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治道 校定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三渐次功夫。直到等觉地位。皆此法门修入。十二颠倒。即动欲等。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五辛为助。淫杀为正。缘断则违。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段食谓食之有分段者。又谓之抟食人食也。触食者。鬼神食也。但歆其气而饱思食者。禅天食也。思之即饱识食者。识天食也。但以识想。五辛。楞伽云。葱蒜韭薤兴渠。四在中国。一在外国。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至)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淫如毒蛇。怨贼者。以其能害法身。杀慧命故。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淫欲相袭。偷劫相负。无由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
云何现业如是清净(至)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流则分湛合尘。不流则旋元无偶。遂能反六用之扰。复一真之湛。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为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三增进。一断辛。二断淫。三不缘尘。故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
△增历圣位第二十七
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至)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地谓地步。言到此地步。入圣有基。所以不能优入圣域者。只抂执心上。执者守而不化之称。一味干慧。不如无智无得之为妙。坐忘论云。慧而不用。寔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所以一味干慧品为人位之初心。要知干慧之与金刚干慧。初无两心。温陵之说。近为江左太冲殷公所驳。良有至理。下文云。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犹云适得吾体也。非等觉后心也。故尝拟之炼金。三增进中。如金杂沙矿。销之使尽。只有一味金体。从此加以盐矾。转转明净。即信住行向等心也。如是矿尽。即为真金。不复重为矿矣。到此始见十分精莹本体。故云始获金刚心中干慧初地。谓始终洞彻。因果圆成。如经云。等觉圆明是已。金刚干慧。与前初心。只是一心。的非等觉后心也。
△十信心
予按十信心即一心也。但重重入妙耳。非有等级之相悬。可以循序而渐进者。
△一信心住
夫圣位以信为初因。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必先审中中圆妙之道。以纯真无妄之心体而行之。使心法相应。然后圣域可造也。
【解01】欲习初干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尽干枯。根境不偶。执心虚明。直到干慧地。步犹在凡地。未便与如来法流水接。更当审中中道。于如来萨婆海中中流而入。中流谓不落边际也。如是则圆妙开敷。从真妙圆之中。不立所明。便所发者。皆是真妙。如是则心法相应。而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如性。净治惑习。单复磨炼。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矣。
予按十信法门。皆依性而不依慧。此慧而不用也。然慧在性中。所以审中中道者。更是何物。
△二念心住
【解02】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习。忆念无遗。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超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惟一精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揉。故名精进。
△四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五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是它来向我。今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是我去向他。故有双镜之喻。
△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佛之心光也。既密回于我。则佛之常凝。无上妙净。我得之矣。此皆无作妙用。复何为哉。故曰。安住无为。无为故无得。无得又何失。名戒心住。戒则有常自修省之意。即此无为无作。有何修省。故戒心自此而住。
△十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心住故。住戒自在。对境无动。涉事无染。又何适而不可。故游行十方。而所去随愿。随愿满足。则无复有愿矣。故愿心住。
温陵曰。修行之初。必杜绝爱欲。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解03】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湛寂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十住
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之为住。
△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心也。十心顿发。圆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温陵曰。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趋入。而住佛智地。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证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故有琉璃含金之喻。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筑室者。必须治地。乃可兴作。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治成。内外精莹。一涉所知。无不明了。任运游行。得无留碍。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族。中阴以喻冥感之理。亡者现阴。已谢后阴。未生此人。自求父母。入其胎中。斯则阴信冥通。生为佛种之喻。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如中阴身。曰如胎已成。曰表以成人。可见皆是譬喻。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滋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然皆譬喻之辞。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大国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大国王太子。则分委国事。刹利诸王世子将付国位。则取大海水。以灌其顶。温陵曰。发心者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予按十住。但随方便立名。于干慧中。似有增进。然皆无作。功同长养圣胎。俟其自在成就而已。
△十行
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它。十行皆以度为体。
△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化身周遍。竖遍三世。横满十方。无穷尽也。
△五离痴乱行
【解01】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无差误。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种种法门。事理无碍。互见随应。圆融自在。可谓善现。
△七无着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至)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此由善现行中。克扩圆融也。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所现。皆是般若德性。无作妙力。自在成就第一波罗蜜。金刚经指般若言。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为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要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十回向
【解01】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应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进修妙行。至此极矣。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至)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神通满足。成佛事已。当修回向之行。谓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也。盖以回向之行。悲愿最深。然职在度生。而见有众生可度。即涉有为。金刚经所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故须除灭度相。不见有众生得灭度者。方为妙也。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一切虚空境界也。远离诸离。谓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则除诸幻。而证不坏矣。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五无尽藏功德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挥。德用无尽。
△六随顺平等…
《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陆西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