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下。心地開明。蓦直信去。阿難多知多見。觸事生情。故方信而忽疑也。于時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而白佛雲。世尊。見性必是生滅。可名遺失。既此見性必不生滅。便是寂常。即與諸佛。等無差別。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而諸佛不名遺失顛倒乎。我心蒙蔽。如染塵垢。願興慈悲。一爲我洗之也。豈知佛言遺失真性。但因顛倒而說遺失。非因斷滅而說遺失也。故下文全示顛倒之相以诘之。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爲顛倒。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此示顛倒之相以驗其倒情也。即時如來。垂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阿難曾遭毒手。不敢自任。嫁禍于人雲。我見世間衆生。鹹以此下垂爲倒。而我不知果誰正誰倒也。世尊就與一拶雲。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又將何等爲正。阿難拗直作曲雲。若如來豎臂。此手上指。則名爲正矣。世尊將錯就錯。即豎臂而告曰。若汝果以上指爲正。即此便是冠履倒置。翻頭作尾。翻尾作頭矣。何處別求顛倒哉。且此一臂。本無倒正。諸世間人。分倒分正。差一倍瞻視。豈知下垂爲倒。固倒也。上指爲正。亦倒也。何得以上指爲正。下垂爲倒哉。由汝等倍生此見。而如來不作是見。故將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例發明。則如來身。號正遍知。汝等之身。稱性顛倒。則汝自謂與佛等無差別不名顛倒者。誤矣。既與發明顛倒。複加錐劄。令其循名求實。自揣顛倒實處。故曰。今又隨汝谛審觀察。汝身比于佛身。稱爲顛倒者。既有顛倒之名。必有顛倒之實。從何實處。而得此名乎。阿難被世尊一問。有眼如盲。有口如啞。無言可對。無理可伸。惟與大衆。瞪瞢瞻佛。呆呆然。目睛不瞬。而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也。所謂大智慧人。面前常有叁尺暗。不其然欤。
○鍾雲。倒與正。同此臂也。特首尾相換耳。正遍知。與性顛倒。同此身也。特迷悟相反耳。知此。則知即遺失顛倒。不妨元不生滅矣。
○母陀羅。此雲印手。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此下正與發明顛倒實處也。阿難願興慈悲。佛果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應不失時海潮之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十一色法。八識心法。生心之四緣。生色之二緣。及心所使五十一心法。廣至善惡邪正。世出世間。一切事業因果。諸所緣法。如是五位。皆是如來藏心之所顯現。如明鏡之現影像。可見萬法即心也。汝今五根之身。八識之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之物。可見心包萬法也。夫心之與性。體用互稱。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性則即明而妙。清淨堅實。如鏡之體。此心此性。元是汝自家有的。雲何汝等。遺失此本來自妙。不假修成之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而認本悟中之執迷。不知萬法即心。心包萬法。而反謂法皆心外。心墮法中乎。是乃于不顛倒中。而妄計顛倒。未遺失中。而義同遺失矣。
○問。前謂見性是黎耶體。即如來藏心。又即萬法實體。似爲能現。今色心之心。既該八識。則黎耶已爲所現。而惟心之心。當另有純真之心。何得仍取如來藏心以釋之。答。前七等但爲所現。真心但爲能現。而此黎耶。能所俱通。以對真心。降爲所現。以對萬法。升爲能現。蓋與真心本無二體。但惟帶妄而已。
晦昧爲空。空晦昧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爲可憐愍者。
此下發明身心所以爲悟中迷也。夫此妙明心性。本無身心之相。皆由最初不覺。忽起無明。將此第一義空。晦昧而成無知無覺之頑空。所謂迷妄有虛空也。所變頑空。與能變無明。二法和合。故于頑然晦昧中。凝結而成四大之色。所謂想澄成國土也。以四大之色雜妄想之心。妄心妄色。想相和合。結成五蘊根身。所謂知覺乃衆生也。此即身之所以爲悟中迷也。既有根身四大。內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于是內緣影事。而動搖不休。外緣實色。而奔馳不已。昏昏擾擾。不明不淨。複執此昏擾擾者。以爲圓妙明心。寶明妙性。此即心之所以爲悟中迷也。既一迷此昏擾擾者以爲吾心。決定惑此心爲在色身之內。依肉團而居矣。殊不知不獨我此色身。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即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也。今汝棄此廣大妙心。而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何異棄彼百千裏澄清大海。而反認海中一浮漚體。以爲海中之全潮在是。即窮盡瀛渤。亦在于是哉。由是觀之。則知汝身。與如來身。比類發明。雖同是一體。本無差別。但如來了得海是海。漚是漚。不棄海認漚。故曰正知。不認漚爲海。故曰遍知。汝等既棄海認漚。複認漚爲海。故曰性顛倒。所以目汝等。即是迷中加一倍迷之人也。正如我垂手時。實無正倒差別。而汝以下垂爲倒。上指爲正。此即是汝顛倒所在。故知汝等本無遺失。因顛倒而稱遺失。如來說爲可憐愍者此也。良以汝等若真遺失。猶不足深愍。今由顛倒故。常如遺失。正如持珠作丐。枉受貧窮。不亦深可愍哉。
○問。前謂見性是八識實體。今複以聚緣爲八識功能。得失何分哉。答。此識真妄和合。故見性取其一分真理。聚緣取其一分妄情。凡言八識去後來先等者。皆以妄情言耳。
○又雲。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至哉言也。自非佛了義之教。誰不計性命在于身中。萬法但爲心外者乎。然命在身中。道教計之特甚。久矣。衆生不信身中本無性命矣。
○又問。認一浮漚。目爲全潮。此何異于一毛孔中。包盡刹海。答。彼達諸法性全法界。故一毛稱性。即包無余。如說真摩尼珠。價值一國。誠不虛矣。此不達諸法實相。但將昏擾妄想。謬計身中。而又倒執能包虛空大地。是尚無體可得。憑何廣包。如說水泡價值一國。真大迷妄。安可同乎。
○前阿難聞诃非心。驚謂舍此更無。將同土水。如來安慰許以真心有體而已。非正開示真心也。譬如許人以物。後日方以與之。長水于彼處。即謂開示真心。以許爲與。殊欠體認。至此章。方是開示真心之正文。而阿難到此。方知于緣塵外。更有如此廣大心體而如來所許。果爾非虛矣。
○第四番顯見不失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此第五番顯見無還也。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萬劫倒懸。一生迷惑。一旦發明。感佛深慈。故至于垂泣。然心猶有疑。故複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得此妙明心。即是自己本來具足圓滿。不生不滅。常住心地。但我等一向遺此廣大心性。而認此昏昏擾擾者爲心性。故名我等爲性顛倒宜矣。然我現今見佛聞法。皆用此緣慮之心。世尊雖不欲我認。而斥爲非心。若是別種緣心。或可舍擲。今者悟佛法音。承聽領納。方倚用之。豈可遽舍乎。由得其用。故不敢不認也。世尊要我所認者。是圓滿妙心。雖則廣大。現今不得其用。徒然獲此。故不敢認爲本元心地。以認此須當舍彼。今既不忍舍彼。則亦不敢認此。又若舍了緣法之心。卻後將何承領佛法。縱不惜此緣心。而獨不重于佛法乎。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到不疑之地。乃得歸于無上道也。
○賀雲。正脈謂阿難不舍緣心。故不認真心。恐認此須當舍彼。不知本文雲未敢認。非謂不肯認也。持以初獲此心。尚未受用。未敢遂認爲主人翁耳。必求世尊徹底發明。使得親見本來面目。乃敢承認。故曰拔我疑根。此正古人真參實證處。
○鍾雲。機有生熟。阿難平日受用。于緣心熟。于見性生。生處不能遽用。熟處自不能全舍。此亦人情也。但此處重在求真。而不在舍妄耳。
○此正尊者方搖未穩之際。而緣心真心。兩持不決之時。如人惑于岐路。恍惚不定。先德雲。易開終始口。難保歲寒心。尊者以之。自此直至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處。方肯承認耳。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等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此責其認聲塵而不達法性也。佛告阿難。我今如此傾心吐膽。落草盤桓。欲汝舍妄緣而達心性。豈意汝之見解。尚與昔時一毫無異。而以攀緣之心。聽我圓滿常住心法。則此圓滿常住心法。亦成所緣之境。汝又安能契此法性哉。不知說法者。如指月人耳。今有人焉。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便當看月。若即觀指以爲月體。愚哉是人。豈唯不識月。亦不識指。豈唯不識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以月明而指暗故也。若汝聽法之後。絕言語。黜聰明。一切放下。默究自心。此是因指看月。不存指相之人也。若汝依舊多知多解。不肯消歸自己。是逐句尋言。執指爲月之人也。今汝執法音。…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