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爲受。發作功德爲用。合謂合中知。離謂離中知。離則境遠爲深。合則境近爲淺。通滿一意。用具爲圓通。用阙爲不圓滿。選根取離深圓。舍合淺阙。但雲悟圓通。語略也。日劫相倍。功遲速懸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如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欲逆生死欲流。至不生滅。不知何者是生死欲流。是我所當逆者。六根功德既有優劣。則根根不同。雲何一門深入。而六門皆得清淨。佛先答所當逆之流相。須陀洹。此雲預流。從凡入聖。證初果。而預入聖流。故見所斷惑。亦名見流。謂意根對法塵。起分別見。因此見惑。流轉叁界。不能出離。故斷此見惑。即證初果。入見道位。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即思惑。此習要因修所斷者。二果叁果。名修道位。叁界有九地。一地具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皆修道果人所斷。斷盡此惑。證四果。名阿羅漢。稱無學位。此中。指根中。生住異滅。即菩薩所斷惑。爲界外見思也。言汝雖已斷見流。得證初果。尚有界內思惑。猶未能盡。況界外見思乎。此皆汝所當逆者。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爲一爲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不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根受用。亦複如是。
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只消用本色語。經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茲已銷六和合。卻守一精明也。除器觀空。甯欲除空耶。蓋不病其空。病其執有一空耳。執有一精明。亦猶是也。並一俱亡。方證心體。虛空無異。由器有方圓。則器中之空。亦有方圓之異。因除器而後說一。虛空豈有一耶。同即一也。不同即異也。知虛空之同異是非。了無所立。則一六並亡。而圓湛不分矣。阿難未明一入六淨之說。佛謂積生虛習。尚未修斷。宜其未知。難以一六。令知根性本無一六。所以一解而六即消也。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此明根結由塵也。湛圓妙心。本無黏著。猶如明鏡。一切影像。皆現其中。由一念妄動。即爲明暗二塵黏著。而湛性被黏。引發見性。然未成根結也。既而見精。複與明暗二塵。互相照映。混合一處。遂攬結二塵。爲勝義根。此根即是最初清淨四大所成。然微細難顯。唯天眼方始得見。故以蒲萄朵顯其體。流逸奔色者。謂此見精。托彼二塵。流逸于外也。由動下。釋耳結也。擊者。鼓動義。清濁不遺曰卷。由通下。釋鼻結也。發謂引發。薰莸皆受曰納。界恬下。釋舌結也。五味相入曰參。細嚼其味曰絞。由離下。釋身結也。冷暖相交曰摩。抟攬取也。由生下。釋意結也。意以思量爲性。意之浮根。即肉團心中一竅。最初吸取父母精血時。意即附著于此以奔法。然在身中。人不可見。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處。即其所在也。處明不能見暗。處暗則能見明。意根處杳冥之地。爲前五根。運籌布策。故以幽室見狀其知體。此即前文由此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所謂結即同結也。上文既曰非一非六。然則何由而有六根之異。故此出其根由。見得妙圓性中。本非有六。但由黏妄發光。遂至流逸。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言此六根。皆由性覺湛明之體。一動而轉爲能明之明覺。遂失覺明精了之體。由是黏明暗而發見。結動靜而成聽等。光即指六根精光。此即攪塵以成結也。離明暗則無見性。離動靜則無聽精等。此即離塵則無結也。然見性聽精等。是六根中識性。當不得結字。結依于識性。離塵則識性亡。而無黏妄之光而結亡。此即叁卷見道分中。畢竟無體。但彼論本體到究竟處。此論工夫到究竟處。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此下教以離塵則一解六亡本無一六也。不循。猶不隨也。不字。是製奔色奔聲之羁靮。與前逆字反字旋字同義。但字妙甚。所謂歇即菩提也。言汝欲令六根不隨六塵流轉。當選一圓根爲下手處。並力于此。而先拔之。若使一根外脫內伏。根塵不相偶合。則熟處漸生。生處漸熟。自然還伏元明本覺之體。所謂元明覺。爲因地心也。從此更不黏妄發光。外不由塵。內不循根。常光現前。即有鑒照。不過權托彼根。示有照明之相而已。雖不易耳目之用。而視聽實不用耳目。則一根能作諸根用。此即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也。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那律等六人。或是凡夫業報。或是小聖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況圓脫。豈無互用。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真智如湯。妄境如冰。了妄即真。化成知覺。前雲于器世間。不能超越。此可謂超越矣。阿那律無目能見等。示真覺不由于根。此示真覺不假于緣。知覺是同者。暗中知覺。與明中所見不殊也。凡夫尚不假明緣。而能有辨。況聖人真覺。何藉發緣乎。以上解根。及下手工夫已盡。但未的指何根是門○通二義論之。前義略示因果全功。令懸知究竟極果。此義詳示初心方便。令切曉下手工夫。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垂大慈。開我蒙吝。
阿難領第一義內。因地果位相應之說。複發此難。佛有擊鍾夢搗之事。驗聞非斷。始圓第一義。諸佛所得曰菩提。寂靜常樂曰涅槃。不妄不變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曰庵摩羅識。一法不立。煩惱蕩盡。曰空如來藏。洞照萬法而無別。曰大圓鏡智。七皆果位。一成永成。無複變者。見聽根。舉二以該六。明暗動靜通塞塵。舉六以該十二。總謂根離塵無體也。念心。即六處識心。佛前破識心離塵無體。今六根亦離塵無體。則與緣心無異。故曰猶如念心雲雲。若離明暗二句。單就見體言者。因初卷以見精破緣心故也。無我心者。無心體也。無我心所者。無心處也。既離塵無見。便同攀緣妄心。無體無處。便同如來先所難言。其誰修證無生忍法。乃如來先時。稱此見精爲湛精圓常。甯非戲論耶。上段疑因果不相應。若離明暗下。疑佛語前後不相應。阿難意謂結可亡。六根不可棄。如佛所說見聽等。離塵無體。則六根與攀緣心。俱是生滅之物。俱當決定棄捐矣。世尊又教我于六根中。循圓通根。深入一門。是以生滅之因。求不生滅之果。得無因果名目不相應耶。不知六根黏妄之光有生有滅。六根中見聞覺知之性原未嘗生滅也。認六根爲元明覺。固不可。謂六根外別有元明覺。亦不可。世尊擊鍾一段機緣。正就六根門頭。未有黏妄之光。唯一妙覺明心。炯炯常存者。顯示無生滅之性。無生滅性。在六根中。如金在礦中。見道分。恐阿難認礦爲金。故就見精中。指出二種妄見。修道分。恐阿難離礦不見金。故就六根中。顯出一段聞性。所謂旋妄伏元。只是銷礦成金而已。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如來又敕羅睺擊鍾。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答言無聲。有項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爲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
阿難以常爲斷。如來即目前之事。驗根性真常以釋之。知有知無一段重知字。言既知有知無。可見有無是聲塵。豈關聞性。若聞性實無。則知無者又是誰。擊鍾有聲驗于動。無聲驗于靜。又引睡中雙離動靜驗之。舂搗誤作鼓鍾。但取聞性不昧。縱汝形銷四句。謂非唯夢中不昧。即死後亦不昧也。問動靜生死。聞性不昏不滅。如來何言離動靜。原無聽質乎。答離塵無質者。謂聚聞于耳。結滯之質也。此質若亡。則周遍法界之聞性全彰矣。豈番成斷滅乎。前言離塵無質。後言離塵有體。語自不違。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不悟真常。而不循之。流逸奔塵。則雜染流轉。苦果無盡矣。棄生滅而守真常。即旋根返照也。常光現前。即伏歸元真。發本明耀也。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正六解之相。根塵識心。能染汙障翳般若。故名塵垢。今既遠離。則于法明見。必成正覺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四卷(鍾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