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淨因(至)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既同。性何殊別。故各各有清淨善根。依用發揮。皆可成佛。
△七隨順等觀衆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至)等觀衆生一切衆生回向。
真性圓融。周遍法界。故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衆生善根。得無遺失。無有高下。各隨順等觀。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二無所著。不即不離。乃真真如地。
△九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
德性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初證德性。以爲齊佛。以爲如佛。以爲至一切處。皆存量見。則法界性未離有量。及乎德性圓成。可超叁賢入十聖矣。
△四加行
叁賢位極。當于此際。加功行即入聖位。然前雲無作功用。到此複有何功行可加。此但優柔厭饫。使自得之而已。加行乃不加之加。無功之行。溫陵謂複加功行以求正證。還有商量。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至)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四十一心。指上幹慧及信住行向各十。爲四十一心。
△一暖地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至)欲燃其木名爲暖地。
佛之正覺。不見一人可度。不見少法可得。以此爲心。可謂心與佛齊覺。成佛覺矣。然猶未敢以爲證以爲得也。此時猶如鑽火。欲出未出。將燃其木。但不知火何時而出。木何時而燃。但養此溫暖。以俟火出。名爲暖地。儒書中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猶難。大段著方不得。此顔子所以有末由之歎也。
△二頂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前以佛覺爲己心。此以己心成佛行。若依非依。言無所執著也。因果未融。心迹尚滯。然已到頂地矣。頂地之上。即是虛空。
△叁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己心佛覺。融爲一體。故曰二同。因果兩忘。二邊不立。故曰中道。而此中道果覺。將證未證。如忍事人。已證則出。未證尚懷。非懷非出。作何情思。曰暖曰頂曰忍。可謂善名狀矣。
△四世第一地
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謂二同。則已落數量。見有中道。則猶分迷覺。此俱泯滅。而名亦不立。脫世情量。超于叁賢。故名世第一地。
△十地
△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由前四十一心加行妙圓。則如來妙覺。可慶圓成矣。故地名歡喜。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入同。不見有異也。同性亦滅。不見有同也。見同見異。皆是情垢。此同尚不有。何況有異。故地名離垢。
△叁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如大火聚。一切緣影悉皆爍絕。故名焰慧。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前異性入同。同性亦滅。猶有能至之境。此爲焰慧。爍絕永無邊。徹一切異同。所不能至。故地名難勝。
△六現前地
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同異不至。則真如之性。明露現前。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遠行則不見涯際。真如無際。現前則局。盡際乃遠耳。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一真常凝。故地名不動。
△九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至)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結前顯後也。自初發信。至超賢入聖。皆修習之事。而此位已超八地無功用道。悲智並圓。則修習之功。終畢于此。故此九地名修習位。以結十地之因。次後乃十地之果。
△十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十地果滿。智悲功圓。無複自利。純是利他。故大悲之陰。充滿法界。無心無緣。而應彼心緣。施行利潤。而本寂無作。稱合如來大寂滅海。故雲覆涅槃海。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爲等覺。
十地菩薩。混俗利生。與如來同。而所趨順逆。與如來異。蓋如來逆生死流。出同萬物。菩薩順涅槃流。入趨妙覺。但已入覺際。則與佛無間矣。入交謂覺際相交也。以其順流。故名等覺。等覺言與佛等也。若逆流而出。妙同萬物。則名妙覺矣。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至)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金剛心中。初幹慧地。不特一味幹慧而已。一味幹慧但是初因。加以四十一心妙圓加行。[泳-永+亟]養純熟。至于等覺地位。方能盡此幹慧之量。【解01】故雲始獲初心乃因之果也。蓋初之幹慧。譬之蓄火。此則焰慧熾然。充滿大千。然後能盡火之量。到此始得。元初一點蓄火之力。經意似是如此。故環師諸說。皆在所簡。
或問。四十四心皆不言慧者何。曰。戒定與慧。佛之叁無漏學也。四十四心之中。審中中道者非慧邪。有時發光發焰者非慧邪。但慧而不用。實智若愚耳。又幹慧即般若。舍是則入聖無繇矣。不用者。韬光不露。乃養道之方也。
【解01】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複即重義。十二恐宜當作十四。信住行地回向皆十也。四即加行。吳興以二爲幹慧等覺。而遺十回向。予意未妥。
又按溫陵重曆諸位之說。竊有疑焉。道之增進也。如土長苗。始培其根。終結其果。一氣呵成。既到果地。不應又複歸根重新。長養一番。方始成熟。況十信十住等位。由淺而深。由生而熟。由勉而安。自有次第重曆。則爲爛飯重嚼。何異學生念書已熟。又複重溫一遍。大修行人。恐難與童蒙。學究同論也。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至)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金剛。即金剛幹慧心也。種種地。十四位也。十喻者。幻人陽焰水月空華谷響幹城夢影像化奢摩他毗婆舍那。此雲正觀了法。如此則頓忘情解。纖塵不立。故曰。清淨修證。
阿難如是皆以叁增進故(至)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叁增進叁漸次也。聖位資之。以成就五十五位。信住地行向爲五十。幹慧位及四加行爲五十五。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阿難自敘。大衆聞經獲益。開示密印。至增上妙理。通指前經奧義。印證藏心。清淨含覆。一切決了。是謂密印般怛啰義也。以明心見性爲因。等妙極證爲果。情解兩忘。心慮灰凝。細惑頓斷。是謂禅那進修。增上妙理。修道所斷俱生細惑。大乘八地永伏。至佛地方斷。小乘分二果。分爲九地。地各九品。初果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斷後叁品而證叁果。斷上叁界各九品而證無學。今此增上頓斷。故言叁界六品。其余叁品必須佛地方斷。雖叁果能斷九品。特分段漸伏而已。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前說真淨妙心。本來周遍。則法界一真。萬物一體。宜無諸趣之異。其如方今現有。乃常情所疑故。或執諸趣而迷妙圓之體。或執妙圓而撥諸趣之業。以致失錯墮落。故特請問。欲人詳明。而知所戒備也。
△獄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至)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自妄發生。非本來有。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至)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不斷叁業。各各有私。衆同分中。非無定處。
【解02】佛告阿難快哉斯問(至)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性動于內曰情。故情爲內分。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因諸愛染而起。能滋愛水。潤業潤生。輪回不斷。職由于此。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至)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水性潤下。故情積之業。多從淪墜。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意緣于外曰想。故想爲外分。想人之陽氣。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複。以陽積故。能生勝氣。吳興雲。外分不出叁界。雖雲聖境冥現。但是勝氣之習。非真聖境也。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雖得水飲。亦化爲火。故能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至)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洞火輪即入熱獄。入風火交過地。謂超寒獄入熱獄。熱獄第八。曰五無間。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至)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阿鼻此雲無間。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五者。皆無遮間。名五無間。此惟情量最重者墜入。劫壞乃出。若兼謗大乘等罪。此劫雖壞。更入十方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答前問。爲有定處。純情所造。雖則自招。同業所感。不無定處。各隨元由也。
阿難此等皆是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十因
十習之業。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報之事。
【解01】雲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至)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如來爲導師。故色目以警之。菩薩爲行人。故深怖以避之。二習具彼此。與交字相映。
【解02】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至)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貪因愛心計著。吸取而發。吸積風爲寒風。結水爲冰。故有積寒凍裂之境。吒吒波波羅羅。忍寒之聲。青赤白蓮。寒冰之色。此爲寒冰地獄。
【解03】叁者慢習交陵發于相持(至)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慢者自見自是。先己後人。謂上無可事之君。下無可使之民。中無可交之友。輕世傲物。浩然長往。如水之馳流不息。莫可挽回。驕佚奔波。馳流不息之像也。慢爲魔民。魔能害物。故血河灰河。熱沙毒海。以成其毒。慢能滋癡。堅明立礙。故融銅灌鐵。以食其報。癡水西國水名。
四者嗔習交沖發于相忤(至)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心屬火。氣屬金。嗔者以心使氣。而反動其心。加之沖擊抵牾。則心火轉盛。金氣轉剛。故曰。心熱發火鑄氣爲金也。斷刑曰宮。肉刑曰割。
五者詐習交誘發于相調(至)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詐習因奸智起惡。而漸漸滋蔓。如水浸田。草木滋長。由調引相延。故感繩木延引之報。
六者诳習交欺發于相罔(至)見諸虛妄如臨毒壑。
見習有五。一薩迦耶。此雲身見。謂執身有我。種種計著。二邊見。于一切法。執斷執常。叁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非果計果。如以非想爲涅槃。五戒禁取。非因計因。如以持牛犬戒爲生天因。五者總名惡見。順邪反正。故雲發于違拒。出生相反。由其違反。故感王吏執證之境。權作推鞠之報。路人相見。一去一回。喻所見違反也。五惡見能陷法身。故名見坑。
九者枉習交加發于誣謗(至)菩薩見枉如遭霹雳。
排擠剉也。漉瀝也。衡橫也。謂迫蹙其體。瀝漉其血。又以迫隘苦具。橫沖而度。
十者訟習交諠發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訟非官訟。公發其覆之謂也。
△六報(六報多有不可曲解。故但存其本文)
阿難一切衆生六識造業(至)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極重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次重即八熱獄
同于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惡業同造。其罪極重。故入阿鼻。具五無間。各造則有先後間歇。故爲次重。入八無間。有心而不及犯。則不兼境。無心而誤犯。則不兼根。故作特犯兼二者。
身口意叁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叁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又次于前十八鬲子地獄。皆大獄所分。又次重。
叁業不兼中間或爲一殺一盜(至)則入叁十六地獄。
△稍輕
見見一根單犯一條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次輕
由是衆生別作別造(至)獄想發生非本來有。
上文五節。惡業不同。即別作別造也。所感獄報。各從其類。即入同分地也。妄想發生。並酬阿難前所疑問。
△鬼趣(六報之後。罪畢受形)
複次阿難是諸衆生(至)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非破律儀。無正犯也。犯菩薩戒。無正因也。毀佛涅槃。無正果也。叁者不正。諸余皆邪。故爲墮獄入鬼。
若于本因貪物爲罪(至)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畜生趣
複次阿難鬼業既盡(至)生于世間多爲咎征。
凶事前驗。如商羊舞水。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至)生于世間多爲食類。
充饋之物。
綿幽之鬼幽消報盡生于世間多爲服類。
吞蚌狐貂馬牛之物。
和精之鬼和消報盡生于世間多爲應類。
社燕寒雁之類。
明靈之鬼明消報盡生于世間多爲休征。
麟鳳之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于世間多爲循類。
猶犬雞豚之類。馴服于人者。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幹枯(至)皆爲浮虛妄想凝結。
△人趣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至)生人道中參合達類。
文明達叁類。皆便巧雜伎。世智辨聰者。非大賢大聖也。
是等皆以宿債畢酬(至)此輩名爲可憐愍者。
△仙趣
阿難複有誤人不依正覺(至)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