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P3

  ..續本文上一頁而不達法性。何異執指爲月。皂白不分。昏曉不覺者哉。故曰汝亦如是。

  ○鍾雲。緣心者。能緣之心也。法緣者。所緣之塵也。法音即聲塵故亦非真。法性者。真理也。教铨真理。理是衆生之心。豈可執教爲心哉。指喻法。月喻聽法者之自心。說法顯心。聞教自合觀心。若執聲教。不解反觀自心。此人豈惟不達自心。亦複不知教意。何以故。以他聲教。爲己自心。自他不分故。豈惟不知教意。兼亦不了教心體相。何以故。教屬聲塵。不能覺照。心體靈知。具有覺照。以無照之塵。爲有照之心。有照無照二不別故。阿難之迷心迷教。及迷教心體相。亦如是耳。

  ○按阿難之不舍緣心重佛法也。豈知此法亦緣。而當並舍乎。

  ○鍾雲。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銷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言生解。直須探铨下之旨。契本會宗。如是。則天真之道不昧。無師之智現前。若一向背己狥文。執學興辨。是對木人而索語。期石女以生兒。空曆塵沙。終無得理。

  ○緣心之緣。攀緣也。法緣之緣。塵緣也。以法音即聲塵攝。故亦非真。若落紙墨。更是色塵矣。今宗家不許說義理。以才涉義理。又落法塵。亦可得而緣矣。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汝真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此責其認妄心而不認真心也。汝今不舍緣心。是取分別我說法音者。爲汝真心矣。既認此分別法音之心以爲真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而確有分別之禮性矣。何也。妄心如客。真心如主。假喻以觀。譬有客焉。寄宿旅亭。一宿便去。終不常住。故名爲客也。若掌亭人。都無所去。故名爲主也。此亦如是。若真是汝之心。當如亭主。而無所去矣。雲何離卻聲音。遂無分別之性。但如客之暫止便去耶。由是推之。豈惟聲上分別之心哉。即分別我容之心。離我色相。亦無有性。以此皆屬前六妄識分別。皆非真心也。不特此也。如是乃至前六分別都無處。以爲別有自性。不屬色。不屬空。正是第七緣八。屬帶質境。亦是分別。亦非自性。從數論師。昧而不知。遂執此爲冥初自性。蓋外道立二十五谛。首號冥谛。彼謂冥初生覺。是萬法之元始。尊爲極則之理。今非色非空。正齊此見矣。豈知分別都無。亦但離于粗分別耳。微細流注。固所未覺。色空都盡。亦但離于法處所攝半分生塵耳。其半分滅塵。固不能離。若離諸法半分滅塵之緣。即無分別之性。與上之離聲色而無性者。一類無別也。夫六處緣心。各隨本塵而生。亦隨本塵而滅。如影隨人。亦隨何人而來者。亦還隨何人而去。則汝心性。俱屬客邊。各有所還。何以爲無去無來。常住之主人乎。

  ○鍾雲。前以客喻身境。此以客喻緣心。而見性爲主人。

  ○以聲例色。相從而說。非但聲分別心。離聲無性。即色分別心。離色亦無其性也。乃至兼舉香味觸法分別都無。所謂內守幽閑也。都無。故有而非色。猶守。故無而非空。非色非空。冥然一識。此正六識無記性也。六識有還。不能爲主。若八識。則爲識精元明。無還則能爲主矣。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說。

  此因還而請不還也。還者。如借來之物。必要還人。若是自己家裏物。無處可還。阿難言。若我緣心。各有所還。而如來說妙明元心無還處者何也。惟垂哀愍。而爲我宣說焉。

  ○昔張無垢谒善權清禅師。問雲。此事人人有分。個個圓成。是否。清曰。然。公曰。爲甚麼無個入處。清于袖中出數珠示之曰。此是誰底。公俯首無對。清複袖之曰。若是汝底。即拈取去。才涉思惟。便不是汝底。公悚然。故知才有分別。即有可還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下借見精以示不還真性也。良以妙淨明心。寶明妙性。具有叁大。謂體相用。由無明不覺。一念妄動。轉此本體。而成業識。轉此智光。而成見分。名轉識。複轉此真境。而成相分。名見識。此中見精即皆光所轉之見分也。佛告阿難。且汝見我叁十二相時。此見未落分別。豈非見精。本來元具。不從日月燈光借來。豈非明元。此見既爲六精之一。而又在處明了不昧。固已現具精明之體。特以二種顛倒見妄未除。尚存能所。不得互用。故雖具精明。而但欠于妙耳。然雖非妙精明心。卻如第二月。捏目所成。與真月本無二體。非若水中月影。與真月有天淵之隔也。是則未得第一月者。當亟認第二月。猶之未得妙精明心者。當亟認見精明元矣。汝應谛聽。吾示汝以無還之實焉。

  ○月有叁相。第一是天上淨月。第二是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輪。取其捏出者爲第二月。第叁是水中月影。今以第一月喻純真之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第叁月喻緣塵分別。意欲令人決定舍于第叁月。而決定認取第二月。則第一月不遠即在矣。問。何不即指純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乎。答。純真之心。惟佛乃具。等覺尚帶生相無明。何況地前諸位。乃至五位凡夫。現前何有純真之心。然而真雖不純。體終不變。如金在礦。離礦無金。特礦有真僞。非金師莫能辨耳。故佛直指根性爲心。如指礦說金。金即在礦。非離礦外而別有金也。此處祗因其無明未剖。尚有欠于妙之一字。故佛略抑揚之。意在表其真切耳。非如緣塵。呵其非心無體也。諸注于此發妄太過。如輕加緣塵之名。將濫同于第叁月。強索有還之處。似公抗于佛言。徒引人之猶豫。不敢直認見性爲心。其失非小。不知衆生現量。離此根中之性。別無可指。故諸祖指示。率多取于六根門頭者。奉佛密旨也。行人時中。但請認取此性。萬無一失。譬如收買金礦者。時下雖非精金。真金終不外礦而得。使其棄礦求金。非惟並金亦棄。將必惑于鍮石。而真金終不可見矣。豈不大可惜哉。

  ○鍾雲。二月雖非真月。然離真月。必無二月可得。見精雖非真心。然離真心。必無見精可得。蓋從真所起。全體即真。但當由見精覓真心。不可以見精當真心。去見精中之妄。即是真心。去月之捏。即是真月。固不可分爲二。亦不得遽混爲一也。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處。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此備舉塵相有還以顯見性不與俱還也。阿難。我所謂無還者何哉。試觀世間可還之境。其體有八。其相亦有八。如日輪也。夜晦也。戶牖也。牆宇也。分別也。空性也。昏塵也。澄霁也。八者。其體也。明也。暗也。通也。壅也。緣也。虛也。郁也。淨也。八者。其相也。阿難。汝通看此諸變化相。各有所因。吾今爲汝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如日爲明因。則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以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也。即是推之。則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霁。可類而還矣。更廣推之。則諸世間一切。凡有相可還者。皆不出斯類矣。若汝見此八種之見精明性。于此八相之中。當與何相而俱還乎。姑舉一相以征之。若此見性。與明俱還者。此見便隨明去。當不明時。又將何物見暗。知一相。則知諸相矣。今諸相任遷。一一皆見。足知明暗等相。于見性之中。自相往來。自相淩奪。種種差別。而此見體。朗然常住。不動不遷。元無差別也。以是知諸可還者。皆由假借外塵而有。自然不是己物。若汝之不還者。不由假借。非汝自己之物。更是阿誰。但汝識此見性不還。則知汝心本妙本明本淨矣。以見性是賓中主。真心是主中主故也。由汝迷悶不醒。既不識主中主。又不識賓中主。所以喪失本性。枉受輪回。于生死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是故我說汝等爲可憐愍者此也。

  ○此八塵作四對。各取其相之相反爲對也。惟虛空塵郁。體相顛倒。然下文還處。自見。分別。即前塵分別指種種諸物而言。如松棘鹄烏雜在之處也。緣。指種種異相而言。如直曲白玄差異之相也。頑虛則是全無諸物之處。遍是空性者。迥然惟見一空相而已。蓋緣是異色。空是同色。同異相反。生成對偶。舊注乃以分別作分別之心。則下緣字。與上何別。且下虛空。又與何爲對乎。是以一句錯解。而使全文皆累也。又舊將八還辨見。對前七處征心。夫七征已是潦草之言。而又獨以此八還爲辨見。尤爲夢浪之語。前後十番。皆示見性。而獨指八還。余皆辨于何法乎。且前七處乃七大科。豈與此一科爲對耶。今總改之雲。七處破心。十番顯見。則非惟法數相稱。而心妄見真之旨。亦攸分矣。

  ○第五番顯見無還竟。

  ○鍾雲。汝但知此見性無還。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正欲其由見性而悟本妙明心。非即以見性爲本妙明心也。以見性屬第八識。猶帶業識。本妙明心。屬第九識。即如來藏妙真如心故。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第六番顯見不雜也。阿難言。我今承佛開示。雖知此見不與諸…

《楞嚴說通卷二(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