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下。心地开明。蓦直信去。阿难多知多见。触事生情。故方信而忽疑也。于时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而白佛云。世尊。见性必是生灭。可名遗失。既此见性必不生灭。便是寂常。即与诸佛。等无差别。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而诸佛不名遗失颠倒乎。我心蒙蔽。如染尘垢。愿兴慈悲。一为我洗之也。岂知佛言遗失真性。但因颠倒而说遗失。非因断灭而说遗失也。故下文全示颠倒之相以诘之。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示颠倒之相以验其倒情也。即时如来。垂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曾遭毒手。不敢自任。嫁祸于人云。我见世间众生。咸以此下垂为倒。而我不知果谁正谁倒也。世尊就与一拶云。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又将何等为正。阿难拗直作曲云。若如来竖臂。此手上指。则名为正矣。世尊将错就错。即竖臂而告曰。若汝果以上指为正。即此便是冠履倒置。翻头作尾。翻尾作头矣。何处别求颠倒哉。且此一臂。本无倒正。诸世间人。分倒分正。差一倍瞻视。岂知下垂为倒。固倒也。上指为正。亦倒也。何得以上指为正。下垂为倒哉。由汝等倍生此见。而如来不作是见。故将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例发明。则如来身。号正遍知。汝等之身。称性颠倒。则汝自谓与佛等无差别不名颠倒者。误矣。既与发明颠倒。复加锥札。令其循名求实。自揣颠倒实处。故曰。今又随汝谛审观察。汝身比于佛身。称为颠倒者。既有颠倒之名。必有颠倒之实。从何实处。而得此名乎。阿难被世尊一问。有眼如盲。有口如哑。无言可对。无理可伸。惟与大众。瞪瞢瞻佛。呆呆然。目睛不瞬。而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也。所谓大智慧人。面前常有三尺暗。不其然欤。
○钟云。倒与正。同此臂也。特首尾相换耳。正遍知。与性颠倒。同此身也。特迷悟相反耳。知此。则知即遗失颠倒。不妨元不生灭矣。
○母陀罗。此云印手。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此下正与发明颠倒实处也。阿难愿兴慈悲。佛果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应不失时海潮之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十一色法。八识心法。生心之四缘。生色之二缘。及心所使五十一心法。广至善恶邪正。世出世间。一切事业因果。诸所缘法。如是五位。皆是如来藏心之所显现。如明镜之现影像。可见万法即心也。汝今五根之身。八识之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可见心包万法也。夫心之与性。体用互称。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性则即明而妙。清净坚实。如镜之体。此心此性。元是汝自家有的。云何汝等。遗失此本来自妙。不假修成之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而认本悟中之执迷。不知万法即心。心包万法。而反谓法皆心外。心堕法中乎。是乃于不颠倒中。而妄计颠倒。未遗失中。而义同遗失矣。
○问。前谓见性是黎耶体。即如来藏心。又即万法实体。似为能现。今色心之心。既该八识。则黎耶已为所现。而惟心之心。当另有纯真之心。何得仍取如来藏心以释之。答。前七等但为所现。真心但为能现。而此黎耶。能所俱通。以对真心。降为所现。以对万法。升为能现。盖与真心本无二体。但惟带妄而已。
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此下发明身心所以为悟中迷也。夫此妙明心性。本无身心之相。皆由最初不觉。忽起无明。将此第一义空。晦昧而成无知无觉之顽空。所谓迷妄有虚空也。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故于顽然晦昧中。凝结而成四大之色。所谓想澄成国土也。以四大之色杂妄想之心。妄心妄色。想相和合。结成五蕴根身。所谓知觉乃众生也。此即身之所以为悟中迷也。既有根身四大。内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于是内缘影事。而动摇不休。外缘实色。而奔驰不已。昏昏扰扰。不明不净。复执此昏扰扰者。以为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此即心之所以为悟中迷也。既一迷此昏扰扰者以为吾心。决定惑此心为在色身之内。依肉团而居矣。殊不知不独我此色身。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即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现物也。今汝弃此广大妙心。而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何异弃彼百千里澄清大海。而反认海中一浮沤体。以为海中之全潮在是。即穷尽瀛渤。亦在于是哉。由是观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类发明。虽同是一体。本无差别。但如来了得海是海。沤是沤。不弃海认沤。故曰正知。不认沤为海。故曰遍知。汝等既弃海认沤。复认沤为海。故曰性颠倒。所以目汝等。即是迷中加一倍迷之人也。正如我垂手时。实无正倒差别。而汝以下垂为倒。上指为正。此即是汝颠倒所在。故知汝等本无遗失。因颠倒而称遗失。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此也。良以汝等若真遗失。犹不足深愍。今由颠倒故。常如遗失。正如持珠作丐。枉受贫穷。不亦深可愍哉。
○问。前谓见性是八识实体。今复以聚缘为八识功能。得失何分哉。答。此识真妄和合。故见性取其一分真理。聚缘取其一分妄情。凡言八识去后来先等者。皆以妄情言耳。
○又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至哉言也。自非佛了义之教。谁不计性命在于身中。万法但为心外者乎。然命在身中。道教计之特甚。久矣。众生不信身中本无性命矣。
○又问。认一浮沤。目为全潮。此何异于一毛孔中。包尽刹海。答。彼达诸法性全法界。故一毛称性。即包无余。如说真摩尼珠。价值一国。诚不虚矣。此不达诸法实相。但将昏扰妄想。谬计身中。而又倒执能包虚空大地。是尚无体可得。凭何广包。如说水泡价值一国。真大迷妄。安可同乎。
○前阿难闻诃非心。惊谓舍此更无。将同土水。如来安慰许以真心有体而已。非正开示真心也。譬如许人以物。后日方以与之。长水于彼处。即谓开示真心。以许为与。殊欠体认。至此章。方是开示真心之正文。而阿难到此。方知于缘尘外。更有如此广大心体而如来所许。果尔非虚矣。
○第四番显见不失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此第五番显见无还也。阿难承佛悲救深诲。万劫倒悬。一生迷惑。一旦发明。感佛深慈。故至于垂泣。然心犹有疑。故复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得此妙明心。即是自己本来具足圆满。不生不灭。常住心地。但我等一向遗此广大心性。而认此昏昏扰扰者为心性。故名我等为性颠倒宜矣。然我现今见佛闻法。皆用此缘虑之心。世尊虽不欲我认。而斥为非心。若是别种缘心。或可舍掷。今者悟佛法音。承听领纳。方倚用之。岂可遽舍乎。由得其用。故不敢不认也。世尊要我所认者。是圆满妙心。虽则广大。现今不得其用。徒然获此。故不敢认为本元心地。以认此须当舍彼。今既不忍舍彼。则亦不敢认此。又若舍了缘法之心。却后将何承领佛法。纵不惜此缘心。而独不重于佛法乎。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到不疑之地。乃得归于无上道也。
○贺云。正脉谓阿难不舍缘心。故不认真心。恐认此须当舍彼。不知本文云未敢认。非谓不肯认也。持以初获此心。尚未受用。未敢遂认为主人翁耳。必求世尊彻底发明。使得亲见本来面目。乃敢承认。故曰拔我疑根。此正古人真参实证处。
○钟云。机有生熟。阿难平日受用。于缘心熟。于见性生。生处不能遽用。熟处自不能全舍。此亦人情也。但此处重在求真。而不在舍妄耳。
○此正尊者方摇未稳之际。而缘心真心。两持不决之时。如人惑于岐路。恍惚不定。先德云。易开终始口。难保岁寒心。尊者以之。自此直至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处。方肯承认耳。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等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此责其认声尘而不达法性也。佛告阿难。我今如此倾心吐胆。落草盘桓。欲汝舍妄缘而达心性。岂意汝之见解。尚与昔时一毫无异。而以攀缘之心。听我圆满常住心法。则此圆满常住心法。亦成所缘之境。汝又安能契此法性哉。不知说法者。如指月人耳。今有人焉。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便当看月。若即观指以为月体。愚哉是人。岂唯不识月。亦不识指。岂唯不识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以月明而指暗故也。若汝听法之后。绝言语。黜聪明。一切放下。默究自心。此是因指看月。不存指相之人也。若汝依旧多知多解。不肯消归自己。是逐句寻言。执指为月之人也。今汝执法音。…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