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P7

  ..续本文上一页。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话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此举拳验见也。佛告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而诣真际。故我为汝指出两条大路。一一分明。不知现今从何路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而语阿难言。汝今见否。所谓掇出中原无价宝。不同赵璧与燕金也。阿难不解向未举拳时荐取。具实而答曰。见。世尊就上一拶云。汝何所见。烂泥中有刺。阿难当面差过。却云。我见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也只是认得拳头。世尊赤心片片。更与一锥云。汝将谁见。阿难根钝头迷。重重蹉过。依旧道个我与大众同将眼见。所谓昔年行处。半步不移也。温陵云。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此重征出妄心而破之也。世尊见尊者语不相投。遂拈转话头。别行一路。云。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纵许汝目可见。汝将何物为心。以当我拳之光耀乎。所谓口里雌黄。舌端利剑。争奈尊者依旧刻画无盐。唐突西子。复认能推以为心性。乃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以为心耳。所谓好个阿师。又恁么去也。不知此心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现。似水中之月。不实而遍现空轮。认此为真。迷之甚矣。世尊见阿难头头不荐。乃奋师子踞地之威。振声一喝云。咄。此非汝心。易所谓击蒙。利用刑人。用脱桎梏也。当尔时。若是黄檗德山。临济岩头。也须耳聋三日。故宗镜云。阿难执此妄心。世尊所以诃斥。二祖求此妄心了不可得。初祖于是传衣。前七番破处。是捣贼之[宋-木+巢]穴。此番诃斥。是斩贼之首级也。

  ○钟云。能推之心。所谓攀援心也。前七破。破处。此非汝心。直破心矣。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直指妄心本名也。阿难被世尊一喝。果然措手不及。构副不上。直得瓦解冰销。七华八裂。于是矍然惊惧。避座合掌。起立而白佛云。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世尊见阿难惊疑不定。即收机云。阿难。此心是因现前所对六尘。虚妄相上所起。名曰妄想。由此妄想。惑乱汝之真性。岂可认此以为心乎。由汝无始至今。误认为心。如认贼为子。反将常住真心。弃而不顾。故枉受生死。轮转无穷耳。

  ○阿难既闻非心。索要本名。前尘虚妄相想。直指本名以答也。

  ○显诃妄识非心已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慈。开示未悟。

  此恋妄不舍而惊疑也。世尊一片婆心。翻成钝置。阿难乃白佛言。我固佛之宠弟。因我心爱乐佛故。所以出家。是令我出家者。我之心也。然我之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是此心可以为善矣。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是此心可以为恶矣。作善作恶。许多功能。皆是此心。若如此番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之人也哉。无心即同于土木矣。何则。以离此知觉之心。更无别有心也。而云何如来说此非心耶。大有迳庭。不近人情。我实惊怖。兼此大众。天上人间。凡外权小。无不说此为心。今闻此说。无不疑惑。亦不得不怖。不得不疑矣。惟愿世尊。垂大慈愍。开示我与大众之未悟也。殊不知作善作恶者。原属发业无明。名曰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者。却是尊者本来面目。弃本有而不知。恋妄想而不舍。亦独何与。先德云。忽地晴天霹雳声。禹门三级浪砰訇。许多头角成龙去。螃蟹依然努眼睛。尊者之谓与。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此曲示真心有体以释无心土木之疑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其心入于无生法忍。住此忍者。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超情离见。当体真妙。即无善无恶之心体也。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于师子座。摩阿难顶。当其执妄为真。则振威喝之。及其矍然生怖。复摩顶慰之。所谓有时铁[果/衣]绵团。有时绵包铁石。假嗔假喜。能放能收也。既摩其顶而告之言。汝不闻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乎。众生迷惑。妄谓万物各有从生。而不知一真心体。随缘变现。若无一心。即无诸法。所由来久矣。极诸法所生。至于一切因果。凡圣权实。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既唯心所现。则亦因心成体。谓心无体者。必诸法无体而后可。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是有形之最细者。苟诘其根元。则咸有体性矣。纵令虚空。是无形之最巨者。虽无体性。亦有名貌。既有名貌。则亦有体矣。可见有情无情。若大若小之物。无不有体。何况清净无垢妙净不染湛寂本明之心。与一切法为性之心。而反自无体乎。盖一切之法。皆是真心海中。所现影像。所现之物。尚皆有体。而能现之心。反自无体。必不然矣。是则真心必定有体。汝但执彼妄心。故迷此真体。岂真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乎。

  ○贺云。无生法忍者。了法无生。忍耐于心也。诸经八地证无生忍。华严等觉后。方名无生忍。此经未入十信。即获无生忍。所谓理须顿悟也。

  ○钟云。忍字。非著力之谓。已是如如不动矣。细玩大定。与究竟坚固。皆具足此忍字之中。金刚经得成于忍。即此忍也。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变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此令尊者揣摩能推是妄以去其恋妄之心也。佛又言。若汝坚执不舍此能分别有觉观了知不昧之性。而必以为汝真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等诸尘事业。而别有无渗无漏完全之体性矣。(色香味触。举四以该六也。诸尘即六尘也。事业犹云尘事尘业也。下文浮根四尘本此)如汝今者在座。承听我法。此听法心。是亦因我说法音声。而起分别。是渗漏心。非完全体。岂得为真哉。不但汝今尚有六识现行分别。不名为真。纵汝将此见闻觉知。六识现行种子。一切灭尽。成阿罗汉。(略举见闻觉知者。以四摄六。合嗅尝为一觉也)若使内守幽闲。耽寂灭乐。不肯放舍。即此守幽闲者。尚属意根。意与法对。犹是法尘与分别。相为影现。但是光影。了无实事。而不得为真矣。况今现种未空。乃欲认此以为真乎。(正脉云。一切权乘。有出入之定。皆是微细分别。盖全以凭伏细分别心。持彼寂境。一不分别。寂境即失。名曰出定。楞严大定。岂有是乎)即我今日。亦非强汝定执此等以为非心。但汝将此分别觉观。微细揣摩。是有是无。是真是妄。若离前尘而有分别性者。即真汝心矣。若分别性。离尘无体者。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而非真汝心矣。今汝所执分别觉观。皆是因尘而有。全托诸尘。而现分别之影。尘非常住。倏变倏灭。若变灭时。心岂能存。如形灭而影自亡。此心岂不同于龟毛兔角乎。心既随尘而灭。则汝法身。亦随灰断。更将何物为因地心。而证此无生法忍耶。知有生有灭者。为缘尘之妄心。则知无生无灭者。乃常住之真心矣。

  ○钟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法尘与意根对。所谓第六识也。此经所谓外道等错乱修习。由认八识未真。其学问受用。自第六识止。或认聚缘奔逸。昏扰扰相。如阿难所称能推之心。以为虚灵不昧。或认内守幽闲。及九次第定。以为静定。所谓诸修行人。不成无上菩提。病根正在于此。

  ○莲师曰。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也。盖意者根也。法者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焉。逆境感。而怒与哀发焉。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不动。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幽特胜显。闲特胜闹而已。空劫以前自己。尚隔远在。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此结破所执妄心也。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闻佛开示。将平日倚恃为心者。一旦杳无体性。无可跟寻。而又未审何者为心。如人失其所宝之物。欲恋不能。欲舍不得。乃默然自失。世尊见其廉纤搭滞。或又极口痛斥而告阿难。世间三果以前诸修学人。现前虽成四禅。四空。灭受想。九次第定。在小乘法中。前八凡位所成。第九无漏圣位所成。得九定者。宜乎超生死。证…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