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至)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既同。性何殊别。故各各有清净善根。依用发挥。皆可成佛。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等观众生一切众生回向。
真性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得无遗失。无有高下。各随顺等观。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二无所着。不即不离。乃真真如地。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德性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初证德性。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德性圆成。可超三贤入十圣矣。
△四加行
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加功行即入圣位。然前云无作功用。到此复有何功行可加。此但优柔厌饫。使自得之而已。加行乃不加之加。无功之行。温陵谓复加功行以求正证。还有商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指上干慧及信住行向各十。为四十一心。
△一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至)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佛之正觉。不见一人可度。不见少法可得。以此为心。可谓心与佛齐觉。成佛觉矣。然犹未敢以为证以为得也。此时犹如钻火。欲出未出。将燃其木。但不知火何时而出。木何时而燃。但养此温暖。以俟火出。名为暖地。儒书中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犹难。大段着方不得。此颜子所以有末由之叹也。
△二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为己心。此以己心成佛行。若依非依。言无所执着也。因果未融。心迹尚滞。然已到顶地矣。顶地之上。即是虚空。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己心佛觉。融为一体。故曰二同。因果两忘。二边不立。故曰中道。而此中道果觉。将证未证。如忍事人。已证则出。未证尚怀。非怀非出。作何情思。曰暖曰顶曰忍。可谓善名状矣。
△四世第一地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谓二同。则已落数量。见有中道。则犹分迷觉。此俱泯灭。而名亦不立。脱世情量。超于三贤。故名世第一地。
△十地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由前四十一心加行妙圆。则如来妙觉。可庆圆成矣。故地名欢喜。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不见有异也。同性亦灭。不见有同也。见同见异。皆是情垢。此同尚不有。何况有异。故地名离垢。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名焰慧。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前异性入同。同性亦灭。犹有能至之境。此为焰慧。烁绝永无边。彻一切异同。所不能至。故地名难胜。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同异不至。则真如之性。明露现前。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远行则不见涯际。真如无际。现前则局。尽际乃远耳。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一真常凝。故地名不动。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至)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结前显后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修习之事。而此位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悲智并圆。则修习之功。终毕于此。故此九地名修习位。以结十地之因。次后乃十地之果。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悲之阴。充满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行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涅槃海。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而所趋顺逆。与如来异。盖如来逆生死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涅槃流。入趋妙觉。但已入觉际。则与佛无间矣。入交谓觉际相交也。以其顺流。故名等觉。等觉言与佛等也。若逆流而出。妙同万物。则名妙觉矣。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至)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不特一味干慧而已。一味干慧但是初因。加以四十一心妙圆加行。[泳-永+亟]养纯熟。至于等觉地位。方能尽此干慧之量。【解01】故云始获初心乃因之果也。盖初之干慧。譬之蓄火。此则焰慧炽然。充满大千。然后能尽火之量。到此始得。元初一点蓄火之力。经意似是如此。故环师诸说。皆在所简。
或问。四十四心皆不言慧者何。曰。戒定与慧。佛之三无漏学也。四十四心之中。审中中道者非慧邪。有时发光发焰者非慧邪。但慧而不用。实智若愚耳。又干慧即般若。舍是则入圣无繇矣。不用者。韬光不露。乃养道之方也。
【解01】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复即重义。十二恐宜当作十四。信住行地回向皆十也。四即加行。吴兴以二为干慧等觉。而遗十回向。予意未妥。
又按温陵重历诸位之说。窃有疑焉。道之增进也。如土长苗。始培其根。终结其果。一气呵成。既到果地。不应又复归根重新。长养一番。方始成熟。况十信十住等位。由浅而深。由生而熟。由勉而安。自有次第重历。则为烂饭重嚼。何异学生念书已熟。又复重温一遍。大修行人。恐难与童蒙。学究同论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至)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金刚。即金刚干慧心也。种种地。十四位也。十喻者。幻人阳焰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奢摩他毗婆舍那。此云正观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尘不立。故曰。清净修证。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资之。以成就五十五位。信住地行向为五十。干慧位及四加行为五十五。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自叙。大众闻经获益。开示密印。至增上妙理。通指前经奥义。印证藏心。清净含覆。一切决了。是谓密印般怛啰义也。以明心见性为因。等妙极证为果。情解两忘。心虑灰凝。细惑顿断。是谓禅那进修。增上妙理。修道所断俱生细惑。大乘八地永伏。至佛地方断。小乘分二果。分为九地。地各九品。初果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三界各九品而证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三界六品。其余三品必须佛地方断。虽三果能断九品。特分段渐伏而已。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前说真净妙心。本来周遍。则法界一真。万物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疑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趣之业。以致失错堕落。故特请问。欲人详明。而知所戒备也。
△狱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自妄发生。非本来有。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同分中。非无定处。
【解02】佛告阿难快哉斯问(至)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性动于内曰情。故情为内分。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因诸爱染而起。能滋爱水。润业润生。轮回不断。职由于此。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水性润下。故情积之业。多从沦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复。以阳积故。能生胜气。吴兴云。外分不出三界。虽云圣境冥现。但是胜气之习。非真圣境也。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虽得水饮。亦化为火。故能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至)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洞火轮即入热狱。入风火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狱。热狱第八。曰五无间。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至)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量最重者坠入。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此劫虽坏。更入十方阿鼻地狱。永无出期。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答前问。为有定处。纯情所造。虽则自招。同业所感。不无定处。各随元由也。
阿难此等皆是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十因
十习之业。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报之事。
【解01】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如来为导师。故色目以警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二习具彼此。与交字相映。
【解02】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因爱心计着。吸取而发。吸积风为寒风。结水为冰。故有积寒冻裂之境。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青赤白莲。寒冰之色。此为寒冰地狱。
【解03】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持(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慢者自见自是。先己后人。谓上无可事之君。下无可使之民。中无可交之友。轻世傲物。浩然长往。如水之驰流不息。莫可挽回。骄佚奔波。驰流不息之像也。慢为魔民。魔能害物。故血河灰河。热沙毒海。以成其毒。慢能滋痴。坚明立碍。故融铜灌铁。以食其报。痴水西国水名。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心属火。气属金。嗔者以心使气。而反动其心。加之冲击抵牾。则心火转盛。金气转刚。故曰。心热发火铸气为金也。断刑曰宫。肉刑曰割。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习因奸智起恶。而渐渐滋蔓。如水浸田。草木滋长。由调引相延。故感绳木延引之报。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见诸虚妄如临毒壑。
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着。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非想为涅槃。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以持牛犬戒为生天因。五者总名恶见。顺邪反正。故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由其违反。故感王吏执证之境。权作推鞠之报。路人相见。一去一回。喻所见违反也。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排挤剉也。漉沥也。衡横也。谓迫蹙其体。沥漉其血。又以迫隘苦具。横冲而度。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讼非官讼。公发其覆之谓也。
△六报(六报多有不可曲解。故但存其本文)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至)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极重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次重即八热狱
同于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恶业同造。其罪极重。故入阿鼻。具五无间。各造则有先后间歇。故为次重。入八无间。有心而不及犯。则不兼境。无心而误犯。则不兼根。故作特犯兼二者。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又次于前十八鬲子地狱。皆大狱所分。又次重。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至)则入三十六地狱。
△稍轻
见见一根单犯一条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次轻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至)狱想发生非本来有。
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发生。并酬阿难前所疑问。
△鬼趣(六报之后。罪毕受形)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非破律仪。无正犯也。犯菩萨戒。无正因也。毁佛涅槃。无正果也。三者不正。诸余皆邪。故为堕狱入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畜生趣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生于世间多为咎征。
凶事前验。如商羊舞水。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至)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充馈之物。
绵幽之鬼幽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吞蚌狐貂马牛之物。
和精之鬼和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社燕寒雁之类。
明灵之鬼明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
麟凤之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犹犬鸡豚之类。驯服于人者。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至)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人趣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文明达三类。皆便巧杂伎。世智辨聪者。非大贤大圣也。
是等皆以宿债毕酬(至)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仙趣
阿难复有误人不依正觉(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陆西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