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未即一下頓示佛門。未即說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未即示其廣大妙事。皆有分劑故。
五諸有來衆聞法別。維摩經中所有來衆。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薩衆舍利弗等影響聲聞。余外來衆。總是叁乘之中權學之衆。漸令增進。未說圓滿諸佛本乘。華嚴經中所有來衆。皆是乘如來乘。佛智果德自體法身。具普賢行。而隨影現十方刹海。一切道場還成如來所乘本法。無有一個叁乘根機。設有叁乘根機。如盲如聾。不知不覺。猶如盲人對于日月。猶如聾人聽天樂音。如業貧人對天寶藏。如大福德處于地獄。亦如餓鬼臨大海邊。與佛同德同身。終不能信。不覺不知。別求佛見。故經雲。佛子設有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功德法門。我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爲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如維摩經中。娑婆之衆彼此未亡。香積諸徒垢淨全在。當知此類。守一方之淨刹。雖名菩薩。谛道未圓。如是之徒未詳佛意。與法身智身懸隔。惟華嚴之衆。自身與佛身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別。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魚龍。住涅槃之大宅。現陰陽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參。師弟互融。因果通徹。
六設教安立法門別。維摩經以淨名居士現少許不思議之通變。令二乘回心。又處于生死。現身有疾。令知染淨無二。又表菩薩大悲有疾。菩薩具陳不二。建定慧觀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華嚴經具陳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五位大位。行相因果同別法門。
七淨名菩薩示行別。淨名爲表大悲。示入生死。現其病行。華嚴經毗盧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覺行。
八所闡法門處所別。說維摩經。在毗耶離城庵羅園。及在淨名之室。說華嚴經。在摩竭國菩提場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塵中說。
九常隨佛衆別。說維摩經時。聲聞爲常隨佛衆。但具五百。說華嚴經時。總是一乘大菩薩衆爲常隨佛衆。具十佛刹微塵大衆。總是具普賢文殊體用等衆。
十所付法藏流通別。維摩經囑累品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付囑于汝。即以其經。付囑已成菩薩已生佛家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付囑流通。即以其經法。付囑凡夫初心始能見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經表叁乘是權。所有得法未成實故。所有說法者亦未實故。華嚴經雲。此經珍寶。不入一切余衆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種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問曰。若計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無盡無邊。世界微塵莫知其數。何慮此經即便散滅。答曰。此經付囑凡夫。令覺悟入此法門。令生佛家。使其轉教佛種不斷。若囑累諸大菩薩。凡夫無緣。無凡夫修學者。凡夫道中佛種即斷。故付囑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薩舊見道者。
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爲宗。此經引彼叁根之人歸一乘實教故。引衆流而歸海。攝叁末而還源。藏法師等。會爲共教一乘。爲叁乘同聞故。華嚴經爲別教一乘。爲不與叁乘同聞故。參詳此理。會此二門。法華經引權器以歸真。華嚴者頓示大根而直受。雖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論其軌範有多差別。略舉十門。用知綱目。
一教主別。說此法華經。即是化身佛說。還過去滅度多寶佛來證成此經。叁世諸佛同共宣說。如華嚴經即不然。教主即是毗盧遮那。即是法報理智真身。具無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莊嚴。叁世諸佛同爲一際。一時一法界。報相重重無有障礙。古今一際非叁世故。舊佛非過去。今佛非新出。爲根本智性相齊理事不異如。是本佛說本法。頓受大根。不是化佛故。不似法華經。有舊佛滅度多寶如來今佛出世說法華經故。
二放光明別。說法華經。雖放眉間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稱無邊無量無盡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華嚴一部經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終具十。
叁國土別。說法華經時。叁變世界令成淨土。移諸天人置于他土。然後安置他方來衆。變此穢境。令成淨刹。說華嚴經時。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蓮華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經雲。一一世界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不增亦不減。無比功德故如是。又雲。諸佛成道。在一小衆生身中。化無量衆。其彼小衆生。不知不覺。只爲凡聖同體無移轉相。纖毫之內自他同體。不同法華之會移轉人天方明淨刹。
四請法主別。說法華經時。請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爲勸請之首。說華嚴經時。佛令文殊普賢隨位菩薩。各自說自位法門爲說法首。佛表果法。舉果爲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阿僧祇品世間數法。廣大難量。唯佛究竟。不屬五位中因果門。是佛自位內法門。還佛自說。隨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來自成因果後。自說佛法。亦不屬五位之內行相因果。此名佛果無二愚也。除此二品經外。諸余叁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內行相法門。是故佛不自說。總令十信十住十行等當位之內菩薩自說。佛但放光表之。當說華嚴經時。無聲聞及小菩薩爲請法主。皆佛果位內諸大菩薩。自相問答。安立佛果法門行相。爲悟大根者故。頓將佛果直受爲因。因即以果爲因。果即以因爲果。如種種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見。
五大會莊嚴真化別。如法華會。令叁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其諸化衆亦皆充滿。所來諸佛皆雲是化。華嚴經即不爾。即有十處十會衆。皆滿十方。不移本處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國刹重重。菩薩佛身互相徹入。雜類衆生亦皆無礙。身土相徹如影含容。所來之衆。不壞法身。而隨相好法身相好一際無差。即相全真。無有化也。不同余教說化說真有相參會。
六序分之中列衆別。法華會中。先列聲聞衆萬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與眷屬六千人俱。此爲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輸陀羅比丘尼。此是佛爲太子時夫人。佛爲太子時。有叁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輸。叁名摩奴舍瞿夷。次列菩薩八萬人俱。次列諸天龍鬼等。華嚴經即不然。先列菩薩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不論其從者。次列執金剛神衆。已後諸神龍天等衆部類。總有五十五衆。一一部從。各有佛世界微塵數衆。一身即以法界爲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見絕。
七龍女轉身成佛別。法華經。龍女于刹那之際即轉女身具菩薩行。南方成佛。華嚴經即不然。但使自無情見大智逾明。即萬法體真。無轉變相。維摩經中。舍利弗謂天女曰。何故不轉女身。天女謂舍利弗。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如庵提遮女。謂舍利弗。自男生我女。當知萬法。本自體如。有何可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善知識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叁人。各各自具菩薩行。自具佛法。隨諸衆生見身不同。不雲有轉。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間肉眼觀。無真不俗。以法華經。對權教叁根見末盡者。令成信種。且將女相速轉成佛。令生奇特。方始發心趣真知見。明且引叁權。令歸一實。又破彼時劫定執叁僧祇。令于刹那證叁世性。裂叁乘之見網。撒菩薩之草庵。令歸法界之門。入佛真實之宅。故令龍女成佛。明非過去久修。年始八歲。又表今非舊學。轉女時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無虧毫念。法本如是。自體無時。權學叁根。自將見隔。自迷實法。返稱爲化。不知己躬本事如斯。全處宅中猶懷滯見。雲何界外懸指僧祇。此見不離。定乖永劫。回心見謝。方始舊居。何如今時滅諸見業。徒煩多劫苦困方回。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明凡聖一真。猶存見隔。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無有一法可轉變相。是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
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即言南方無垢世界。非此娑婆。解雲。心得應真。故稱無垢。正順本覺。故號南方。南爲離。離中虛。八卦中離法心。心虛無故則明。若有別住南方。自他彼此猶隔。此乃猶順叁乘。分引權根而生信解。還就佛乘故。爲叁乘余執勢分難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絕。不同華嚴自他相徹一一微塵之內。住因陀羅網之門也。
九六千之衆發心別。法華經雲。龍女成佛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舉衆皆遙見龍女成佛。普爲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此但順叁乘權學有爲菩提。未得普門法界。未覺菩提自他同體。以此義故。故有遙敬禮。華嚴經即不然。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叁昧之境。因陀羅網莊嚴法門。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爲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身諸佛刹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爾如斯。猶如衆流歸于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鹹味。一切衆生亦複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異。雲何法華經中娑婆之衆有遙敬禮。以此事儀法則與華嚴全別。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衆。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鹹證。理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敬禮。
十授聲聞遠記別。法華之中。龍女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叁乘權學。雖有信順之心。余風未殄。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即處凡悟即是佛。設有余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爲叁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系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還。如來于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刹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舍厭心成。心居淨穢。如來于化教之中。複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于余方。爲彼叁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恒常是穢。說因說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卻攝神力。還當見穢。因斯無常觀智。習性難回。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內所受記別。皆蒙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當時直授發心即佛故。以此義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