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说通卷二
巴县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此第三番显见不灭也。尔时阿难。及诸大众。从佛诃为非心。即起惊疑。及闻离尘断灭。转更不安。良以离识心外。更不见心。今蒙根中指出。宛然别有。寂然不动。惊疑顿息。所以身心泰然。自念从无始来。失却本有不动真心。反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始得开悟。正如失乳之儿。忽遇慈母。昔日穷子舍父。今日乳儿遇母。何快如之。然此寂常不生灭性。虽蒙印许。若据寻常见即是眼。则眼与见。皆属生灭。若据今日手开合。而见无开合。头摇动。而见不摇动。则是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今虽领得见无所动之旨。尚未明其所以。犹存疑惑。于是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谁真谁妄。谁虚谁实。要于现前动摇生灭身中。的的指出不生灭性。令此真妄二性。皎如星月。方到自信不疑之地耳。
○钟云。二发明性者。发明二字。要从理上发显义看。盖谓真性理中。自有不生不灭。所显发性。即下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等是也。妄明理中所显发性。即下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等是也。有作发明二性看者。便是言语发明矣。文义不顺。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乐闻。
此匿王自陈断见以请不生灭也。匿王昔事外道。曾有邪心种子。入其心腑。今被阿难抓著痒处。遂乘机发问。所谓因逢桃李树。却忆故园春也。迦旃延。此云剪发。毗罗胝。此云不作。乃外道六师之二。其道皆以断灭为宗。以不解第八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为生死根本。转此八识。名为涅槃。而反计此身断灭为涅槃。若此方所计生为七尺躯。死作一棺土。即有挫烧舂磨。无所用之等。皆此类摄。岂知有死而不亡者在也。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时。曾见二种外道。皆说此身死后断灭。即此断灭。便名涅槃。我今虽遇如来。犹怀狐疑未决。必要现前有个证据。方能信得此心是不生灭。世尊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在会大众。未到无漏者。咸皆乐闻焉。
○据除断见粗惑。则此有漏。似惟指界内凡夫。二乘有学。若辨见性真常。则虽小乘四果。别教三贤。亦须普指。以彼自来未明见性是真常心故。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欲示不生灭性故先审其生灭也。佛告大王。汝在未来死处生疑。我只据现在生处问汝。汝身今现在矣。我问汝此肉身。为金刚常住不朽之物耶。为复毕竟是变坏之物耶。匿王言。世尊。我今此身。非常住之物。终从变灭而已。佛又重重细审。钓出狐涎。乃言。大王。汝身现在未灭。有何所凭。预知其断灭耶。匿王言。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今虽未灭。然我观察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之成灰。渐渐销殒。趋于殒亡。无刻宁息。决知此身。到底灭尽。方得了当。佛言。汝身必灭。诚如是也。
○只此数语。已可以警念无常。剧贪世务者。宁不惕然。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此又细审其自少至老精神容色是同是别也。佛又言。大王。汝今有生之龄。已从衰老矣。汝之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乎。匿王言。世尊。我昔当孩孺时。肌肤腠理。滋润鲜泽。及年至长成。精完神足。血气充满。而今龄已颓矣。迫于衰耄。形色则枯悴矣。精神则昏昧矣。鸡皮鹤发。行步龙钟。日在桑榆。殆将不久。如何乃以精神充足盛满之时而见比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此又细审生灭之顿渐也。佛言。大王。一气不顿尽。一形不顿亏。汝之形容。应非一旦顿朽。必以渐而朽矣。王言。世尊。世间变化。密密推移。我诚不觉。但见日往月来。寒暑迭迁。以渐至于此。何以故。人生光景。有长有促。今且以十年为率。如我二十之时。虽号年少。颜貌已老于十岁时。及至三十之年又衰于二十。至于今。六十又二矣。回观五十。宛然强壮。岂非十年一变耶。世尊。我见此密移者。虽此壮色日去而殂。老相日催而落。然其间流易。尚且限于十年。是特举其粗略而言耳。若复令我微细思惟。推穷其变。宁独十二年之一纪。二十四年之二纪。实惟一年一变。岂惟年变。亦兼一月一化。何直月化。兼又一日一迁。若更沉其思虑。审谛观察。则即此一念具九十刹那中。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皆在迁流。未尝停住。质非金石。何以堪此。由年纪之长。以至刹那之短。变化密移如此。特任运者不觉。作意推度。始得知之。故知我身。终必从于变灭也。
○教中以利刃透九十纸为一念。故一念具九十刹那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世尊见匿王历叙变灭之相丝毫不漏故于急处一提。乃言大王。汝见变化不停。悟知汝灭矣。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者耶。王合掌白佛云。我实不知。古人道。不知处最亲切。所谓日用而不知也。使其知此。决不迷于断见矣。佛言。汝既不知。我今可以示汝不生灭性矣。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此审观河之见以明年变而见不变也。佛又更端问云。大王。汝年几岁。乃见此恒河水耶。王言。我生三岁时。慈母抱我谒长命天。经过此水。尔时即知是恒河矣。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从十岁以至六十岁。时时迁变。则汝见亦应迁变矣。但不知自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又见此河。中间十年。其水有以异乎。王言。我十三观河。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也。不特十三。即至于今六十二矣。观此河水。与三岁时。亦无有异也。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此复审见无童耄以结破断见显不生灭性也。佛又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我且就面皱一端问汝。汝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是面有童耄矣。但不知汝今观河之见。与童时观河之见。亦有童耄不乎。王言。不也。世尊。佛既一一审明。无所逃遁。乃语之言。大王。汝尚未识不生灭性耶。夫汝面虽皱。而此观河之见。即汝之见精也。汝此见精。其性实未曾皱。皱者。其可变者也。不皱者。非可变者也。变者。其受灭者也。不变者。其元无生灭者也。既无生灭。云何复随汝现在身中。同受汝之生死耶。即此便是生灭身中。不生灭性矣。而犹引彼不见道外道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不亦谬哉。王闻是言。乃信知性无生灭。此身死后。舍此生彼。从一暗室。投一暗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未曾断灭。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焉。
○此章由匿王在身上观察。故成断灭。世尊在见上发明。故无生灭。所谓不离华下路引入洞中天也。此则不唯破匿王断灭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矣。
○问。昔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示学人即心是佛。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师曰。若然者。与彼外道。有何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是常。审如是者。邪正莫辨矣。今佛言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得无与国师相忤乎。答。国师破一时之执。如来开一时之权。皆妙辩也。当以意得。不可妄生卜度。获戾佛祖。又往往宗家。谓不离身中。即有不灭性体。正谓根中见闻等性。非谓方寸之中。脏腑之内。别有性命。即同阿难所执身内识心也。
○钟云。前屈指飞光。是就一时一事中。指出不生灭性。此示观河之见。是就一生中。指出不生灭性也。至第四卷中杵音之喻。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则死后不生灭之性。乃透底拈出矣。
○第三番显见不灭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此第四番显见不失也。上惟举见。此复兼闻。闻字当是性字之误。匿王知见不多。故一言…
《楞严说通卷二(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