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P6

  ..續本文上一頁持兩可。終無決定。今無是見。無非見。決定雙遣。二俱不立。豈同彼矯亂不定哉。但汝等心粗慮淺。不谛思惟。若肯谛思。當有落處。必不孤負汝哀慕之誠也。

  ○賀雲。前用一喝。使阿難矍然。此用雙許。使大衆茫然。蓋妄須頓破。故一刀兩段以掃之。真難直說。故委曲擒縱以窮之。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因大衆茫然故須大智慧人代請決疑也。是時文殊師利。愍此四衆。乃從座起。頂禮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所發明二種精見色空。無是無非是二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當即萬象而指出其象。胡爲不能。若非見者。應當即萬象而一無所見。胡爲一矚之時。無處不是。今此大衆。正由聞此深法。義趣玄遠。無所歸著。卒難領會。故有驚疑怖畏。非若疇昔在法華會上。善根輕鮮。聞大法而不肯擔當也。惟願如來大慈。再爲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等物件。乃在兩楹之間。既無有是。又無非是乎。

  ○是非是義者。是與非是二種義也。是義者。無是見之義。非是義者。無非是見之義。缺二無字。語之略耳。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會見與物而歸一真體以發明無是無非之旨也。見。即見精。見緣。即六塵色空等物。想。即六處識心。相。即六根身相。並指身心也。佛告文殊。及諸大衆。由汝等未得首楞嚴大定。故于萬象中。分物分我。分是分非。若諸佛。諸大菩薩。自證首楞嚴叁昧。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住此定中。凡見分之見精。及相分之見緣。並所想相之身心。皆如目病。見空中華。本無所有。良由此見相二分。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所謂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住此法性。尚不見有色空精見。雲何于中。有是。而複有非是乎。世尊至此。和盤托出矣。

  ○問。佛初惟以見爲性。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爲侶。似謂見獨真。而余皆妄矣。今乃論妄。則降見性同是空華。論真。則升諸法同爲真體。固是極理之論。其奈無所適從何。答。下文雖自了然。今更助一喻。一真。如大海中水。見精。如水之光。諸所物象。如水中之影。特因愚者認影爲實。反忘其水。今欲令其舍影認水。其奈水體瑩徹。不見其形。故且令其認彼水面之光。故一一斥影爲妄。贊光爲真。欲其即光以識水也。而彼愚者。複執光影各自有體。橫起是非。故複明其光影皆無有自體。全惟一水是其實體。故知光影雖曰皆虛。然以光較影。則影有生滅。光無去來。影各偏局。光通周遍。又光影雖皆即水。然取影。則有淪溺之危。識光。則有得水之益。且影自是外境所映。而光實自體無余。然則由斯喻而詳。彼見精之與萬法。雖同妄同真。而得失差別。仍判然矣。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世尊既與發明。複恐不能信解。要令文殊。從旁添注。故問之曰。文殊。吾今問汝。即汝此身是個真文殊。還許此文殊外。更添一個文殊。喚作是文殊。得麼。還許此文殊內。減卻一個文殊。喚作無文殊。得麼。文殊是大智慧人。氣味相投。自然同聲相應。故曰。即我一個是真文殊。此外不得。更添一個是文殊。何以故。若更添一個是文殊。則我便有兩個文殊。然我有一個真文殊在。又不得喚作無文殊。蓋副本體而更有。方可說是。並本體而全無。方可說非。今不有不無。于中焉有是非二相。此喻正言除卻一個真體外。添一個萬物是見不得。減一個萬物非見亦不得。以真如體。不剩一法。不欠一法。圓同太虛。無欠無余故也。佛言既知真文殊上。本無是非。則此妙明之見。與諸空塵之物。亦複如是。蓋此見與物。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由最初不覺。而起一念。故迷爲業識。轉爲見相二分。相分所攝。則有色空。見分所攝。則有聞見。良以色空聞見。依真而起。如第二月。既如二月。則知本無。豈可在第二月上。妄生蔔度。曰誰爲是月。又誰非月。不知生是生非。皆是未見真月者也。文殊。若但見一月爲真。則不妄立是非矣。

  ○如第二月。與前不同。前單喻見。此則兼喻色空也。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此汝字指阿難)。

  此又以法合喻重與發明也。見。即見精。塵。則內而身心。外而萬物。鹹皆該盡。心亦屬塵者。以其爲塵影故也。由汝未曾住此首楞嚴定。智眼不明。于依他法上。生種種遍計。約身心而言見性在前。約萬物而言是見非見。俱是虛妄亂想。不得真實。故不能于中。出是出非。如觀第二月。而恣其蔔度。終不出于是月非月之妄論也。若得妙發真叁摩提。了知見精與身心萬物。元一真精妙覺明性。本惟一體。方得頓悟萬法悉無自他之別。肯複擬見性于身心之前。而言其可指。度見性于萬物之內。而言其不可指哉。如淨眼人。得見真月。決不指此月爲是月非月也。蓋初堅執在前。似妄謂可指。及對物詳辨。又似謂不可指。是皆妄想所惑。擬度紛然。今悟一真。斯疑頓絕。故曰出指非指。故知迷現量。則是非橫生。悟真性。則空明廓徹。如是而已。

  ○第八番顯見不分竟。

  ○出者。超也。指非指。應前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與字猶類字)。

  此第九番顯見超情也。自然。因緣。皆是妄情計執。今此見性。並不屬此。故曰超情也。覺緣。即見性也。以見性能見明見暗。見塞見通。遍緣一切。故目之爲覺緣也。阿難見如來發明精見色空。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方得領悟見性周遍之語。而複疑其濫于外教。違于自宗也。故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果然周遍。果然常住。果然不生滅者。則先梵志金頭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中。第一冥谛。謬稱冥性常住。及投灰等諸苦行外道。計有神我。遍滿十方。而今所說覺緣遍十方界。與彼所計冥谛神我遍十方界者。有何差別乎。此與認魚目爲明珠。認山雞爲彩鳳者。無異矣。又昔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廣辨內教與外道所以不同之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謂內而心性。外而萬物。悉本無因。自然而然。如雲誰開河海堆山嶽。誰削荊棘畫禽獸。世無一切能生者。是故諸法常自然。斯則撥無因果。不立修證。故佛廣說因緣以破之以我所證境界。非彼所證境界故也。我今觀此覺緣見性。亦是自然。本有不遺。故非生。究竟不壞。故非滅。一真一體。故遠離虛妄。無自無他。故遠離顛倒。千差之內。處處現成。萬象之中。頭頭迥出。如是。不特與如來所說因緣相違。反與外道自然相合。違反自宗。濫及外教。一涉于邪。又成虛僞。複入昏冥。不知世尊。更有何等方便開示。如來所說。與彼外道所計。各有不同。我等始得不入群邪。方得真實心。及妙覺明性也。

  ○因。謂因生種子。緣。謂助發資緣。如百谷等物。須以根種爲因。水土爲緣。方能生出萌芽也。佛爲權乘說法。皆談因緣。

  ○鍾雲。楞嚴圓教。全相是性。阿難分性相爲二。故疑外道真我。與妙覺混。前文雲。見必我真。我今身心。複是何物。謂身心之外。別有見性。即是疑根也。即此便成和合不和合二相。何以明之。謂有一真我在十方之中。便是和合。謂真我與十方體不相雜。便是不和合。世尊不與分疏。但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及七大圓融周遍。乃是遠離和合與不和合。及因緣自然。諸計消亡。外道之真我。不辨而判然矣。

  ○與彼自然。與字。猶類也。雲何開示者。阿難實以爲自然。而但求不同于外道。不知何但不同。且了無自然之義也。

  ○道開曰。此方道教。謂天法道。道法自然。真計自然也。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此破自然也。佛告阿難。我今如是破妄心。顯見性。不知費多少曲折。開多少方便。真實爲汝。汝猶不悟。乃複惑爲自然耶。阿難。若汝必執見性爲自然者。須當甄別明白。自己有個實體。不遷不變方是自然。且汝觀此妙明見性。所見諸相。明暗空塞之中。定指何法爲自然體。若以明爲自然者。則此見性。只合見明。不合見暗。若複以空爲自然者。只合見空。不應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但以爲自。即不複見明。以在此自然。即應在彼斷滅也。今既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隨見隨變。則知覺性定非自然。雲何執爲自然耶。

  ○鍾雲。自然。謂自體本然也。自體本然。則不隨境變。今皆隨變。…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