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云是义不然。并所立之义而斥之矣。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此指其迷而重与发明也。夫见本不可碍。物本不能碍。然众生毕竟成碍者。非由物碍。但由无始以来。不达万物皆己。而迷己为物。遂失万物一体之本心。物既不属于自心。则非惟不随心转。而反以转心。心既为物所转。是故动为物碍。而于是前尘之中。观大观小。皆无自由分矣。是知物本是心。迷之为物。则碍心。亦如冰。本是水。结之为冰。则碍水。成碍之由。正在自迷而为物转耳。夫为物转者为众生。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矣。盖迷时身则蕞尔。弥封滞壳。心则闇然。逐境偏局。所以被转成碍。今能转物。则万物一体。圆而不偏。达物皆已。明而不昧。身心圆明。六根互用。如是浮尘及世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则身为法性身。土为法性土。尽十方世界为一只眼。尽十方世界为一佛土。以如是眼。观如是土。则数量销减。理事圆融。故能不动道场。而身遍十方。于一毛端。含受国土。毛端含十方。即小摄大。十方在毛端。即大入小。毛中看国而国不小。即小中现大。国外观毛而毛不大。即大中现小。此即事事无碍法界。广狭自在玄门。又何舒缩大小之有哉。见性之妙。无以加矣。
○此较前忘尘境界。更是甚深。彼方圆照。此则圆用。照用具足圆融。亦性能之极致矣乎。
○钟云。物。即前文认物为己之物。乃指生灭心。非指前尘也。迷。即起信所谓最初不觉也。自己真性。本来周遍。众生不自觉知。遂变为业识。及相见二分。于是本来真心。全然遗失。反被赖耶三分所转。故于前尘境上。观大观小。盖见分又为相分所碍矣。若能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中翻业识。则同如来身心万物一体。圆而不偏。达物皆已。明而不昧。不动道场。毛含十方。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自在无碍。又何大小舒缩之有哉。说到此。则此见性。已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中矣。
○道开云。按世典。大学曰格物。中庸曰万物育焉。又曰能尽物之性。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又曰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此皆不为物转。而求转物者。但不知其力量作用。果能转物否耳。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矣。故肇论曰。会万物为一体者。其唯圣人乎。
○第七番显见无碍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此第八番显见不分也。阿难白佛言。世尊。若依佛今旨。将此周遍一切之见精。必是我湛然之妙性。今此妙性。现在目前外物上。目前者既是我真。则我现今身内之心。能分别者。复是何物耶。而今身内之心。分别外物。实有作用。而彼遍外物之见性。实无别作用。分辨我身。彼见性若果实是我心。主宰于我。令我外见万物。内见自身者。则是无别分辨者。实乃是我。而分别有实者。反非是我矣。且见性既在身心之前。又能内见自身。即同物能见我。然物能见我。佛前已斥其谬。今何不为谬乎。展转推穷。实所未喻。故愿垂慈。重为启迪也。
○问。既与物不分。即成万物是见。何故文中又言无是见乎。答。文殊喻中。明言有是则成二体。不得成一体矣。要须无是无非。方成一体之妙。盖一体即是不分。当知不分者。是非双绝之旨也。
○贺云。阿难疑处。只认见性与身心为二耳。复是何物物字。从前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生来。盖疑实有一物。在妙明之中。不能和会为一也。不知身心器界。当体本空。全一真见。譬如镜中景像。即镜所现。岂真有一物。居于镜中耶。故佛以或是或非两端诘之。使之两路俱穷。然后正告之云。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可谓尽情吐露矣。
○钟云。前文因用真心不得。故舍缘心不得。此处因销妄心不得。故用真心不得。虽闻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现物。然此一物字。无处安顿。至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则妄即是真。所用身心。即此见性。初无二体矣。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问意虽多。惟此在前。是其谬本。故但破一前相。而诸疑尽释矣。佛告阿难。汝今所言见在汝前。是诚妄说。都无实义。若此见精。实在汝前。汝实见其相状者。既有相状。决有方所。既有方所。决可指示其在某处某处矣。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此令其从万象中指出在前之见性也。夫在前则必可指矣。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殿堂。日月恒河。汝于师子座前。举手指此种种之相。阴者林。明者日。碍者壁。通者空。乃至草树纤毫。无大无小。但有形者。无不指著。若此见性。必在汝前。亦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矣。阿难当知。若指空是见性。既已成见矣。又何者是空乎。若指物是见性既已是见矣。又何者为物乎。举空与物。而万象备矣。汝可加番微细功夫。披剥此之万象。要于万象中。剖析出这精明净妙之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有相有状。分明无惑可也。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此印见性离一切相也。阿难承佛确实指陈之命。果然向万物上。目观手指一番。然举手纵目。俱皆是物。绝不见在前之见性。故曰无是见者。又承佛微细披剥之命。果然于万象中。著实剖析一番。然欲其分明。而转不分明。故曰虽菩萨亦不能即物而剖出精见。使离于物。迥露自性。菩萨不能。而况我初学乎。是则在前之见。诚为非实矣。佛亟印之云。如是如是。许其无一物而是见也。
○此科惟离一切物句难会。盖正表见性离一切相矣。又谓不能剖出使离一切物。不几矛盾乎。细详语意。谓即物求见。固无是见者。即物剖见。使离于物而分明显示。亦无是见者。如此。方是离一切相也。读者详之。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然无一物是见。见性固不在前。即无一物非见。见性又岂在前也哉。佛恐阿难知见性离一切相。而不知其即一切法也。故复告云。汝既决定不能向万象前。指出何者是汝离物之见性矣。良以所指诸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问汝。汝与如来。仍是坐林观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确指。岂一切诸物。果皆非见乎。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此印见性即一切法也。阿难承佛发明非见之旨。乃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以至万象。而不知是诸物之中。何者非见也。何以故。若谓树非见者。云何见乃在树。若谓树即见者。云何又名为树。如是遍历诸物。乃至于空。莫不皆然。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实无物非见者。佛又印之云。如是如是。许其无一物而非见也。
○先德云是他得的人。道是也有出身路。道非也有出身路。所以世尊。无是见。无非见。两皆印许。
○按此本明无非。只合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足矣。又曰。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复兼无是者。恐闻无非。番又堕是。示此双绝。盖权人之妙旨有焉。
○夫见性量括十方。体含万法。其与万法。非即非离。惟其非即也。故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身界无干。生死不系。众生不达斯义。则混淆真妄。沉溺轮回。既无智以自分。终何由而得脱乎。惟其非离也。故能尘刹混融。万物一体。用弥法界。存泯自由。众生未达斯义。则沉冥滞寂。灰断缠空。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故前自指见以来。不动不灭。不还不杂。及无碍之前半。皆约不即之义。分真析妄。以决择乎离尘独立之体。今此不分之科。乃约不离之义。泯妄合真。以显泄乎与物混融之妙。将使众生明乎不即之义。则不沦生死。明乎不离之义。则不滞涅槃。若相背。而实相成也。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此由闻两番印许故一众茫然也。于是大众有学声闻。闻佛如是之言。茫然不知无是见无非见之二义。后度而莫测其终。前推而莫寻其始。河汉其言。亡其故步。盖或是或非。决于一定。则可为守。今则双许俱无。曾无一定。故惶悚而失其所守也。如来知其魂虑变慑。乃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大众云。诸善男子。勿用惊疑。无上法王。是真实语。称真如理说。无赚误之诳。无虚伪之妄。非同末伽黎外道。托言有不死天。一生不乱答人者。当生彼天。立为四种矫乱论议。曰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皆…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