性。并不属此。故曰超情也。觉缘。即见性也。以见性能见明见暗。见塞见通。遍缘一切。故目之为觉缘也。阿难见如来发明精见色空。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方得领悟见性周遍之语。而复疑其滥于外教。违于自宗也。故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果然周遍。果然常住。果然不生灭者。则先梵志金头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中。第一冥谛。谬称冥性常住。及投灰等诸苦行外道。计有神我。遍满十方。而今所说觉缘遍十方界。与彼所计冥谛神我遍十方界者。有何差别乎。此与认鱼目为明珠。认山鸡为彩凤者。无异矣。又昔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广辨内教与外道所以不同之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谓内而心性。外而万物。悉本无因。自然而然。如云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禽兽。世无一切能生者。是故诸法常自然。斯则拨无因果。不立修证。故佛广说因缘以破之以我所证境界。非彼所证境界故也。我今观此觉缘见性。亦是自然。本有不遗。故非生。究竟不坏。故非灭。一真一体。故远离虚妄。无自无他。故远离颠倒。千差之内。处处现成。万象之中。头头迥出。如是。不特与如来所说因缘相违。反与外道自然相合。违反自宗。滥及外教。一涉于邪。又成虚伪。复入昏冥。不知世尊。更有何等方便开示。如来所说。与彼外道所计。各有不同。我等始得不入群邪。方得真实心。及妙觉明性也。
○因。谓因生种子。缘。谓助发资缘。如百谷等物。须以根种为因。水土为缘。方能生出萌芽也。佛为权乘说法。皆谈因缘。
○钟云。楞严圆教。全相是性。阿难分性相为二。故疑外道真我。与妙觉混。前文云。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谓身心之外。别有见性。即是疑根也。即此便成和合不和合二相。何以明之。谓有一真我在十方之中。便是和合。谓真我与十方体不相杂。便是不和合。世尊不与分疏。但举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及七大圆融周遍。乃是远离和合与不和合。及因缘自然。诸计消亡。外道之真我。不辨而判然矣。
○与彼自然。与字。犹类也。云何开示者。阿难实以为自然。而但求不同于外道。不知何但不同。且了无自然之义也。
○道开曰。此方道教。谓天法道。道法自然。真计自然也。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此破自然也。佛告阿难。我今如是破妄心。显见性。不知费多少曲折。开多少方便。真实为汝。汝犹不悟。乃复惑为自然耶。阿难。若汝必执见性为自然者。须当甄别明白。自己有个实体。不迁不变方是自然。且汝观此妙明见性。所见诸相。明暗空塞之中。定指何法为自然体。若以明为自然者。则此见性。只合见明。不合见暗。若复以空为自然者。只合见空。不应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但以为自。即不复见明。以在此自然。即应在彼断灭也。今既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随见随变。则知觉性定非自然。云何执为自然耶。
○钟云。自然。谓自体本然也。自体本然。则不随境变。今皆随变。…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