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李贽)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阅正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别  第三明教义差别  第四明成佛同别  第五明见佛差别  第六明说教时分  第七明净土权实  第八明摄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献。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欣求佛果者。说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行经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

  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为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系著。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空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名空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十菩萨等。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上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之颂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行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

  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即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为依。深密经云。如善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舍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恶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但有一分慈悲。未证法身佛性根本。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七八识外。别说九识为纯净识。云七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未即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维摩经云。尘劳之畴为如来种。大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如华严经。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以虽见佛性未彰智业。犹名假名菩萨也。

  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彼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乐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了真即识成智。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败种也。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略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如华严经不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悬自不同。说彼楞伽经即是化身所说。境界即是秽土山峰所居。法门说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是权。大慧且论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

  六维摩经。不思议为宗。维摩经与华严十种别。

  一净土庄严别。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尘之内。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所说。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园。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土。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剂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惟其本德。都无变化。即一一众生身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剂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是故权教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以执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其进修。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少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云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令且渐修增长悲…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李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