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毒害。又鬼魅人非人等诸恶毒害、一切不祥、怨敌恐怖,或种种诸毒,及咒术一切之魇祷,皆无法违越此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常得远离一切不善业,得大吉祥,蒙众圣加持,所求皆得满足。若有人正在称念此大孔雀明王名字,依此得以护自身及他身,或结线索带持身上者,虽遇死罪,得以罚物脱罪,一切苦难皆悉消散。又此人不受王贼、水火、恶毒、刀杖之所侵害,人天鬼神不敢违越,离诸恐怖,福德增长,寿命延长。(译自《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九册《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条)
(丙)二、引序简介
唐.义净译本前,有一篇序文,据《毗卢大藏经考释》「误出唐太宗序」,亦未加说明所以。区区摸象,是否为愚者一得?特献曝于此,聊供有心诸上喜人参考指正。第一阙帝口吻,如「朕维如来演大乘教……目睹其效,诚实不虚,朕君临天下,闵斯民之执迷,所作所为,堕于恶趣……忠臣孝子生于中国。」第二本经序中十六行「支那数朝」末行「圣寿十春,保金枝而长茂。」亦非圣上口吻,更非朝臣口吻。非义净执笔,他人难以为文。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为唐.定觉寺沙门志静述,两序辉映,其情节充分显示,佛经出现于世,悲悯度生之慈,何论谁人为序。况《御制佛顶尊胜总持经咒序》,据细字注明版本方列入,他本皆阙,斯实义净谦隐其名也。
《佛母人金曜孔雀明王经序》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者,牟尼大仙之灵言也。总持真句,悲救要门,绾悉地之玄宗,息波澜之苦海。二十八部之神众,同誓护于斯经。罗剎吞毒之都军,发慈心而警卫。药叉大将数罢百姟,动石擎山散支为首。捧香花于舍卫,起净念于祇林,礼明行之牟尼,忻所谈之深法。乐飧禅悦,希甘露以洗心。佛乃悲愍将来,托莎底而演教。自陈因地,为彼鸟王,被羂网罗,命如悬露。忽思古圣无上觉皇,演《陀罗尼》能超众苦。发声应念,系缚冰销。适乐青空,翔腾自在。迄于成佛,酬彼曩因,逝多林中,述斯密教。咨嗟末代,蠢蠢含灵,去圣遥远,运生像季。多逢留难,异种魔生。修行者被惑情迷,居家者众邪为患;妖祇祲怪,常现灾祥。若不此经,何威能制?是以多闻庆喜,亲奉圣言,结集贝多,周传沙界。然此支那数朝翻译,民虽遭难尚未遍宣。即盖缘往时译者词质而文梗,润文者阙方便之妙言,虽圣旨不乖,唐、梵之言,穷五天之教。来于此国,敕令于大明宫,乃译此经勒成三卷,题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矣。莫不广开佛日,高照重晖,秘密真诠,遍流同益。灵符既显,万障自祛。法药普施,业患永灭。愿此法灯常耀,总法界而清安。圣寿千春,保金枝而长茂。天龙警护,法化恒宣。佛敕流晖,尘劫不朽。(出《大藏》十九册九八二页)
(丙)三、再知所以四
(丁)一、引音义明
《大藏》二二四四《孔雀音义》云:风闻八缮深海,非修足不能极其底。九万高风,非鹏翼不得见其顶。盘薄厚地,劫火之所灰灭。叆叇浓云,猛风之所搴卷。摩尼奇珠,待大龙而雨宝。轮王妙药,对鄙人以为毒。何况真言秘藏,超三祇以难闻;金刚佛乘,过十地而叵得。自非龙王种姓大机菩萨,谁能开五智于一心,得三密1于凡身。医眼所见,百毒变药;佛悲所照,众生即佛。今此经者,乃三世如来掌内之醍醐,一切众生心中之甘露。戏称念者,四百四病忽除,游读诵者,八万心患顿灭。不登雪山,服不死之妙药;不人神窟,得长生秘术。一千二百之药草,七十二种之金丹。大素本草之文,神农耆婆之术,岂当此妙经力耶。」
文虽精粗出入甚大,年久字句脱落。参考不尽理想,后世密教,仍多以其搜集资料,不能或阙底宝典。
附注
1三密: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罗;印谓种种标帜,即三昧耶曼荼罗;形像者即相好具足身。各具威仪事业,名羯磨曼荼罗。此谓三密、四曼。
(丁)二、系统整合
本经的格局很特别,雷同的段落也有多处。例如重罪轻报的文有二处;从头至足种种病苦,鬼神所作、宿业所感种种病苦的段落有二处;说明龙王名字及其身形有二处;有诸鬼魅资养身命,以不同的饮食有三处;龙天八部的段落有九处。
因而可以判断自公元三二二年,晋元帝永昌元年,帛尸梨密多罗译本,历经鸠摩罗什、扶南僧伽婆罗、义净二译,失译人一本。至不空三藏游五印度归京,已四百二十四年。而不空住唐凡二十四年之久,其手头有关《孔雀咒》之资料必定不止一、二,逐一充实内容,自是意料中事。例如嘱付来听法的天龙段落,说有三处。归依三宝的文也有二处。
(丁)三、名相简释
名相者,就是专门名词。道源长老常谓《佛法》并不难懂,难懂的就是名相。平常法师们讲经,有很多名相,因与经旨不十分密切,都是轻轻带过。本经龙天鬼神的名字居多,而且与国家、社会、家庭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祂们都是拥护世间国土众生的。因此我们应该加以了解与配合,使得人世间,更安乐、更祥和。贫富贵贱互尊重,人禽生态互饶益。
大梵天王者,在欲、色、无色之三界中,属色界初禅三天。他不但王于初禅,初禅以下诸天,乃至包括三界,他都为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他造的,所以名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法苑珠林》云:此天王很狂傲,目空一切,不了诸法缘起,为佛降伏,为佛教护法。修禅定而生此。无欲禅悦为食,有隶属关系而无着于心。寿命梵众天半劫、梵辅天一劫、大梵天一劫半。《起世经》云:色界诸天衣服,着如不着。头虽无髻,似戴天冠,无男女形(《楞严讲记》八一六页:大悲光佛所现。《密迹经》:佛记螺髻梵王,当来成佛,号清净光明如来)。帝释天者,或曰忉利天,或曰三十三天。即四方各八臣天,中间居帝释,共三十三天之谓。也叫天主,三十二天即天众,帝释其主也,梵云Indra此云因达罗,译作大王(《缨络经》:佛记当来成佛,号无着尊)。据《杂阿含经》四十,举出八名,古传因达罗别名有一○八种或有千种之多,与梵天最早摄入佛教护法神,其位次于大梵天王。为雷雨之神,善攻城陷阵,挥舞金刚杵,退治恶魔。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天主手持宝盖,为佛侍从。过去修福德布施而生,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正邪。若闻世间作恶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减损,阿修罗众增益;否则,诸天皆大欢喜,修罗众减损。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懈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或夺其命。出《杂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须弥山者,依《起世经》,须弥山高,正广八万四千由旬。山腰四万二千由旬,四方周有四大天王所居宫殿。山顶有帝释天宫殿。其梵名Sumeru与巴利名同。又作苏迷卢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耸立于一个世界之中央高山。据《立世阿毗昙论卷数量品》记:其外围有八大山,及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海水各深八万由旬,其底呈四方形,周围三十二由旬。山与山间,相隔七海。详请阅《佛光大辞典》九山八海。
四大天王者:
(1)东方名提头赖咤天王(Dhrtarastra)手持琵琶,亦名持国。
(2)南方毗楼勒叉天王(Virudhaka),手持剑,亦名增长。
(3)西方毗楼博叉天王(Virupaksa),手中缠绕一龙,亦名广目。
(4)北方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手持伞,亦名多闻。
各天王身高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宽半由旬。重半两。由旬者,约四十里。《大吉义咒经》云:「护世四王,各典领八部鬼众。」
《仁王经合疏》上亦云:
干达婆,毗舍遮二众,属东方持国天王典领。
鸠盘茶,薜荔多二众,属南方增长天王典领。
龙,富单那二众,属西方广目天王典领。
夜叉,罗叉二众,属北方多闻天王典领。
各王各有九十一子,合计共三百六十四子。典领八部鬼众千百亿眷属,能护十方国土,释提桓因亦总指挥。
干达婆(Gandharva)者,此云寻香,以香为食。亦云音乐神。
毗舍遮者,Pisaca,啖精气,食人,食五谷精气恶鬼也。
鸠盘茶者,或云矩畔拿。鸠盘茶(Kumbhand),妇女鬼也,或云冬苽鬼也。
薜荔多者,或云毕丽多(Preta),新译曰鬼。亦名饿鬼,常为饥渴所迫。
富单那者,或云布单那Putana,臭饿鬼也。其形如猪。主热病饿鬼也。
龙者,Naga,属畜生趣,有呼风唤雨之神力,能以滴水而润四天下。出《大智度论》三十。故称龙力不可思议。亦名龙神。守护佛法之异类。《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畜生品载:愚痴、瞋恚之人,所受之果报。其所住处海底戏乐城,分为法行龙王,非法行龙王。法行龙王瞋恚心薄,忆念福德,随顺法行,故不受热沙之苦。依善心依时降雨,令世间五谷成熟,不降灾雹,丰乐安隐,信佛法僧,于四天下降澍甘雨。非法行龙王。不顺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门,不敬婆罗门,不孝父母之故。其所住处常受热沙之苦,焚烧宫殿,磨灭复生。以恶心起恶云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恶,能坏世间,增长恶龙势力。《新华严》卷四十三、《大集经》卷五十八《须弥藏分》载:海龙王变人形而出家修行,然于睡眠中不能隐形而现原形。佛为此说龙于初生、临终、交媾、瞋怒、睡眠等时,必为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云:龙有三种热恼之患──(1)受热风热沙吹袭之苦。(2)恶风暴起时,其饰身宝衣自然而失,受原形毕露之苦。(3)畏怖大鹏金翅鸟搏食宫中龙子之苦。其有四生;胎、卵、湿、化,常为四生金翅鸟所食。但皈依佛之龙…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简介(见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