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根俱降伏。而可圆成果地觉矣。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第一义者。即前第一义谛。正如来藏心也。汝等欲舍小修大。入佛知见。应当审详观察。此因地心。与果地觉。是同是异。以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念故。阿难向所用者。皆是因缘生灭心。今欲入佛知见。故先令其审察。当以不生灭心。为大事因缘。方能入佛知见。发心者。谓此觉心。本来清净。周遍法界。但为二障所缠。郁而不起。若得此心开发。则于菩提果觉何有。若不以此为因地心。仍用名言所熏。业种所起。生灭之心。以为本因。而欲求佛果觉。恶可得哉。以是下。令其在器界审观有坏不坏。世间可作之法。皆有变坏。唯是虚空不坏。无造作故。则知以不生灭为因。方得金刚不坏之体。若以生灭为因。多劫终成败坏。故求佛乘者必审因心也。然此不生灭心。不离现在生灭识中。但为四大六根。浑浊而不得见。故令其审观也。四缠。即四大。汝具有湛圆妙觉明心。清净本然。一为四大所缠。则不周遍。裂为六根。则不本然。翻为五浊。则不清净。云何下。喻明浊相。清水喻净觉。尘土喻四大六根。清净觉心。本与四大六根。了无交涉。由最初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净觉心。浑浊不见○首卷言各种错乱修习。先辨因地生灭与不生灭。已将攀缘心。为生死根本。作生灭因。指出识精元明。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作不生灭因。则生灭与不生灭。因果皎然矣。此处云云。不重出乎。曰识精元明。虽属不生灭性。然如第二月。真中带妄。真者何。即湛圆妙觉明心也。真中之妄者何。即四缠分此心为视听觉察。始终五浊也。必澄去五浊。无复真中之妄。方名不坏。方是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良由因果明白。故未入信前。已得无生法忍。下文先择生死根本。不是首卷所破缘心。所谓旋妄伏元。乃澄去识精元明中所带一分之妄。是经末破识阴境界。前问从何摄伏攀缘。此答以旋妄伏元。业识破尽。则缘心不求摄伏而自伏矣。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初浊依于色阴。色阴单言空见者。迷妄最初。唯有空相。因见吸揽。结而为色。顽空妄见。浑合为一。曰不分。前云纵令虚空。亦有名貌。是空本有清净之体。今与见相混。则空为扰扰之空。而亡其空之体。前云见非是空。是见本有明了之觉。今与空相混。则见为蒙蒙之见。而亡其见之觉。所谓土失留碍。水亡清洁也。二妄生灭不停。绵密相缠。有织成义。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众生无始自晦昧为空时。便是时分不净。故曰劫浊。汝身下。浊依于受阴。受以领纳为义。抟即受也。湛圆性中。本无身相。抟四大为之。性无留碍。为四大之壅。而有留碍。四大无觉知。为性所旋。而有觉知。一旋一壅。密织而不可分。以见领纳。故名见浊。又汝下。浊依于想阴。忆过去。识现在诵习未然。皆想也。想念力。发知见性。此意识性。从六根发。此意识相。在六尘现。是则离尘无意识相。离根无意识性。根尘识三。混作一处。起贪嗔等。烦恼由此生。名烦恼浊。又汝朝夕下。浊依于行阴。念念迁流。曰行。知见是主人。业运是善恶。此身是主人执受。无奈业力推移。不能作主。欲留者因业力迁而不能常存。欲迁者因主人留而不能即去。以此业运是众生同分生基。名众生浊。汝等下。浊依于识阴。性唯一耳。六尘不同。牵生六识。故云众尘隔越。无状异生也。性中相知。牒元无异性。用中相背。牒无状异生。言同则用相背。言异则性相知。曾无定准。以此交织。妄成识阴。识住命在。识去命谢。不得自在。故名命浊。妙觉明心。唯一湛圆。自晦昧为空之后。外被十方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更被六尘缘影所浑。而为烦恼浊。由是断续迁流。被生死所浑。而为众生浊。众尘结滞。六根不复通融。而为命浊。五叠浑浊。全失湛圆性矣。欲复湛圆。须求澄浊之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目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问审因心。而因见闻觉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听观察。故见闻觉知。全是妙觉明心。既由见闻觉知而成浊。必由见觉闻知而澄浊。以凡望圣。故曰远。择者。择去不用也。生死根本。即五浊业用。不生灭圆湛性。即二卷圆满菩提。不生灭性。圆满。指果。依。指因。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是灭除生死因功夫。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菩提圆满。以此为因地心。则用果为因。即因即果矣。二卷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是照见生相无明时也。此处旋妄复真。是进断生相无明时也。一切变现。俱是净用。故云不为烦恼。即用即体。故云皆合涅槃。如来所责阿难修无漏业意盖如此。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诸有为相。权小旧修之行。发业润生。指烦恼也。良以业不发处。是真发心。生不润处。是真无生。故令详审发业润生。谁作谁受。意显六根自作自受。既知业识造业受报。则知转业识方得发心证果。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真空无结。由六根与世界相涉。烦恼缠缚。不能超越。斯成结矣。正虚妄根尘颠倒之处。六根非烦恼之根本乎。宜解之矣。贼必有媒。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恼害如来藏性。故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则知此六根者。实为生死结元。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叠。即此十二。一各变十。成一百二十。是二叠。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成一千二百。是三叠。众生在世界之中。见闻知觉。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粗细之相如许。六根能了别处为功德。但论凡夫所具耳。若六解一亡。数当无量。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上说妄明根结之始。此辨优劣使知所选。三分之二。谓三分中。止得二分也。动若迩遥。静无边际者。随彼之动。似有远近。在我之静。周听无边也。阙于中交者。如调适之息。出尽少停。后乃方入。舌取能言。不论尝味。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违有顺。是具二分。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云默容。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灭。领纳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四卷(钟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