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P3

  ..续本文上一页而不达法性。何异执指为月。皂白不分。昏晓不觉者哉。故曰汝亦如是。

  ○钟云。缘心者。能缘之心也。法缘者。所缘之尘也。法音即声尘故亦非真。法性者。真理也。教铨真理。理是众生之心。岂可执教为心哉。指喻法。月喻听法者之自心。说法显心。闻教自合观心。若执声教。不解反观自心。此人岂惟不达自心。亦复不知教意。何以故。以他声教。为己自心。自他不分故。岂惟不知教意。兼亦不了教心体相。何以故。教属声尘。不能觉照。心体灵知。具有觉照。以无照之尘。为有照之心。有照无照二不别故。阿难之迷心迷教。及迷教心体相。亦如是耳。

  ○按阿难之不舍缘心重佛法也。岂知此法亦缘。而当并舍乎。

  ○钟云。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销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言生解。直须探铨下之旨。契本会宗。如是。则天真之道不昧。无师之智现前。若一向背己狥文。执学兴辨。是对木人而索语。期石女以生儿。空历尘沙。终无得理。

  ○缘心之缘。攀缘也。法缘之缘。尘缘也。以法音即声尘摄。故亦非真。若落纸墨。更是色尘矣。今宗家不许说义理。以才涉义理。又落法尘。亦可得而缘矣。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汝真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责其认妄心而不认真心也。汝今不舍缘心。是取分别我说法音者。为汝真心矣。既认此分别法音之心以为真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而确有分别之礼性矣。何也。妄心如客。真心如主。假喻以观。譬有客焉。寄宿旅亭。一宿便去。终不常住。故名为客也。若掌亭人。都无所去。故名为主也。此亦如是。若真是汝之心。当如亭主。而无所去矣。云何离却声音。遂无分别之性。但如客之暂止便去耶。由是推之。岂惟声上分别之心哉。即分别我容之心。离我色相。亦无有性。以此皆属前六妄识分别。皆非真心也。不特此也。如是乃至前六分别都无处。以为别有自性。不属色。不属空。正是第七缘八。属带质境。亦是分别。亦非自性。从数论师。昧而不知。遂执此为冥初自性。盖外道立二十五谛。首号冥谛。彼谓冥初生觉。是万法之元始。尊为极则之理。今非色非空。正齐此见矣。岂知分别都无。亦但离于粗分别耳。微细流注。固所未觉。色空都尽。亦但离于法处所摄半分生尘耳。其半分灭尘。固不能离。若离诸法半分灭尘之缘。即无分别之性。与上之离声色而无性者。一类无别也。夫六处缘心。各随本尘而生。亦随本尘而灭。如影随人。亦随何人而来者。亦还随何人而去。则汝心性。俱属客边。各有所还。何以为无去无来。常住之主人乎。

  ○钟云。前以客喻身境。此以客喻缘心。而见性为主人。

  ○以声例色。相从而说。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性。即色分别心。离色亦无其性也。乃至兼举香味触法分别都无。所谓内守幽闲也。都无。故有而非色。犹守。故无而非空。非色非空。冥然一识。此正六识无记性也。六识有还。不能为主。若八识。则为识精元明。无还则能为主矣。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此因还而请不还也。还者。如借来之物。必要还人。若是自己家里物。无处可还。阿难言。若我缘心。各有所还。而如来说妙明元心无还处者何也。惟垂哀愍。而为我宣说焉。

  ○昔张无垢谒善权清禅师。问云。此事人人有分。个个圆成。是否。清曰。然。公曰。为甚么无个入处。清于袖中出数珠示之曰。此是谁底。公俯首无对。清复袖之曰。若是汝底。即拈取去。才涉思惟。便不是汝底。公悚然。故知才有分别。即有可还也。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下借见精以示不还真性也。良以妙净明心。宝明妙性。具有三大。谓体相用。由无明不觉。一念妄动。转此本体。而成业识。转此智光。而成见分。名转识。复转此真境。而成相分。名见识。此中见精即皆光所转之见分也。佛告阿难。且汝见我三十二相时。此见未落分别。岂非见精。本来元具。不从日月灯光借来。岂非明元。此见既为六精之一。而又在处明了不昧。固已现具精明之体。特以二种颠倒见妄未除。尚存能所。不得互用。故虽具精明。而但欠于妙耳。然虽非妙精明心。却如第二月。捏目所成。与真月本无二体。非若水中月影。与真月有天渊之隔也。是则未得第一月者。当亟认第二月。犹之未得妙精明心者。当亟认见精明元矣。汝应谛听。吾示汝以无还之实焉。

  ○月有三相。第一是天上净月。第二是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轮。取其捏出者为第二月。第三是水中月影。今以第一月喻纯真之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第三月喻缘尘分别。意欲令人决定舍于第三月。而决定认取第二月。则第一月不远即在矣。问。何不即指纯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乎。答。纯真之心。惟佛乃具。等觉尚带生相无明。何况地前诸位。乃至五位凡夫。现前何有纯真之心。然而真虽不纯。体终不变。如金在矿。离矿无金。特矿有真伪。非金师莫能辨耳。故佛直指根性为心。如指矿说金。金即在矿。非离矿外而别有金也。此处祗因其无明未剖。尚有欠于妙之一字。故佛略抑扬之。意在表其真切耳。非如缘尘。呵其非心无体也。诸注于此发妄太过。如轻加缘尘之名。将滥同于第三月。强索有还之处。似公抗于佛言。徒引人之犹豫。不敢直认见性为心。其失非小。不知众生现量。离此根中之性。别无可指。故诸祖指示。率多取于六根门头者。奉佛密旨也。行人时中。但请认取此性。万无一失。譬如收买金矿者。时下虽非精金。真金终不外矿而得。使其弃矿求金。非惟并金亦弃。将必惑于鍮石。而真金终不可见矣。岂不大可惜哉。

  ○钟云。二月虽非真月。然离真月。必无二月可得。见精虽非真心。然离真心。必无见精可得。盖从真所起。全体即真。但当由见精觅真心。不可以见精当真心。去见精中之妄。即是真心。去月之捏。即是真月。固不可分为二。亦不得遽混为一也。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处。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此备举尘相有还以显见性不与俱还也。阿难。我所谓无还者何哉。试观世间可还之境。其体有八。其相亦有八。如日轮也。夜晦也。户牖也。墙宇也。分别也。空性也。昏尘也。澄霁也。八者。其体也。明也。暗也。通也。壅也。缘也。虚也。郁也。净也。八者。其相也。阿难。汝通看此诸变化相。各有所因。吾今为汝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如日为明因。则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以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也。即是推之。则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可类而还矣。更广推之。则诸世间一切。凡有相可还者。皆不出斯类矣。若汝见此八种之见精明性。于此八相之中。当与何相而俱还乎。姑举一相以征之。若此见性。与明俱还者。此见便随明去。当不明时。又将何物见暗。知一相。则知诸相矣。今诸相任迁。一一皆见。足知明暗等相。于见性之中。自相往来。自相凌夺。种种差别。而此见体。朗然常住。不动不迁。元无差别也。以是知诸可还者。皆由假借外尘而有。自然不是己物。若汝之不还者。不由假借。非汝自己之物。更是阿谁。但汝识此见性不还。则知汝心本妙本明本净矣。以见性是宾中主。真心是主中主故也。由汝迷闷不醒。既不识主中主。又不识宾中主。所以丧失本性。枉受轮回。于生死中。头出头没。无有出期。是故我说汝等为可怜愍者此也。

  ○此八尘作四对。各取其相之相反为对也。惟虚空尘郁。体相颠倒。然下文还处。自见。分别。即前尘分别指种种诸物而言。如松棘鹄乌杂在之处也。缘。指种种异相而言。如直曲白玄差异之相也。顽虚则是全无诸物之处。遍是空性者。迥然惟见一空相而已。盖缘是异色。空是同色。同异相反。生成对偶。旧注乃以分别作分别之心。则下缘字。与上何别。且下虚空。又与何为对乎。是以一句错解。而使全文皆累也。又旧将八还辨见。对前七处征心。夫七征已是潦草之言。而又独以此八还为辨见。尤为梦浪之语。前后十番。皆示见性。而独指八还。余皆辨于何法乎。且前七处乃七大科。岂与此一科为对耶。今总改之云。七处破心。十番显见。则非惟法数相称。而心妄见真之旨。亦攸分矣。

  ○第五番显见无还竟。

  ○钟云。汝但知此见性无还。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正欲其由见性而悟本妙明心。非即以见性为本妙明心也。以见性属第八识。犹带业识。本妙明心。属第九识。即如来藏妙真如心故。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第六番显见不杂也。阿难言。我今承佛开示。虽知此见不与诸…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