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四卷(鍾惺)▪P4

  ..續本文上一頁六根俱降伏。而可圓成果地覺矣。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爲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爲地。潤濕爲水。暖觸爲火。動搖爲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爲聽。爲覺爲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雲何爲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第一義者。即前第一義谛。正如來藏心也。汝等欲舍小修大。入佛知見。應當審詳觀察。此因地心。與果地覺。是同是異。以末後牢關。不離最初一念故。阿難向所用者。皆是因緣生滅心。今欲入佛知見。故先令其審察。當以不生滅心。爲大事因緣。方能入佛知見。發心者。謂此覺心。本來清淨。周遍法界。但爲二障所纏。郁而不起。若得此心開發。則于菩提果覺何有。若不以此爲因地心。仍用名言所熏。業種所起。生滅之心。以爲本因。而欲求佛果覺。惡可得哉。以是下。令其在器界審觀有壞不壞。世間可作之法。皆有變壞。唯是虛空不壞。無造作故。則知以不生滅爲因。方得金剛不壞之體。若以生滅爲因。多劫終成敗壞。故求佛乘者必審因心也。然此不生滅心。不離現在生滅識中。但爲四大六根。渾濁而不得見。故令其審觀也。四纏。即四大。汝具有湛圓妙覺明心。清淨本然。一爲四大所纏。則不周遍。裂爲六根。則不本然。翻爲五濁。則不清淨。雲何下。喻明濁相。清水喻淨覺。塵土喻四大六根。清淨覺心。本與四大六根。了無交涉。由最初一念忽起。遂分能所。而清淨覺心。渾濁不見○首卷言各種錯亂修習。先辨因地生滅與不生滅。已將攀緣心。爲生死根本。作生滅因。指出識精元明。爲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作不生滅因。則生滅與不生滅。因果皎然矣。此處雲雲。不重出乎。曰識精元明。雖屬不生滅性。然如第二月。真中帶妄。真者何。即湛圓妙覺明心也。真中之妄者何。即四纏分此心爲視聽覺察。始終五濁也。必澄去五濁。無複真中之妄。方名不壞。方是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良由因果明白。故未入信前。已得無生法忍。下文先擇生死根本。不是首卷所破緣心。所謂旋妄伏元。乃澄去識精元明中所帶一分之妄。是經末破識陰境界。前問從何攝伏攀緣。此答以旋妄伏元。業識破盡。則緣心不求攝伏而自伏矣。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爲劫濁。汝身現抟四大爲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爲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初濁依于色陰。色陰單言空見者。迷妄最初。唯有空相。因見吸攬。結而爲色。頑空妄見。渾合爲一。曰不分。前雲縱令虛空。亦有名貌。是空本有清淨之體。今與見相混。則空爲擾擾之空。而亡其空之體。前雲見非是空。是見本有明了之覺。今與空相混。則見爲蒙蒙之見。而亡其見之覺。所謂土失留礙。水亡清潔也。二妄生滅不停。綿密相纏。有織成義。梵語劫波。此雲時分。衆生無始自晦昧爲空時。便是時分不淨。故曰劫濁。汝身下。濁依于受陰。受以領納爲義。抟即受也。湛圓性中。本無身相。抟四大爲之。性無留礙。爲四大之壅。而有留礙。四大無覺知。爲性所旋。而有覺知。一旋一壅。密織而不可分。以見領納。故名見濁。又汝下。濁依于想陰。憶過去。識現在誦習未然。皆想也。想念力。發知見性。此意識性。從六根發。此意識相。在六塵現。是則離塵無意識相。離根無意識性。根塵識叁。混作一處。起貪嗔等。煩惱由此生。名煩惱濁。又汝朝夕下。濁依于行陰。念念遷流。曰行。知見是主人。業運是善惡。此身是主人執受。無奈業力推移。不能作主。欲留者因業力遷而不能常存。欲遷者因主人留而不能即去。以此業運是衆生同分生基。名衆生濁。汝等下。濁依于識陰。性唯一耳。六塵不同。牽生六識。故雲衆塵隔越。無狀異生也。性中相知。牒元無異性。用中相背。牒無狀異生。言同則用相背。言異則性相知。曾無定准。以此交織。妄成識陰。識住命在。識去命謝。不得自在。故名命濁。妙覺明心。唯一湛圓。自晦昧爲空之後。外被十方器界所渾。而爲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爲見濁。更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爲煩惱濁。由是斷續遷流。被生死所渾。而爲衆生濁。衆塵結滯。六根不複通融。而爲命濁。五疊渾濁。全失湛圓性矣。欲複湛圓。須求澄濁之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複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目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迷真起妄。見聞覺知。返妄歸真。常樂我淨。問審因心。而因見聞覺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爲視聽觀察。故見聞覺知。全是妙覺明心。既由見聞覺知而成濁。必由見覺聞知而澄濁。以凡望聖。故曰遠。擇者。擇去不用也。生死根本。即五濁業用。不生滅圓湛性。即二卷圓滿菩提。不生滅性。圓滿。指果。依。指因。以湛旋其虛妄滅生。複還元覺。是滅除生死因功夫。得元明覺。無生滅性。則菩提圓滿。以此爲因地心。則用果爲因。即因即果矣。二卷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是照見生相無明時也。此處旋妄複真。是進斷生相無明時也。一切變現。俱是淨用。故雲不爲煩惱。即用即體。故雲皆合涅槃。如來所責阿難修無漏業意蓋如此。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諸有爲相。權小舊修之行。發業潤生。指煩惱也。良以業不發處。是真發心。生不潤處。是真無生。故令詳審發業潤生。誰作誰受。意顯六根自作自受。既知業識造業受報。則知轉業識方得發心證果。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真空無結。由六根與世界相涉。煩惱纏縛。不能超越。斯成結矣。正虛妄根塵顛倒之處。六根非煩惱之根本乎。宜解之矣。賊必有媒。外之六塵。內之六識。皆由眼等引發和合。惱害如來藏性。故雲六爲賊媒。自劫家寶。則知此六根者。實爲生死結元。

  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方位有十。流數有叁。一切衆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界四世叁。彼此相涉。以叁乘四。以四乘叁。俱成十二。是一疊。即此十二。一各變十。成一百二十。是二疊。即此一百二十。十各變百。成一千二百。是叁疊。衆生在世界之中。見聞知覺。刹那刹那。生滅不停。粗細之相如許。六根能了別處爲功德。但論凡夫所具耳。若六解一亡。數當無量。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上說妄明根結之始。此辨優劣使知所選。叁分之二。謂叁分中。止得二分也。動若迩遙。靜無邊際者。隨彼之動。似有遠近。在我之靜。周聽無邊也。阙于中交者。如調適之息。出盡少停。後乃方入。舌取能言。不論嘗味。離一合雙者。離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時能覺。有違有順。是具二分。意識獨生。遍緣諸法。故雲默容。流根。即妙湛不動者也。決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滅。領納塵…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四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