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P9

  ..续本文上一页诸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甚矣根识之难分也。阿难一向将心眼认作两物。又不知眼根与灯光黑暗。皆是见性增上缘。一向认缘失真。故一闻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之语。撒呆妆痴。便不敢信。反申难云。诸盲眼前。一无所见。唯睹黑暗耳。云何亦名为见乎。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此二黑相。为有别乎。为无别乎。阿难言。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无以异也。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例明能见属心而不属眼也。佛言阿难。若无眼人。在黑暗中。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而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在黑暗中。忽得灯光而见色者。亦应名为灯见乎。若灯有见。灯即是见。不应名灯。又则灯自观耳。何关汝事。若眼有见。眼即是见。不应名眼矣。是故当知。灯为增上。但能显色。不能见色。其见色者。是眼而非是灯。则应例知眼为增上。但能显色。不能见色。如是见色之性。是心而非是眼矣。尊者向来误以为二者世尊今日合而为一。所谓离之则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

  ○问。见性与心。有何差别。答。此中见性。即是阿赖耶识见分。以在眼名见。故即指见性是心也。由阿难一向但知见性是眼。不知见性是心。故反之曰。是心非眼。是心二字。与前非心相应。正谓前所斥能缘者非心。即汝能见者是心。既知能见者是心。即知能见者非眼。此则向来心知眼见之执。一言了当矣。所谓一滴水墨。两处成龙也。

  ○观佛前诃妄识。则曰非心。今荐见性。则曰是心。明以应阿难真心之求。但令知其离彼肉眼。不藉明尘。别有全性。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极显其真。何尝破其为妄乎。

  ○钟云。前呵眼识非心。此指见性是心。见性与眼识何别。照色之时。一如镜中。无别分折。即是见性。起念分别。即属于识矣。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六根性中。同一陀那细识。而最便开示。莫过于眼根中见性。故惟从此显发。而余可例知。

  ○第一番指见是心竟。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此第二番显见不动也。阿难虽复得闻是心非眼之言。与诸大众反覆研味。口已默然。然识锁未开。故不能领悟。意谓我之所求。因前缘心不寂不常。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心。虽知即心。不知此心亦具寂常妙明等义否耶。是以犹冀如来。慈音宣示。而合掌清心。以伫佛之悲诲焉。先德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信然矣。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世尊虽以盲人瞩暗。见无亏损之语。与彼发明妙心道眼。而阿难久为二障所缠。沉湎濡首。不得开悟。故巧施方便。却举旧时验过良方。佯问弟子。令其同伦。旁通一线。所谓惜得自己。殃及他人也。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当初成道。在于鹿苑中。为阿若多。阿[鞥-合+(白-日+田)]。跋提。摩诃男。迦叶。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所以不成大乘菩提。及小乘阿罗汉者。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不知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以至今成圣果也。

  ○按佛初转*轮。当时所说客尘之喻。乃喻集谛。反显主空。乃喻灭谛。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此中客尘。但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主空俱喻见性故耳。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此陈那自陈悟处所谓敲唱俱随接拍成令也。憍陈那亦云陈如。即阿若多之性也。时陈那立起白佛。我是如来最初弟子。今为长老。在大众中。独得先解之名。忆我当初。因客尘二字悟入。遂得成果。世尊。何谓客尘。譬如行客。投宿旅舍。或宿或食。事毕前去。又奔途程。不暇安住。若实主人。日日在家。自无所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据陈那悟处。是以行客喻色身。以投宿喻旅泊三界。以或宿或食。喻大年小年。以不遑安住。喻报尽则迁。由此身相迁流不住。故喻如行客。此悟妄身为苦谛也。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屋隙之中。照见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陈那又以清晹升天。喻破分别身见。初得智慧日也。以先入隙中。发明尘相。喻智慧日有一隙之明。始得照见八十一品微细思惑也。以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喻于乱思中。悟得空理也。此悟妄心为集谛也。佛言。如是。此但印其所说旧喻。动静分明不混。欲以彰下文所示。孰为动者。同于客尘。孰为静者。同于主空耳。

  ○钟云。见闻中。有动静者。俱属客尘。所以为妄。即前生死根本是也。见闻中。无动静者。即是主空。所以为真。即前菩提涅槃元清静体是也。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此先以手验见也。世尊见陈那答出客尘主空二义。要令阿难因客悟主。因尘悟空。引他向开手合手处识取。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而问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据实而答。我见轮掌。众中开合。世尊就上一拶云。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之手有开合。为是汝之见有开合。阿难信口便答。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之手。自开自合。非我见性之有开合。当阿难端视佛时。而其见性。湛然盈满于前。乃视如来之手。在此见性之中。开合不住。则佛手自同客尘。而阿难见性。何异主空。是则动静二相。已显然分明矣。世尊见其言中有向。故审之曰。谁动谁静。令其自分动静也。阿难答云。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不见有静。云何有动。盖静必因动而显。如先时曾动。今始不动。方可说静。今此见性。从来不动。设说其静。尚为不可。而有谁为无住者。无住即动也。可谓钓尽江波。锦鳞始遇。世尊见阿难已知痛痒。便将寂常心性。坐在他身上。要令担荷。故印之曰。如是。许其所分外境为动。见性不动。皆不谬也。

  ○当知此中。但举佛手为一切外境之例。既知佛手开合。与此见性无干。则凡一切万相。及诸世界。任其分乱动止。皆与见性无干矣。若人于万相中。忽然觑见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何至为境所夺。妙之至也。又宗家竖指伸拳。发明于人者。多密此意。令人自悟。但教家分明说透为异耳。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向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则又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此从疏至亲又以头验见也。外境动而见性不动。人或易知。自头动而见性不动。人实难辨。良以世人认见是眼。故头摇眼转。宛似见性亦动。故必以头验之也。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飞一光在左。则又左盻。乃审之云。汝今日左顾右盻。汝头因何摇动如此。尊者不孤所问。答云。因见飞光左右。故顾盻而头动耳。世尊婆心真切。彻底为人。故复勘云。汝盻光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阿难向没推托处。尽力担当。重新答出头动而见不动。所谓纵有千般草。终无两样风也。故世尊复印之曰。如是。意谓若知头动而见不动。亦是客尘主空之义也。

  ○既知头动而见恒不动。则凡此身往来千里万里。乃至恒沙世界。死此生彼。而此见性。常如虚空。无所动也。若人悟此恒常。不随身转。则日用中。行住坐卧。皆在自性定中。志公云。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者此也。其与闭目想空。自堕法尘之影者。天渊悬绝矣。又宗家从东过西。乃至跳舞。意亦显此。而迷者效之。但弄精魂。终不得旨也。

  ○世尊欲阿难知真心所在。阿难重重迷闷。若在世典中。愤悱之极。自当代为启发。世尊虽反覆开引。却不全为举似。待其自家托出。而但以如是二字证之。此所谓衣珠自觅也。两如是字。正与七无有是处反应。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此虽寄责大众实借大众以成就阿难也。世尊见尊者解得主空不动之义。故在众中激扬。所谓打草惊蛇。意谓。我今如此重重开示。可谓明了。若使更有众生。尚以摇动者为尘。不住者为客。不能领会不动之主空。汝等但观阿难。在头摇动处。悟得见无所动。手开合处。见得见无舒卷。即今现前。已有样在。云何汝等。但以动者为身。而不解不动之主。动者为境。而不识寂然之空。抑且从始至终。但用念念攀缘。生灭摇动者为心。而反遗不动之真性。(真性即指不动之见性也)岂非颠倒行事而何。所依为心性者。既非是不动之真体。将见因差果谬。必招认物为己之苦。而轮回是身境之中。生死流转不绝。然此流转。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亦非人与。特自取而已。可不悲哉。

  ○尝谓才学道者。便知觅主人翁。却乃多认攀缘不住之客。而不知目前朗然常住之见性。方是真主人翁。才闻般若者。便说真空。却乃闭目悬想摇动之法尘。而不知目前廓然不动之见性。正是真空。快哉法王之妙示。行人于此反覆体认。必有豁然大悟者矣。

  ○认物为己。便是受身著境之苦果。如凡夫妄说身为我。境为我所。身重而境轻。权小妄认能证之心为我。亦身也。所证涅槃为我所。亦境也。境重而身轻。圆觉云。乃至证于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圭峰解云。凡夫所执我相。是迷识境。权圣所执我相。是迷智境。虽粗细不同。皆名认物为己。用是观之。权圣涅槃。尚是认物为己。则凡夫身境。岂非认物为己。其与一切精怪。依草附木。揽为己身者。颠倒无异也。岂可不猛省而生厌患乎。

  ○钟云。摇动者名为尘。不住者名为客。阿难头自动摇。动者。客也。尘也。见无动也。如来手自开合。开合者。客也。尘也。见无动也。云何汝今明知动为身。动为境矣。却乃自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不动之真性。认物为己。将己逐物。而自取生死流转乎。盖既知动是身境。便合了悟身境全是客尘。不应随逐而失主空也。始终者。远则无始为始。今生为终。近则生为始。死为终。颠倒。非惟世间事业也。种种修行。皆名颠倒。以其动执身境。静依法尘。依法尘者。还同身境。曾不觉知本有不动之见性也。是中者。身境之中也。

  ○第二番示见不动竟。

  

《楞严说通卷一(刘道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