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諸毒害。又鬼魅人非人等諸惡毒害、一切不祥、怨敵恐怖,或種種諸毒,及咒術一切之魇禱,皆無法違越此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常得遠離一切不善業,得大吉祥,蒙衆聖加持,所求皆得滿足。若有人正在稱念此大孔雀明王名字,依此得以護自身及他身,或結線索帶持身上者,雖遇死罪,得以罰物脫罪,一切苦難皆悉消散。又此人不受王賊、水火、惡毒、刀杖之所侵害,人天鬼神不敢違越,離諸恐怖,福德增長,壽命延長。(譯自《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九冊《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條)

  

  (丙)二、引序簡介

  

  唐.義淨譯本前,有一篇序文,據《毗盧大藏經考釋》「誤出唐太宗序」,亦未加說明所以。區區摸象,是否爲愚者一得?特獻曝于此,聊供有心諸上喜人參考指正。第一阙帝口吻,如「朕維如來演大乘教……目睹其效,誠實不虛,朕君臨天下,闵斯民之執迷,所作所爲,墮于惡趣……忠臣孝子生于中國。」第二本經序中十六行「支那數朝」末行「聖壽十春,保金枝而長茂。」亦非聖上口吻,更非朝臣口吻。非義淨執筆,他人難以爲文。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爲唐.定覺寺沙門志靜述,兩序輝映,其情節充分顯示,佛經出現于世,悲憫度生之慈,何論誰人爲序。況《禦製佛頂尊勝總持經咒序》,據細字注明版本方列入,他本皆阙,斯實義淨謙隱其名也。

  

  《佛母人金曜孔雀明王經序》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者,牟尼大仙之靈言也。總持真句,悲救要門,绾悉地之玄宗,息波瀾之苦海。二十八部之神衆,同誓護于斯經。羅剎吞毒之都軍,發慈心而警衛。藥叉大將數罷百姟,動石擎山散支爲首。捧香花于舍衛,起淨念于祇林,禮明行之牟尼,忻所談之深法。樂飧禅悅,希甘露以洗心。佛乃悲愍將來,托莎底而演教。自陳因地,爲彼鳥王,被羂網羅,命如懸露。忽思古聖無上覺皇,演《陀羅尼》能超衆苦。發聲應念,系縛冰銷。適樂青空,翔騰自在。迄于成佛,酬彼曩因,逝多林中,述斯密教。咨嗟末代,蠢蠢含靈,去聖遙遠,運生像季。多逢留難,異種魔生。修行者被惑情迷,居家者衆邪爲患;妖祇祲怪,常現災祥。若不此經,何威能製?是以多聞慶喜,親奉聖言,結集貝多,周傳沙界。然此支那數朝翻譯,民雖遭難尚未遍宣。即蓋緣往時譯者詞質而文梗,潤文者阙方便之妙言,雖聖旨不乖,唐、梵之言,窮五天之教。來于此國,敕令于大明宮,乃譯此經勒成叁卷,題雲《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矣。莫不廣開佛日,高照重晖,秘密真诠,遍流同益。靈符既顯,萬障自祛。法藥普施,業患永滅。願此法燈常耀,總法界而清安。聖壽千春,保金枝而長茂。天龍警護,法化恒宣。佛敕流晖,塵劫不朽。(出《大藏》十九冊九八二頁)

  

  (丙)叁、再知所以四

  (丁)一、引音義明

  

  《大藏》二二四四《孔雀音義》雲:風聞八繕深海,非修足不能極其底。九萬高風,非鵬翼不得見其頂。盤薄厚地,劫火之所灰滅。叆叇濃雲,猛風之所搴卷。摩尼奇珠,待大龍而雨寶。輪王妙藥,對鄙人以爲毒。何況真言秘藏,超叁祇以難聞;金剛佛乘,過十地而叵得。自非龍王種姓大機菩薩,誰能開五智于一心,得叁密1于凡身。醫眼所見,百毒變藥;佛悲所照,衆生即佛。今此經者,乃叁世如來掌內之醍醐,一切衆生心中之甘露。戲稱念者,四百四病忽除,遊讀誦者,八萬心患頓滅。不登雪山,服不死之妙藥;不人神窟,得長生秘術。一千二百之藥草,七十二種之金丹。大素本草之文,神農耆婆之術,豈當此妙經力耶。」

  

  文雖精粗出入甚大,年久字句脫落。參考不盡理想,後世密教,仍多以其搜集資料,不能或阙底寶典。

  

  

  附注

  1叁密: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種種標幟,即叁昧耶曼荼羅;形像者即相好具足身。各具威儀事業,名羯磨曼荼羅。此謂叁密、四曼。

  

  (丁)二、系統整合

  

  本經的格局很特別,雷同的段落也有多處。例如重罪輕報的文有二處;從頭至足種種病苦,鬼神所作、宿業所感種種病苦的段落有二處;說明龍王名字及其身形有二處;有諸鬼魅資養身命,以不同的飲食有叁處;龍天八部的段落有九處。

  

  因而可以判斷自公元叁二二年,晉元帝永昌元年,帛屍梨密多羅譯本,曆經鸠摩羅什、扶南僧伽婆羅、義淨二譯,失譯人一本。至不空叁藏遊五印度歸京,已四百二十四年。而不空住唐凡二十四年之久,其手頭有關《孔雀咒》之資料必定不止一、二,逐一充實內容,自是意料中事。例如囑付來聽法的天龍段落,說有叁處。歸依叁寶的文也有二處。

  

  (丁)叁、名相簡釋

  

  名相者,就是專門名詞。道源長老常謂《佛法》並不難懂,難懂的就是名相。平常法師們講經,有很多名相,因與經旨不十分密切,都是輕輕帶過。本經龍天鬼神的名字居多,而且與國家、社會、家庭都有密切的關系,因爲祂們都是擁護世間國土衆生的。因此我們應該加以了解與配合,使得人世間,更安樂、更祥和。貧富貴賤互尊重,人禽生態互饒益。

  

  大梵天王者,在欲、色、無色之叁界中,屬色界初禅叁天。他不但王于初禅,初禅以下諸天,乃至包括叁界,他都爲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他造的,所以名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法苑珠林》雲:此天王很狂傲,目空一切,不了諸法緣起,爲佛降伏,爲佛教護法。修禅定而生此。無欲禅悅爲食,有隸屬關系而無著于心。壽命梵衆天半劫、梵輔天一劫、大梵天一劫半。《起世經》雲:色界諸天衣服,著如不著。頭雖無髻,似戴天冠,無男女形(《楞嚴講記》八一六頁:大悲光佛所現。《密迹經》:佛記螺髻梵王,當來成佛,號清淨光明如來)。帝釋天者,或曰忉利天,或曰叁十叁天。即四方各八臣天,中間居帝釋,共叁十叁天之謂。也叫天主,叁十二天即天衆,帝釋其主也,梵雲Indra此雲因達羅,譯作大王(《纓絡經》:佛記當來成佛,號無著尊)。據《雜阿含經》四十,舉出八名,古傳因達羅別名有一○八種或有千種之多,與梵天最早攝入佛教護法神,其位次于大梵天王。爲雷雨之神,善攻城陷陣,揮舞金剛杵,退治惡魔。佛陀升忉利天,爲母說法時,天主手持寶蓋,爲佛侍從。過去修福德布施而生,每半月之叁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正邪。若聞世間作惡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減損,阿修羅衆增益;否則,諸天皆大歡喜,修羅衆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懈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複營護,或奪其命。出《雜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須彌山者,依《起世經》,須彌山高,正廣八萬四千由旬。山腰四萬二千由旬,四方周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山頂有帝釋天宮殿。其梵名Sumeru與巴利名同。又作蘇迷盧山……等。原爲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聳立于一個世界之中央高山。據《立世阿毗昙論卷數量品》記:其外圍有八大山,及八大海順次環繞。整個世界之形相團圓,有如銅燭盤。海水各深八萬由旬,其底呈四方形,周圍叁十二由旬。山與山間,相隔七海。詳請閱《佛光大辭典》九山八海。

  

  四大天王者:

  (1)東方名提頭賴咤天王(Dhrtarastra)手持琵琶,亦名持國。

  (2)南方毗樓勒叉天王(Virudhaka),手持劍,亦名增長。

  (3)西方毗樓博叉天王(Virupaksa),手中纏繞一龍,亦名廣目。

  (4)北方毗沙門天王(Vaisravana),手持傘,亦名多聞。

  

  各天王身高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寬半由旬。重半兩。由旬者,約四十裏。《大吉義咒經》雲:「護世四王,各典領八部鬼衆。」

  

  《仁王經合疏》上亦雲:

  幹達婆,毗舍遮二衆,屬東方持國天王典領。

  鸠盤茶,薜荔多二衆,屬南方增長天王典領。

  龍,富單那二衆,屬西方廣目天王典領。

  夜叉,羅叉二衆,屬北方多聞天王典領。

  

  各王各有九十一子,合計共叁百六十四子。典領八部鬼衆千百億眷屬,能護十方國土,釋提桓因亦總指揮。

  

  幹達婆(Gandharva)者,此雲尋香,以香爲食。亦雲音樂神。

  毗舍遮者,Pisaca,啖精氣,食人,食五谷精氣惡鬼也。

  鸠盤茶者,或雲矩畔拿。鸠盤茶(Kumbhand),婦女鬼也,或雲冬苽鬼也。

  薜荔多者,或雲畢麗多(Preta),新譯曰鬼。亦名餓鬼,常爲饑渴所迫。

  富單那者,或雲布單那Putana,臭餓鬼也。其形如豬。主熱病餓鬼也。

  

  龍者,Naga,屬畜生趣,有呼風喚雨之神力,能以滴水而潤四天下。出《大智度論》叁十。故稱龍力不可思議。亦名龍神。守護佛法之異類。《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愚癡、瞋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所住處海底戲樂城,分爲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法行龍王瞋恚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依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谷成熟,不降災雹,豐樂安隱,信佛法僧,于四天下降澍甘雨。非法行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不敬婆羅門,不孝父母之故。其所住處常受熱沙之苦,焚燒宮殿,磨滅複生。以惡心起惡雲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惡,能壞世間,增長惡龍勢力。《新華嚴》卷四十叁、《大集經》卷五十八《須彌藏分》載:海龍王變人形而出家修行,然于睡眠中不能隱形而現原形。佛爲此說龍于初生、臨終、交媾、瞋怒、睡眠等時,必爲本形,不能化爲異類之身。《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雲:龍有叁種熱惱之患──(1)受熱風熱沙吹襲之苦。(2)惡風暴起時,其飾身寶衣自然而失,受原形畢露之苦。(3)畏怖大鵬金翅鳥搏食宮中龍子之苦。其有四生;胎、卵、濕、化,常爲四生金翅鳥所食。但皈依佛之龍…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