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及深位菩薩權現者例外。《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叁《日藏分送使品》載,此世界諸地中,各有龍王,于龍宮中護持地、水、風、樹、花、果等諸物。
本經所說的龍類,其依住的所在,有地上、虛空、妙高山、水中。其形狀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或無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其頭尚有馬、牛、鹿、象……的形狀。顔色也有赤、白、黑、黃之色。有持山的,有持地的,有持光明的,有持寶宮的……。百余類大龍王,及其眷屬。于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都曾見過如來,受叁皈依,並受學處。脫金翅鳥怖,離火沙怖,免王役怖。常持大地,住大寶宮,壽命長遠,有大勢力,富貴自在。有無量眷屬,具大神通,能摧怨敵。形色圓滿,名稱周遍,天、阿修羅共戰之時,助威神力,令天得勝。其所有子孫、兄弟軍將、大臣雜使,皆以此《佛母大孔雀真言》,守護于我,並諸眷屬。令離憂苦,壽命百年。免諸鬼神惱亂,免諸水火之怖,惡友劫殺,怨敵他兵,饑馑夭壽死怖,地震惡獸,一切恐怖,悉皆解脫。要獲得以上殊勝的利益,必須與諸龍類加以「慈念」,而且常誦本經。《四分律》:「有蛇殺新受戒比丘;時世尊告諸比丘,彼比丘于八龍王不生慈心,故被蛇殺。」扶南、義淨叁藏譯本皆有此義。益見聖人益生,言語數句,即可免殺身之禍。《西域記》叁雲:「有(殹/言)羅缽呾邏龍王者,即昔迦葉波佛時,(殹/玉)羅缽呾羅樹葉比丘也。故令彼土請雨祈晴,必與沙門至其池所,彈指慰問,隨願必果。」(按:迦葉波佛距今已二萬二千五叁十多年矣)
無熱惱池嚩噜那龍王者,七住菩薩也,出《智論》。
佛世尊龍王者,《華嚴經》雲:「大龍身中從定出,大龍身中入正定。」可見龍中也有菩薩權現利生也。
《海龍王經》雲:「海龍王號光耀白佛言:『我從劫初拘留孫如來,大海之中,諸龍妻子眷屬,因何繁衍不斷?』佛告龍王:『于佛法中,出家在家衆中,行戒不具,現戒成就。見惑犯行,不舍真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皆生龍中。以是之故,大海中諸龍妻子眷屬,不可稱計。』」
我等何幸,雖際末運,得遇信、願、行之淨土法門。複值尊貴無上萬劫難逢的大乘圓密,《孔雀大法》,今生決定得生淨土。龍類絕迹,叁途悉獲解脫。雖聖言有乖,豈可不令慈父感到意外欣慰麼!
富單那(Putana)者,臭餓鬼,主熱病之餓鬼也。
夜叉(Yaksa)者,此雲勇健鬼,有地行、空行、天行叁種。常食人。新譯雲藥叉。
羅剎(Raksa)者,捷疾鬼。出《名義集》。
啰剎娑(Raksasa)者,略稱羅剎。此雲可畏,捷疾鬼也。
塞建陀(Skanda)者,此雲鸠摩童子,是四大天王各攝所鎮者也。
嗢摩陀(Unmada)者,此雲狂鬼也。
藥叉,羅剎總名惡鬼。《水陸大齋》的法事,迎請四聖六道,受供聞法。還要仰賴這等捷疾鬼,不過名稱曰,捷疾持符使者。雖然其形是紙人紙馬,實際可能較今日之傳真,還要直接了當。其《儀軌》二十五頁,《發符》雲:「聖凡同體,迷悟心異。今此修齋致請,或雲赴感之不齊。謂叁寶諸大之居,固一念而可格。如六道群生之類,有屢呼而不聞。蓋惡業重者,正苦留連。及邪見多者,自爲障礙,非賴使者之捷疾,曷通施者之勤渠。恭惟四大使者,內修菩薩行,外現神王身。被全甲而曜日增輝,乘寶馬而鸾鈴振響。步山涉海,應念而來。此界他方,剎那即至。」
車夜(Chaya)者,此雲影鬼也。
阿波叁摩羅(Apasmara)者,羊頭鬼也。其形如野狐。
烏悉多(口+洛)迦(Ostaraka)者,此雲轉筋鬼。亦名癫病鬼,食奪一切衆生精氣。
吠哆拏(Vetada)者,起屍鬼。
質(Cica)者,起屍鬼。
摩噜跢(Maruta)者,主熱風鬼也。
獨路荼(Garuda)者,此雲妙翅,又雲金翅鳥。展翅叁百叁十六萬裏,高叁十萬裏。其風使人目盲,故不出現人間。于四天下,日各食一龍。有胎、卵、濕、化四生。壽命一劫。
莫呼洛伽(Mahoraga)者,八部衆之一,大蟒神也。亦樂神。亦名非人,其形人身蛇首。
緊那羅(Kimnara)者,新譯歌神,或雲非人。別名人非人。形似人而頭有一角。《慧琳音義》雲,男爲馬頭人身能歌,女則貌端善舞,多嫁尋香天爲妻。
阿素洛(Asura)者,略稱修羅。爲六道、八部、十界之一。意譯非天,非同類,不端正。其爲印度古神之一。屬戰鬥一類鬼神。常被視爲惡神,男醜女端。有四類生:
(1)卵生 鬼趣攝,有小神通。
(2)胎生 人趣攝,天道中降德遭貶墜,居處臨于日月。
(3)濕生 畜類攝,朝遊虛空,暮歸水宿。
(4)化生 天趣攝,勢力大無畏,能與梵王、帝釋爭權戰鬥。有四阿修羅王,各有百千眷屬,多住大海下。形倍須彌,住處有宮殿、園林、侍者、婇女。其狀不一,或有九頭千眼,或謂千頭二千手,或謂萬頭二萬手,或謂叁頭六臂,皆口中出火,口大縱廣千由旬。多由瞋慢疑爲生因,好懷瞋心,好戰鬥。大力之神也。
羯咤布單那(Kataputana)者,大臭鬼也.
步多(Bhota)者,夜叉類也。
怛你也他(Tadyatha)者,即說咒曰,或所謂。起首之詞。
司嚩哈(Svaha)者,即娑诃,娑婆诃。有多義:福智成就,吉祥圓滿,消災增福……圓輪具足。
南莫司睹母馱野(Namo stu buddha ya)頂禮諸佛陀耶。
南無司睹母馱曳(Namo stu buddha ye)頂禮諸佛所證本覺菩提理。
那莫司覩目巨怛野(Namo stu mu kta ya)頂禮修得涅槃果。
那莫司睹日巨馱曳(Namo stu mu kta ye)頂禮本來清淨涅槃理。
那莫司覩散怛野(Namo stu santa ya)頂禮地上諸位大菩薩摩诃薩。
那麼司睹散怛曳(Namo stu santa ye)頂禮叁賢位諸菩薩。
那麼昧目巨怛野(Namo vi mu kta ya)頂禮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摩诃薩。
那莫味目巨怛曳(Namo vi mu kta ye)頂禮《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無上法寶。
那莫母馱野(Namo Buddha ya)那莫者,皈依歸敬。母馱野者,即佛陀耶。
《仁王經陀羅尼釋》雲:「皈依佛陀者,即得諸佛五菩薩等,一切菩薩,與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那莫達摩野(Namo dharma ya)即皈依法也,即佛教的經藏、律、論、陀羅尼藏法寶也。《仁王經陀羅尼釋》,皈依法者,即得帝釋並諸眷屬,四天王等皆來加護。
南莫僧伽野(Nama sangha ya)唐、略雲僧。又雲和合衆。即今之僧團也。《仁王經陀羅尼釋》雲:「皈依僧者,即得色究竟天、五淨居天等並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七佛正遍知者,正遍知者,叁藐叁佛陀。佛十種德號之一。七佛後文再釋。
慈氏者,梵雲梅怛利曳,或雲彌勒。此雲慈,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皆無量也。亦即當來下生佛也。
菩薩者,菩提薩埵之略。菩提雲覺,薩埵曰有情。有情亦即衆生也。有初發心菩薩,叁賢菩薩,十地、等覺、妙覺菩薩。
獨覺者,又名緣覺。常樂寂靜,獨自修行。修行成功于無佛世。自己覺悟而離生死者謂之獨覺。《大智度論》雲,緣覺有二種:一獨覺,二緣覺。獨覺出無佛世,見風動樹而悟道;緣覺出有佛世,聞十二因緣而悟道成辟支佛。叁乘之一。
聲聞者,梵語舍羅婆迦。爲佛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
四向者,
一、須陀洹向 預流、向于斯陀含果,爲因位故名。
二、斯陀含向 一來、向于阿那含果,爲因位故名。
叁、阿那含尚 不還、向于阿羅漢果,爲因位故名。
四、阿羅漢向 不生、向于阿羅漢果,爲因位故名。
四果者,新譯家以:(1)預流。(2)一來。(3)不還爲叁果,阿羅漢爲四果。以其斷盡叁界見思惑,是聲聞乘極果也。
《十住心論》雲:「叁世如來,皆于樹下成等正覺,樹是一,名各其異。」《大悲經》雲:「阿難,我滅度後,此賢劫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現于世。拘留孫爲首……如是次第汝等當知。」
護世十二天
帝釋天(Indra)火天(Agni)焰魔天(Yama)羅剎天(Raksasa)水天(Varuna)風天(Vayu)毗沙門天(Vaisravana)伊舍那天(I”sana)梵天(Brahman)地天(Prthivi)日天(Surya)月天(Soma)
這護世天或曰護方天,在顯教密教都很重要,尤其密教更重要。差不多底《曼荼羅》方位,祂們都有分別出境。在《供養十二天大威德天報恩品》(《大藏》二一.叁八五上)雲,此十二天尊,乃至諸天、龍、鬼神、星宿、冥官之總主,皆往古諸佛,爲度衆生而現也。是故行者,唯觀彼天法身莊嚴。(出《孔雀音義》及《佛教圖像解說畫典》叁六八頁)
二十八宿(《孔雀音義》卷下七九八頁)
(一)東方七宿
(1)昂宿(Krttika)六星,如剃刀,火神也。姓其尼裝苫,食乳酪。
(2)畢宿(Rohi, ni)八, , 星,形車,缽阇神。姓瞿昙,食鹿肉。
(3)觜宿(Mrgasira)叁星,形如鹿頭,月神也。姓婆羅墮門,食鹿肉。
(4)參宿(Ardia)十星,如額上點,曾達羅神也,姓盧醯底耶,食血。
(5)井宿…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