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涅槃。得罗汉果矣。乃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皆由恋著灭定。不肯放舍。即此灭定。犹为影事。即此恋著。犹然妄想。由彼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法性。故虽修而不得成真正阿罗汉。况汝灭定未修。幽闲未守。且执前尘虚妄相想。误为真实。而不肯舍。故虽一向多闻。道力未全。而不得成圣果也。
○前云守者。抱定而不移。此云执者。固持而不舍。守字。执字。皆病也。除却守字。便非影事。除却执字。便是真实矣。又前文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仍结归前判。世尊两番作苦切语。深锥痛札。皆是彻底为人。要令尊者舍妄识而觅真心耳。
○小乘法中。既判第九为无漏圣位矣。又云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当知彼所谓无漏圣位。皆一时权许诱进而已。法华云。汝当观察筹量。所谓涅槃。非真实也。既非真涅槃。岂名真漏尽乎。故长水谓十地为漏尽阿罗汉。无可疑也。又小教许四果皆圣。阿难已登初果。而谓非圣。岂破初而独存于四乎。决定以十地方为分证之圣果矣。盖此经中。以三贤四加。尚名世间也。
○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此内守幽闲之极功也。犹为法尘影事。故不成圣果。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非但指外道六识攀援者言。并二乘认识精为元明。而业识未破者。亦在其中矣。
○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此正请开示佛知佛是也。凡悟深者而后发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或悟真而悲久失。阿难闻佛语已。始悟能推之心是妄。于是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以来。持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是我天伦。必然惠我三昧正受。岂知彼此身心。本不相代。正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替代不得。今闻诃斥。则知如来毫不容情。将我一片希望之心。全落空处。顾我一向以来。误认妄心。失我本心。身虽出家。实未曾有入头处。何异身处膏腴。不能自润。而反向外奔驰。如穷子舍父逃逝。从人乞食者乎。今日乃知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虽有多闻。若不修行。终无所益。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以画饼不堪充饥也。世尊。我等今者见思二惑未尽(阿难。初果方脱见惑。而思惑未尽也)则为烦恼障所缠。取境法爱未空。则为所知障所缠。既不能断烦恼而证人空。又不能断所知而证法空。缠此二障。不能自脱者。良由不知不动摇无生灭又寂又常之心性。而执此妄想。误为真实。故也。惟愿如来。哀我无法味资神之穷。无法衣蔽体之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由我虽有妙心。一向隐覆。不识好恶。误认能推。以为真实。愿世尊发其覆而出之。我虽有道眼。一向蒙蔽。不分皂白。但认肉眼。以为能见。愿世尊刮其翳而开之。当知此请。比前破处之后。所求之意迥别。前云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是尚以妄识为真心。责己不知真处。但惟求处而已。今云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方始责己不知真心。而别求真心矣。
○贺云。妙明心。即如如理。道眼。即如如智。发者。发其藏也。开者。开其光也。心眼二字。暗应上文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我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净明心上。当脱一妙字)。
此先默示光相而后许说也。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正显佛知佛见。要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非粘妄所发之光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显万德之所成就也。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显有情无情。及与圣凡。总在平等光中流出也。于是告阿难言。汝自性法幢。堕地已久。我今为汝建立。使不复倾颓。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妙净明心。盖法界真理。但惟一体。自其本寂而言。谓之性。自其本觉而言。谓之心。性以微密故妙。心以净明故妙也。此所谓如如理也。得清净眼。前者妄心。全体缘尘。故不清净。此眼远离分别。诸尘不干。称理而周法界。故名清净。所谓如如智也。阿难求寂常心性。而佛许以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许以妙净明心。求开道眼。而许以得清净眼。亦请许相应矣。
○贺云。前度放光。表破妄之相。此处放光。表显真之相。心眼二字。应阿难所乞心眼。获字。应上发字。得字。应上开字。
○旧注自此以下。总谓破妄见。遂令学者不敢直认见体为心。违佛立言本旨。莫此为甚。不知此经最殊胜处。全在破识心而不用。取根性为因心。良以用识用根。乃权实两教之所由分。用识而修者。尘劫不成菩提。从根而入者。弹指可超无学。若要决定成菩提。决定证涅槃。惟须直取根性为因地心。而后可圆成果地觉也。旧注救起识心。反言破见。岂旨也哉。盖此根中之性。即第八根本识。所谓识精元明。缘所遗者。此识据法相宗。则有三位。自凡位至七地。名黎耶识。此云藏识。自八地至等觉。名异熟识。佛位。名陀那识。此云执持。而今所显者。正惟凡夫分上黎耶实体。后文偈首称陀那细识。举胜称扬也。其体全是真心。而具无明。虽具无明。而众生分上。舍此别无真体。非比妄心无体非真也。特以权小惟认前六识心。以为胜用。至于六根。一向目为色法。总摄无记。故于修行分中。不知不用。常如遗失。所谓众生遗此本明也。今佛于破妄之后。应当机之恳求。急欲其舍彼识心。认此根性。若不先以极显其真。何以使其决定取此新悟。而舍彼旧执乎。是以虽有二种颠倒见妄。姑带之。而且不遽破。直至十番显后。方乃一番破除。非惟显多破少。而破处亦如脱衣露体。不同前之破全无体也。又六根中性。虽同一陀那细识。而最便于目前开示者。莫过于眼根中见性。故惟从此显发。而余可例知。然此见性。所以别于眼识者。但取照色之时。一如镜中。无别分析。即是见性起念分别。即属于识。闻等倒此可见。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最为格言。学者当细心甄别之也。
○钟云。此下重重辨论。旧科十番破见。近改显见。似不若显真之稳。然真心实于见性中显之。虽谓之显见可也。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此第一番指见是心也。前已斥缘心是妄。今欲显能见是真。故拈前见性。叠兴三问以详审之云。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而有。又我之手。云何成拳。汝之六根。将谁为见。阿难答言。由佛全体。如阎浮檀金色。赤焰如宝山。此不从欲爱所生。是从无量功德清净所生。拳之光明。因此而有也。佛问将谁为见。而我现前。实用眼观。佛问云何成拳。我见如来五轮指端。屈握示人。以成此拳相。盖依旧认肉眼为能见矣。
○众生浩劫。迷己为物。但谓见性全属肉眼。无上胜性。反成劣相。今欲当机决定舍彼识心。认此见性。故须巧示。令知此见非眼。全不系眼。而为有无。判然有离眼之体。是故但悟此见非关肉眼。则豁同虚空。无碍无边。所谓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穷妙义。从此而渐显矣。
○贺云。汝将谁见四字。世尊已三问矣。初云将何所见。阿难答言由目观见。次云汝将谁见。阿难又答以同将眼见。可谓辜负婆心。所以不即破者。因阿难迷执方坚。未可骤语。故头番且穷其妄心所在。二番且破其妄心无体。至此阿难自悲自悔。舍妄求真。然后重理前语。以汝将谁见四字唤醒之。阿难不悟。仍执眼观。于是重重辨剥。点出是心非眼。从前公案。一语了结矣。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世尊见尊者依然认眼为见。就将赤手空拳。作个耀眼镜子。以为比例。而告阿难。如来今日不作虚谬。当实言以告汝。然言不尽意譬以通之。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是拳全倚于手矣。若无汝眼。不成汝见。是见全倚于眼矣。以汝之眼根。例我之拳理。其义是同是别。均齐不乎。阿难只解顺水推船。不解逆风使柁。遂顺口答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犹之既无佛手。不成佛拳也。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适相类矣。其答如此。岂知将个寂常心性。例成断灭知见哉。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佛告阿难。汝言眼根拳理。事义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矣。彼无眼者。特无眼耳。非见全无也。所以者何。汝试于途。就盲人而问之云。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答汝云。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黑暗即前尘也。前尘自暗。见前尘者自明。而盲人之见。何曾亏损哉。此世尊就凡夫肉团上。指出一双定乾坤眼。辉天鉴地。故知无明窟里。具有大光明藏。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者。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