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話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將眼見。
此舉拳驗見也。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而詣真際。故我爲汝指出兩條大路。一一分明。不知現今從何路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而語阿難言。汝今見否。所謂掇出中原無價寶。不同趙璧與燕金也。阿難不解向未舉拳時薦取。具實而答曰。見。世尊就上一拶雲。汝何所見。爛泥中有刺。阿難當面差過。卻雲。我見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也只是認得拳頭。世尊赤心片片。更與一錐雲。汝將誰見。阿難根鈍頭迷。重重蹉過。依舊道個我與大衆同將眼見。所謂昔年行處。半步不移也。溫陵雲。金拳舉處。直下要識本明。塵相未除。依舊認賊爲子。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此重征出妄心而破之也。世尊見尊者語不相投。遂拈轉話頭。別行一路。雲。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爲光明拳。耀汝心目。縱許汝目可見。汝將何物爲心。以當我拳之光耀乎。所謂口裏雌黃。舌端利劍。爭奈尊者依舊刻畫無鹽。唐突西子。複認能推以爲心性。乃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以爲心耳。所謂好個阿師。又恁麼去也。不知此心如鏡裏之形。無體而全因外現。似水中之月。不實而遍現空輪。認此爲真。迷之甚矣。世尊見阿難頭頭不薦。乃奮師子踞地之威。振聲一喝雲。咄。此非汝心。易所謂擊蒙。利用刑人。用脫桎梏也。當爾時。若是黃檗德山。臨濟岩頭。也須耳聾叁日。故宗鏡雲。阿難執此妄心。世尊所以诃斥。二祖求此妄心了不可得。初祖于是傳衣。前七番破處。是搗賊之[宋-木+巢]穴。此番诃斥。是斬賊之首級也。
○鍾雲。能推之心。所謂攀援心也。前七破。破處。此非汝心。直破心矣。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此直指妄心本名也。阿難被世尊一喝。果然措手不及。構副不上。直得瓦解冰銷。七華八裂。于是矍然驚懼。避座合掌。起立而白佛雲。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世尊見阿難驚疑不定。即收機雲。阿難。此心是因現前所對六塵。虛妄相上所起。名曰妄想。由此妄想。惑亂汝之真性。豈可認此以爲心乎。由汝無始至今。誤認爲心。如認賊爲子。反將常住真心。棄而不顧。故枉受生死。輪轉無窮耳。
○阿難既聞非心。索要本名。前塵虛妄相想。直指本名以答也。
○顯诃妄識非心已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衆。無不疑惑。惟垂大慈。開示未悟。
此戀妄不舍而驚疑也。世尊一片婆心。翻成鈍置。阿難乃白佛言。我固佛之寵弟。因我心愛樂佛故。所以出家。是令我出家者。我之心也。然我之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是此心可以爲善矣。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是此心可以爲惡矣。作善作惡。許多功能。皆是此心。若如此番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之人也哉。無心即同于土木矣。何則。以離此知覺之心。更無別有心也。而雲何如來說此非心耶。大有迳庭。不近人情。我實驚怖。兼此大衆。天上人間。凡外權小。無不說此爲心。今聞此說。無不疑惑。亦不得不怖。不得不疑矣。惟願世尊。垂大慈愍。開示我與大衆之未悟也。殊不知作善作惡者。原屬發業無明。名曰妄想。不思善。不思惡者。卻是尊者本來面目。棄本有而不知。戀妄想而不舍。亦獨何與。先德雲。忽地晴天霹雳聲。禹門叁級浪砰訇。許多頭角成龍去。螃蟹依然努眼睛。尊者之謂與。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此曲示真心有體以釋無心土木之疑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其心入于無生法忍。住此忍者。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超情離見。當體真妙。即無善無惡之心體也。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也。于師子座。摩阿難頂。當其執妄爲真。則振威喝之。及其矍然生怖。複摩頂慰之。所謂有時鐵[果/衣]綿團。有時綿包鐵石。假嗔假喜。能放能收也。既摩其頂而告之言。汝不聞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乎。衆生迷惑。妄謂萬物各有從生。而不知一真心體。隨緣變現。若無一心。即無諸法。所由來久矣。極諸法所生。至于一切因果。凡聖權實。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既唯心所現。則亦因心成體。謂心無體者。必諸法無體而後可。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是有形之最細者。苟诘其根元。則鹹有體性矣。縱令虛空。是無形之最巨者。雖無體性。亦有名貌。既有名貌。則亦有體矣。可見有情無情。若大若小之物。無不有體。何況清淨無垢妙淨不染湛寂本明之心。與一切法爲性之心。而反自無體乎。蓋一切之法。皆是真心海中。所現影像。所現之物。尚皆有體。而能現之心。反自無體。必不然矣。是則真心必定有體。汝但執彼妄心。故迷此真體。豈真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乎。
○賀雲。無生法忍者。了法無生。忍耐于心也。諸經八地證無生忍。華嚴等覺後。方名無生忍。此經未入十信。即獲無生忍。所謂理須頓悟也。
○鍾雲。忍字。非著力之謂。已是如如不動矣。細玩大定。與究竟堅固。皆具足此忍字之中。金剛經得成于忍。即此忍也。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變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此令尊者揣摩能推是妄以去其戀妄之心也。佛又言。若汝堅執不舍此能分別有覺觀了知不昧之性。而必以爲汝真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等諸塵事業。而別有無滲無漏完全之體性矣。(色香味觸。舉四以該六也。諸塵即六塵也。事業猶雲塵事塵業也。下文浮根四塵本此)如汝今者在座。承聽我法。此聽法心。是亦因我說法音聲。而起分別。是滲漏心。非完全體。豈得爲真哉。不但汝今尚有六識現行分別。不名爲真。縱汝將此見聞覺知。六識現行種子。一切滅盡。成阿羅漢。(略舉見聞覺知者。以四攝六。合嗅嘗爲一覺也)若使內守幽閑。耽寂滅樂。不肯放舍。即此守幽閑者。尚屬意根。意與法對。猶是法塵與分別。相爲影現。但是光影。了無實事。而不得爲真矣。況今現種未空。乃欲認此以爲真乎。(正脈雲。一切權乘。有出入之定。皆是微細分別。蓋全以憑伏細分別心。持彼寂境。一不分別。寂境即失。名曰出定。楞嚴大定。豈有是乎)即我今日。亦非強汝定執此等以爲非心。但汝將此分別覺觀。微細揣摩。是有是無。是真是妄。若離前塵而有分別性者。即真汝心矣。若分別性。離塵無體者。斯則前塵分別影事。而非真汝心矣。今汝所執分別覺觀。皆是因塵而有。全托諸塵。而現分別之影。塵非常住。倏變倏滅。若變滅時。心豈能存。如形滅而影自亡。此心豈不同于龜毛兔角乎。心既隨塵而滅。則汝法身。亦隨灰斷。更將何物爲因地心。而證此無生法忍耶。知有生有滅者。爲緣塵之妄心。則知無生無滅者。乃常住之真心矣。
○鍾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法塵與意根對。所謂第六識也。此經所謂外道等錯亂修習。由認八識未真。其學問受用。自第六識止。或認聚緣奔逸。昏擾擾相。如阿難所稱能推之心。以爲虛靈不昧。或認內守幽閑。及九次第定。以爲靜定。所謂諸修行人。不成無上菩提。病根正在于此。
○蓮師曰。予初入道。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爲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參諸楞嚴。則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夫見聞泯。覺知絕。似喜怒哀樂未發。而曰法塵分別者何也。蓋意者根也。法者塵也。根與塵對。順境感。而喜與樂發焉。逆境感。而怒與哀發焉。是意根分別法塵也。未發。則塵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內。寂然不動。應是本體。不知向緣動境。今緣靜境。向固法塵之粗分別也。今亦法塵之細分別也。皆影事也。非真實也。謂之幽閑。幽特勝顯。閑特勝鬧而已。空劫以前自己。尚隔遠在。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此結破所執妄心也。即時阿難。與諸大衆。聞佛開示。將平日倚恃爲心者。一旦杳無體性。無可跟尋。而又未審何者爲心。如人失其所寶之物。欲戀不能。欲舍不得。乃默然自失。世尊見其廉纖搭滯。或又極口痛斥而告阿難。世間叁果以前諸修學人。現前雖成四禅。四空。滅受想。九次第定。在小乘法中。前八凡位所成。第九無漏聖位所成。得九定者。宜乎超生死。證…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