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得羅漢果矣。乃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皆由戀著滅定。不肯放舍。即此滅定。猶爲影事。即此戀著。猶然妄想。由彼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法性。故雖修而不得成真正阿羅漢。況汝滅定未修。幽閑未守。且執前塵虛妄相想。誤爲真實。而不肯舍。故雖一向多聞。道力未全。而不得成聖果也。
○前雲守者。抱定而不移。此雲執者。固持而不舍。守字。執字。皆病也。除卻守字。便非影事。除卻執字。便是真實矣。又前文雲。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仍結歸前判。世尊兩番作苦切語。深錐痛劄。皆是徹底爲人。要令尊者舍妄識而覓真心耳。
○小乘法中。既判第九爲無漏聖位矣。又雲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當知彼所謂無漏聖位。皆一時權許誘進而已。法華雲。汝當觀察籌量。所謂涅槃。非真實也。既非真涅槃。豈名真漏盡乎。故長水謂十地爲漏盡阿羅漢。無可疑也。又小教許四果皆聖。阿難已登初果。而謂非聖。豈破初而獨存于四乎。決定以十地方爲分證之聖果矣。蓋此經中。以叁賢四加。尚名世間也。
○四禅四空。及滅受想。名爲九定。此內守幽閑之極功也。猶爲法塵影事。故不成聖果。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非但指外道六識攀援者言。並二乘認識精爲元明。而業識未破者。亦在其中矣。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竟。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此正請開示佛知佛是也。凡悟深者而後發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或悟真而悲久失。阿難聞佛語已。始悟能推之心是妄。于是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以來。持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是我天倫。必然惠我叁昧正受。豈知彼此身心。本不相代。正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替代不得。今聞诃斥。則知如來毫不容情。將我一片希望之心。全落空處。顧我一向以來。誤認妄心。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實未曾有入頭處。何異身處膏腴。不能自潤。而反向外奔馳。如窮子舍父逃逝。從人乞食者乎。今日乃知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雖有多聞。若不修行。終無所益。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以畫餅不堪充饑也。世尊。我等今者見思二惑未盡(阿難。初果方脫見惑。而思惑未盡也)則爲煩惱障所纏。取境法愛未空。則爲所知障所纏。既不能斷煩惱而證人空。又不能斷所知而證法空。纏此二障。不能自脫者。良由不知不動搖無生滅又寂又常之心性。而執此妄想。誤爲真實。故也。惟願如來。哀我無法味資神之窮。無法衣蔽體之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由我雖有妙心。一向隱覆。不識好惡。誤認能推。以爲真實。願世尊發其覆而出之。我雖有道眼。一向蒙蔽。不分皂白。但認肉眼。以爲能見。願世尊刮其翳而開之。當知此請。比前破處之後。所求之意迥別。前雲溺于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是尚以妄識爲真心。責己不知真處。但惟求處而已。今雲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方始責己不知真心。而別求真心矣。
○賀雲。妙明心。即如如理。道眼。即如如智。發者。發其藏也。開者。開其光也。心眼二字。暗應上文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告阿難言。我今爲汝。建大法幢。亦令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淨明心上。當脫一妙字)。
此先默示光相而後許說也。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正顯佛知佛見。要從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非粘妄所發之光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顯萬德之所成就也。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顯有情無情。及與聖凡。總在平等光中流出也。于是告阿難言。汝自性法幢。墮地已久。我今爲汝建立。使不複傾頹。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妙淨明心。蓋法界真理。但惟一體。自其本寂而言。謂之性。自其本覺而言。謂之心。性以微密故妙。心以淨明故妙也。此所謂如如理也。得清淨眼。前者妄心。全體緣塵。故不清淨。此眼遠離分別。諸塵不幹。稱理而周法界。故名清淨。所謂如如智也。阿難求寂常心性。而佛許以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許以妙淨明心。求開道眼。而許以得清淨眼。亦請許相應矣。
○賀雲。前度放光。表破妄之相。此處放光。表顯真之相。心眼二字。應阿難所乞心眼。獲字。應上發字。得字。應上開字。
○舊注自此以下。總謂破妄見。遂令學者不敢直認見體爲心。違佛立言本旨。莫此爲甚。不知此經最殊勝處。全在破識心而不用。取根性爲因心。良以用識用根。乃權實兩教之所由分。用識而修者。塵劫不成菩提。從根而入者。彈指可超無學。若要決定成菩提。決定證涅槃。惟須直取根性爲因地心。而後可圓成果地覺也。舊注救起識心。反言破見。豈旨也哉。蓋此根中之性。即第八根本識。所謂識精元明。緣所遺者。此識據法相宗。則有叁位。自凡位至七地。名黎耶識。此雲藏識。自八地至等覺。名異熟識。佛位。名陀那識。此雲執持。而今所顯者。正惟凡夫分上黎耶實體。後文偈首稱陀那細識。舉勝稱揚也。其體全是真心。而具無明。雖具無明。而衆生分上。舍此別無真體。非比妄心無體非真也。特以權小惟認前六識心。以爲勝用。至于六根。一向目爲色法。總攝無記。故于修行分中。不知不用。常如遺失。所謂衆生遺此本明也。今佛于破妄之後。應當機之懇求。急欲其舍彼識心。認此根性。若不先以極顯其真。何以使其決定取此新悟。而舍彼舊執乎。是以雖有二種顛倒見妄。姑帶之。而且不遽破。直至十番顯後。方乃一番破除。非惟顯多破少。而破處亦如脫衣露體。不同前之破全無體也。又六根中性。雖同一陀那細識。而最便于目前開示者。莫過于眼根中見性。故惟從此顯發。而余可例知。然此見性。所以別于眼識者。但取照色之時。一如鏡中。無別分析。即是見性起念分別。即屬于識。聞等倒此可見。祖師雲。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最爲格言。學者當細心甄別之也。
○鍾雲。此下重重辨論。舊科十番破見。近改顯見。似不若顯真之穩。然真心實于見性中顯之。雖謂之顯見可也。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此第一番指見是心也。前已斥緣心是妄。今欲顯能見是真。故拈前見性。疊興叁問以詳審之雲。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而有。又我之手。雲何成拳。汝之六根。將誰爲見。阿難答言。由佛全體。如閻浮檀金色。赤焰如寶山。此不從欲愛所生。是從無量功德清淨所生。拳之光明。因此而有也。佛問將誰爲見。而我現前。實用眼觀。佛問雲何成拳。我見如來五輪指端。屈握示人。以成此拳相。蓋依舊認肉眼爲能見矣。
○衆生浩劫。迷己爲物。但謂見性全屬肉眼。無上勝性。反成劣相。今欲當機決定舍彼識心。認此見性。故須巧示。令知此見非眼。全不系眼。而爲有無。判然有離眼之體。是故但悟此見非關肉眼。則豁同虛空。無礙無邊。所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無窮妙義。從此而漸顯矣。
○賀雲。汝將誰見四字。世尊已叁問矣。初雲將何所見。阿難答言由目觀見。次雲汝將誰見。阿難又答以同將眼見。可謂辜負婆心。所以不即破者。因阿難迷執方堅。未可驟語。故頭番且窮其妄心所在。二番且破其妄心無體。至此阿難自悲自悔。舍妄求真。然後重理前語。以汝將誰見四字喚醒之。阿難不悟。仍執眼觀。于是重重辨剝。點出是心非眼。從前公案。一語了結矣。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世尊見尊者依然認眼爲見。就將赤手空拳。作個耀眼鏡子。以爲比例。而告阿難。如來今日不作虛謬。當實言以告汝。然言不盡意譬以通之。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是拳全倚于手矣。若無汝眼。不成汝見。是見全倚于眼矣。以汝之眼根。例我之拳理。其義是同是別。均齊不乎。阿難只解順水推船。不解逆風使柁。遂順口答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猶之既無佛手。不成佛拳也。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適相類矣。其答如此。豈知將個寂常心性。例成斷滅知見哉。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佛告阿難。汝言眼根拳理。事義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矣。彼無眼者。特無眼耳。非見全無也。所以者何。汝試于途。就盲人而問之雲。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答汝雲。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黑暗即前塵也。前塵自暗。見前塵者自明。而盲人之見。何曾虧損哉。此世尊就凡夫肉團上。指出一雙定乾坤眼。輝天鑒地。故知無明窟裏。具有大光明藏。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者。豈同妄心離塵無體者乎。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
《楞嚴說通卷一(劉道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