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P4

  ..续本文上一页相俱还。而实常与水陆空行等物。混难无分。今于诸物之中。将辨何者是我见性。何者是物相乎。言未易分晰也。

  ○钟云。阿难意以见性杂在万物之中。无见而非物。无物而非见。安辨何者是我之见性乎。佛意一切凡圣。见量虽别。见性是同。今只据汝所见之境。其种种差别者是物。其能见者是汝。汝有汝见。不干我事。我有我见。不干汝事。可谓分明之极矣。云何不自认取。苦苦向我求讨。岂我见可作汝见耶。

  ○此问只重我字。不重真字。详下答意。自然应合。吴兴之解非是。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恐是娑婆界三字之误)如观掌上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此先标出五种现量见精以启下文也。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方证初果。未得无漏清净。徒仗佛神力加被。乃得见于初禅一四天下。得无障碍。是有学人慧眼之见量如此。若阿那律。见此娑婆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是无学人天眼之见量如此。若诸菩萨等。见百千世界。岂非法眼之见量乎。至若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岂非佛眼之见量乎。若乃一切众生。只见目前。其所洞视。不过分寸。是又肉眼之见量也。夫此五种。广至穷尽国土。狭至不过分寸。见量虽殊。均为能见之性而已。

  ○庵摩罗。此云难分别。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此方所无也。阿那律。佛之从弟。画眠被诃。精进失目。遂证四果。得天眼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是物相。

  此则独约阿难所亲见者欲其自审择也。阿难。姑置五见。吾且与汝上从四天王所住宫殿观起。中间遍览水者。陆者。空行者。虽有或昏或明。种种不齐之形像。无非皆是前尘分别之见。停留障碍处。汝应于此能见所见之中。自家分别其为自为他。自即见性。他即诸物也。设汝自不能乎。必假佛智。我则将汝择于我汝共见之中。谁是我体。而能见物者乎。谁为物相。而为所见者乎。如此分明。是物是见。必有历历不混者矣。

  ○自即能见。所谓我体也。他即所见。所谓物象也。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此正言物不是见也。见源。即眼根也。阿难。尽汝眼力。从日月宫而观。此最上物相。是物也而非汝。又至七金山。周遍谛观。此居中物相。虽种种光。亦物也而非汝。渐渐而下。更观于云之腾也。鸟之飞也。风之动也。尘之起也。树木也。山川也。草芥也。人畜也。此最下物相。亦物也而非汝。则所谓谁是物相者。此是矣。

  ○七金山者。须弥外。七重围绕。皆以纯金为体。光明最多也。云腾鸟飞。自金山视之。亦居最下也。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此正言见不是物也。阿难。是诸在近在远。诸有物相。千态万状。虽复差殊。然同是汝清净见精所瞩。则物类自差。而见性只是朗然一照。无有殊也。此无殊者。精而不杂。即前所说妙净明心。此妙净明心。实汝见性。何尝混杂于有差殊之物相乎。则所谓谁是我体者。此是矣。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反辨前见不是物也。夫我谓见不是物。而汝或未之信耶。试再明之。若我无殊之见性。见于差别之物相时。此见即是彼物。则见性当成可见。即汝亦可见吾之见。何以故。见既是物。当成差别之相。岂不历然可见乎。然吾观物。实无一定。有时纵目取相。则见物。有时收视离相。则不见。汝若当吾见物之时。依彼同见之物谬言见吾之见者。设当吾收视离相。不见物时。何不并吾不见之体亦见之。而指其所在耶。不见之时。既不能见。同见之时。亦岂真能见哉。又汝若执言我已见汝不见之处矣。夫正当不见时。见性是我不见之体。诸物是彼不见之相。今我见既已离物。汝又见我自体。此不消费力辨之。我此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物相矣。又汝若不能见吾不见之地者。此更不消费力辨之。我此不见。自然非物矣。何以故。可见尚然非物。而况不可得见。岂犹同于物相乎。夫合可见不可见。而展转皆非是物。云何非汝之自性乎。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反辨前物不是见也。夫我谓物不是见。而汝亦未即信耶。更再穷之。又则汝今见此差别物时。若彼诸物即皆是见。彼亦一物。此亦一物。汝既见物。物亦当见汝。有情无情之体性。纷乱混杂。无复情器之分。是物混也。有情无情。尚无从分。有情与有情。益不可辨。是则汝见我时。反成我见于汝。世间诸人。莫不皆然。坏世间彼我之相。不成安立。是人混也。阿难。若汝见我时。一定只是汝见。而非我见。彼我分明。曾无坏乱。是人分也。夫有情与有情。尚不混滥。则汝见性虽周遍一切诸物。有情无情。判然迥别。是物分也。即是物莫能混。非汝之真性而谁。且此真性是汝固有之物。云何不自信而反疑耶。真性在汝。自不信其为真。而反从我口角边讨分晓。乃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不亦迷乎。

  ○宗镜云。若信入之时。自然洞鉴圆明。了达之际。尚不因于心念。何况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以作圆通。数宝终不济贫。说食焉能得饱。但自亲到。顿入绝学之门。惟在发明。方达无为之旨。

  ○第六番显见不杂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第七番显见无碍也。阿难因见性周遍一语。疑见大不当复小。见通不当复塞。故兴问端。而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我真性。不杂于物者。则应随处不变矣。今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或时而居日月二宫。俯观一四天下。则此见周圆。遍满娑婆国界。何其大也。及退归精舍。秪见此园。更入堂中。清心而观。但瞻檐庑。又何小也。世尊。若是此见体本来周遍一娑婆界矣。大者不应更小。何故今在室中。唯满一室。大小不定如此。为是此见自缩其大而为小耶。为是墙宇所隔。夹之令断耶。或缩或断。义必有在。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故愿垂慈。为我敷演其义焉。

  ○天王殿中。众宝俱在。故称胜藏。日月宫。皆摩尼宝成。宫殿台池。天人充满。日宫虽火摩尼成。而亦清凉同月。但光胜下注成热耳。阿难随佛。或时居之。孤山谓初禅唯见一四天下。则娑婆国。应指一小刹而言也。伽蓝。此云园。

  ○钟云。见性必我非余。知是自非他也。既是自非他。当能作主。云何大小由他。不自由耶。若是缩大令小。犹能作主。若被物夹断。则不能为主明矣。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此明舒缩大小在相而不在见也。佛告阿难。汝言此见缩大为小。斯言误矣。夫一切世间大小内外。以及明暗通塞。诸所事业。皆属前尘。根身器界。相分边事。相则有形。可言舒缩。见本无形。岂应说言见有舒缩耶。

  ○缩心兼舒者。有缩则有舒也。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以喻明之。见性本无大小。随界空而现大小。亦如虚空本无方圆。随瓶器而有方圆也。今有方器于此。其中惟见方空耳。我且问汝。此方器中方空。为定方耶。不定方耶。若定方者。易以圆器。空应不圆。乃器圆空圆。是不定方也。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乃器方空方。是又定方也。定与不定。俱不可定。总之器在则然耳。汝言不知斯义所在。夫此大小舒缩之义性。其无定亦如是。无定则无在。云何必欲求其在耶。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须除了方器。器方一除。方相即隐。不应更向虚空。寻一方相而除之。以空体无方也。则知欲令见无大小。但须除却前尘。不应说言更除见性大小之相。以见体本无大小也。方圆但由于器。器除而方圆泯矣。虚空更何所除乎。大小但由于尘。尘忘而大小泯矣。见性更何所除乎。

  ○忘尘功夫。在起行因中。但是观想。亦惟达界室本空。顿息执持。纵观纯熟。心地豁然。泯身空廓。不见界室。始是似无碍。非真也。直待观行功极。色阴消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身界内外。影相分明。如见掌果。方是真无碍也。然亦但是体无碍。非用无碍。大用无碍。更在下文。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令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此正斥其问之不当也。若如汝缩小夹断之问。此见入室时。既可缩之令小。则应仰头观日时。亦可举之令上。而世有挽见齐于日面者。无有哉。若谓筑墙处。既可夹之令断。则应穿窦处。亦可引之令续。而世有穿墙续见者。无有哉。既不能挽之令上。又安能缩之令小。既不能引之令续。又安能夹之令断。故曰是义不然。上云义性无定。犹许其立义…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