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贽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別 第叁明教義差別 第四明成佛同別 第五明見佛差別 第六明說教時分 第七明淨土權實 第八明攝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會教始終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來成道。體應真源理事二門。一多相徹。智境圓寂。何法不周。只爲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漸頓隨根不同。設法應宜大小全別。時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異。國土淨穢增減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創學之流。未谙教迹。執權成實。迷不進修。若不鹹舉衆宗類其損益。無以了其迷滯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辯闡獻。使得學者知宗。遷權就實不滯其行。速證菩提。
一小乘戒經爲情有爲宗。爲如來創爲凡夫造業處說是應作是不應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立教未爲實有。如此有教。且約凡情虛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製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雲。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衆生有爲。作業虛妄。非實得故。生人天無常。虛妄非實。未得法身智身。非爲實有宗。且爲情有宗。于小乘中爲軌持教也。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雲。身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衆七遮和尚羯磨壇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觀。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爲清淨梵行。如梵行品說。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二如梵網經菩薩戒。爲情有及真俱示爲宗。如來爲凡夫之中有大心衆生樂行慈悲欣求佛果者。說盧舍那佛爲本身。千百億爲化身。頓令識末還本。行經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即爲性戒故。即爲真宗。此乃爲大心衆生頓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漸。一教應二根。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衆。俱來至我所。明舍權而就實。此爲實有教。雖然立實有宗。不同華嚴經毗盧遮那所說。此經仍隨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圓教之宗。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大智報身因果理事齊彰。
叁般若教。爲說空彰實爲宗。爲如來初爲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爲說空教。破所系著。故般若經中。說十八種空法。世間叁寶四谛叁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廣如經說。此乃空卻無明諸障等業。無明總盡。障業皆無。自性涅槃自然顯著。此爲真有。不名空宗。雖然爲真有。所說教門多有成壞故。未可爲圓。如華嚴經。具報相好莊嚴。能虛能實。當部之內。當品之中。十十菩薩等。上下自相綸貫。空有之法不獨孤行。又以普賢文殊。上下交參。理事相徹。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徹。句句相參。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之頌齊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壞即一切壞。總以性齊時齊行齊故。如上等齊。說法亦齊。如是齊故。如今成佛。與叁世佛齊成佛故。爲無叁世故。爲無時故。不同彼教成壞別時故。因果前後故。
四解深密經。爲不空不有宗。如來說于有教空教之後。說此一部之教。和會有無二見。爲不空不有。即說九識爲純淨無染識。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爲依。五六七八等識。皆以阿陀那識爲依故。如彼波浪以水爲依。深密經雲。如善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爲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識所依第九淨識處也。又雲。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爲依止。爲建立故。此經意。欲令于識處便明識體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離水體而生波浪。又如明鏡依彼淨體無所分別舍多影像。不礙有而常無故。如是自心所現識相。不離本體無作淨智。所現影相。都無自他內外等執。任用隨智。無所分別。以破空有二系。爲不空不有故。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甚深細者。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不同二乘及漸始學菩薩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實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爲智能隨緣照機利物故。何法不有。爲智正隨緣時無性相故。無生住滅故。以是義故。名不空不有。此經雖複如是。于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華嚴經則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體用故。混真性相法報之海。直爲上上根人。頓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爲開示悟入之門。不論隨妄而生識等。是故華嚴教門。直彰本體用法界佛果門。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經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識施設權門。如深密經權施第九阿陀那識。意有異途。爲二乘之人久厭惡生死。修空滅識。直趣空寂。及漸學菩薩樂空增勝。但有一分慈悲。未證法身佛性根本。但以空門而爲所乘。六波羅蜜而爲行相。初對治門。還同二乘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方入空觀。二乘趣滅。菩薩留生。以空無我等觀。折伏我法不令增長。以是義故。解深密經。方便安立七八識外。別說九識爲純淨識。雲七八識。以淨識爲依止故。未即直爲說第八種子識爲如來藏者。爲彼學徒畏苦習故。若說業種恒真。生怖難信。是故權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識爲淨識。欲令不滅識性長大菩提故。是故維摩經雲。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受既不滅。想識亦然。如楞伽經。直爲根熟者。說第八識業種爲如來藏。維摩經雲。塵勞之疇爲如來種。大修道之士品類異途。解行差殊。千端萬別。除二乘之外。菩薩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無我菩薩。二漸見佛性菩薩。叁頓見佛性菩薩。四以如來自性清淨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別智。滿普賢行。成大慈悲菩薩。究竟不出刹那際。充滿十方佛果門。如華嚴經。有一類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名假名菩薩。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猶名假名菩薩也。
五楞伽經。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宗。彼經于南海中楞伽山說。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達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直爲根熟菩薩。頓說種子業識爲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爲異彼般若修空菩薩樂空增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了真即識成智。異彼深密經意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種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敗種也。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楞伽即明八識爲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楞伽略同。深密經文。與此二部少別。如華嚴經不爾。佛身及境界法門行相懸自不同。說彼楞伽經即是化身所說。境界即是穢土山峰所居。法門說識境界爲真。問答即以大慧菩薩爲首。化身明教是權。大慧且論簡擇。如華嚴經教。佛身即是本真法報。境界即是華藏所居。法門即是佛果法界爲門。問答即是文殊普賢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體徹相入。
六維摩經。不思議爲宗。維摩經與華嚴十種別。
一淨土莊嚴別。如維摩經中所說淨土。如來以足指按地。即叁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而未說無盡佛刹莊嚴等事在一毫塵中。如華嚴經中。具說十佛毗盧遮那境界。十蓮華藏世界海。有無盡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塵之內。有無盡世界海圓滿。十方佛境界衆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礙。衆寶莊嚴如光如影。廣如經說。不但獨言叁千大千世界之所嚴淨。
二佛身諸相報化別。說此維摩經。是叁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說。說華嚴經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之相。實報如來所說。
叁不思議德神通別。維摩經說菩薩神通。以小室之內。能容叁萬二千師子之座。各各高八萬四千由旬。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維摩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衆。往詣庵園。又以手斷取東方妙喜佛國。來至此土。示于大衆。送還本處。如是神變。且爲權教聲聞菩薩等。見道未實。自他未亡。所現神變。依根所見。皆有往來分劑限量。又是一時之間。聖意以神力變化。起諸小根。令漸增進故。非是法爾力故。如華嚴經中。以自本覺。自覺本心。身心性相與佛無異。無有內外往來諸見。是故毗盧遮那佛。不移本處而身遍坐一切道場。十方來衆。不移本處而隨化往。都無來去。亦無神力所致。是故經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爲尊。法如是故。惟其本德。都無變化。即一一衆生身諸毛孔之內。周遍十方。不同權教。以其神力。分劑往來。擎來送去。致斯妄見。違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覺性智。是故淨名菩薩現斯神變已。方陳實教。維摩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是故權教小見。樂欲希奇。菩薩稱根。粗施接引。令生樂學。方授實門。不可以執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難成。隨緣無作易辦。作者勞而無功。不作隨緣自就無功之功。功不虛棄。有功之功。功皆無常。多劫積修。終歸敗壞。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叁乘權學等見。
四所設法門對根別。維摩經對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又對大乘中滯淨菩薩悲智未滿者。令其進修。即如衆香世界諸來菩薩衆。欲還本土。請佛世尊。願賜少法。如來依根。見彼菩薩滯于淨土悲智心劣。便爲說法。令學有盡無盡解脫門。雲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在諸禅定如地獄想。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如善師想。令且漸修增長悲…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李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