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陸西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廣陵後學 陳治道 校定

  △叁種修行漸次第二十六

  阿難如是衆生一一類中(至)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叁漸次功夫。直到等覺地位。皆此法門修入。十二顛倒。即動欲等。

  汝今修證佛叁摩地(至)叁者增進違其現業。

  五辛爲助。淫殺爲正。緣斷則違。

  雲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至)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段食謂食之有分段者。又謂之抟食人食也。觸食者。鬼神食也。但歆其氣而飽思食者。禅天食也。思之即飽識食者。識天食也。但以識想。五辛。楞伽雲。蔥蒜韭薤興渠。四在中國。一在外國。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至)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淫如毒蛇。怨賊者。以其能害法身。殺慧命故。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至)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淫欲相襲。偷劫相負。無由禁遏。故禁戒成就。二業永無。

  雲何現業如是清淨(至)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流則分湛合塵。不流則旋元無偶。遂能反六用之擾。複一真之湛。無生法忍。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離諸情垢。無作無願。安住是道。名之爲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至)第叁增進修行漸次。

  叁增進。一斷辛。二斷淫。叁不緣塵。故業淨性明。乃可發行升進聖位。

  △增曆聖位第二十七

  五十七位。各隨行相立名。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至)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地謂地步。言到此地步。入聖有基。所以不能優入聖域者。只抂執心上。執者守而不化之稱。一味幹慧。不如無智無得之爲妙。坐忘論雲。慧而不用。寔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所以一味幹慧品爲人位之初心。要知幹慧之與金剛幹慧。初無兩心。溫陵之說。近爲江左太沖殷公所駁。良有至理。下文雲。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猶雲適得吾體也。非等覺後心也。故嘗擬之煉金。叁增進中。如金雜沙礦。銷之使盡。只有一味金體。從此加以鹽礬。轉轉明淨。即信住行向等心也。如是礦盡。即爲真金。不複重爲礦矣。到此始見十分精瑩本體。故雲始獲金剛心中幹慧初地。謂始終洞徹。因果圓成。如經雲。等覺圓明是已。金剛幹慧。與前初心。只是一心。的非等覺後心也。

  △十信心

  予按十信心即一心也。但重重入妙耳。非有等級之相懸。可以循序而漸進者。

  △一信心住

  夫聖位以信爲初因。純真無妄之謂信。又相應之謂信。必先審中中圓妙之道。以純真無妄之心體而行之。使心法相應。然後聖域可造也。

  【解01】欲習初幹未與如來(至)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欲盡幹枯。根境不偶。執心虛明。直到幹慧地。步猶在凡地。未便與如來法流水接。更當審中中道。于如來薩婆海中中流而入。中流謂不落邊際也。如是則圓妙開敷。從真妙圓之中。不立所明。便所發者。皆是真妙。如是則心法相應。而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中中之道。純真無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進。更無別法。但隨位依真如性。淨治惑習。單複磨煉。使纖塵不立。即登妙覺矣。

  予按十信法門。皆依性而不依慧。此慧而不用也。然慧在性中。所以審中中道者。更是何物。

  △二念心住

  【解02】真信明了一切圓通(至)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則一切圓通。而陰等不礙。故能洞照宿習。憶念無遺。

  △叁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至)進超真淨名精進心。

  妙圓通性。既純既真。則妄習皆化。惟一精明。而進乎真淨。行無雜揉。故名精進。

  △四慧心住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五定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回向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覺明保持。即護法心也。十方如來。氣分交接。是它來向我。今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是我去向他。故有雙鏡之喻。

  △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至)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心光。佛之心光也。既密回于我。則佛之常凝。無上妙淨。我得之矣。此皆無作妙用。複何爲哉。故曰。安住無爲。無爲故無得。無得又何失。名戒心住。戒則有常自修省之意。即此無爲無作。有何修省。故戒心自此而住。

  △十願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戒心住故。住戒自在。對境無動。涉事無染。又何適而不可。故遊行十方。而所去隨願。隨願滿足。則無複有願矣。故願心住。

  溫陵曰。修行之初。必杜絕愛欲。使心性虛明。然後能入法流。開妙圓性。真性明圓。細習乃現。【解03】遂發行治之。使純智無習。又持之以定。使湛寂發光。深入于道。護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獲佛淨戒。涉塵不染。所去隨願。此十信之序也。

  △十住

  從信趨入。生如來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名之爲住。

  △一發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心也。十心頓發。圓成一心。住佛智地。名發心住。溫陵曰。聖位以十信爲初因。以十住十行十願十地爲漸次。而終于等妙。皆相蹑而設。欲令行人從信趨入。而住佛智地。依智起行。濟行以願。由是超叁賢。入十聖。登等妙。此修證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內外精瑩。故有琉璃含金之喻。履是妙心以爲真基。名曰治地。如築室者。必須治地。乃可興作。

  △叁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治成。內外精瑩。一涉所知。無不明了。任運遊行。得無留礙。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至)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妙行密契。則妙理冥感。將生佛家爲法王族。中陰以喻冥感之理。亡者現陰。已謝後陰。未生此人。自求父母。入其胎中。斯則陰信冥通。生爲佛種之喻。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如中陰身。曰如胎已成。曰表以成人。可見皆是譬喻。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滋長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然皆譬喻之辭。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大國王(至)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大國王太子。則分委國事。刹利諸王世子將付國位。則取大海水。以灌其頂。溫陵曰。發心者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後生如來家。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爲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終之序也。

  予按十住。但隨方便立名。于幹慧中。似有增進。然皆無作。功同長養聖胎。俟其自在成就而已。

  △十行

  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興妙行。自利利它。十行皆以度爲體。

  △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叁無嗔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叁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種類出生。化身周遍。豎遍叁世。橫滿十方。無窮盡也。

  △五離癡亂行

  【解01】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于法不了曰癡。于行紛錯曰亂。今能一合。于法得無差誤。

  △六善現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種種法門。事理無礙。互見隨應。圓融自在。可謂善現。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至)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塵中現刹。名現界。不壞塵相。名現塵。此由善現行中。克擴圓融也。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種種所現。皆是般若德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第一波羅蜜。金剛經指般若言。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總括前行。無非真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爲一真。故名真實。如是十行乃至後位。不離前法。而皆相蹑。要使行人隨位增進。開擴性覺。淨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十回向

  【解01】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須濟以悲願。應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智悲不二。進修妙行。至此極矣。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至)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神通滿足。成佛事已。當修回向之行。謂回無爲心。向涅槃路也。蓋以回向之行。悲願最深。然職在度生。而見有衆生可度。即涉有爲。金剛經所謂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故須除滅度相。不見有衆生得滅度者。方爲妙也。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一切虛空境界也。遠離諸離。謂離遠離幻。亦複遠離也。得無所離。則除諸幻。而證不壞矣。

  △叁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無壞不壞。無離不離。乃湛然齊佛。

  △四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前覺等一切。則真如體也。此地至一切。則真如界遍也。

  △五無盡藏功德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體。二俱圓遍。故涉入無礙。任運發揮。德用無盡。

  △六隨順平等…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