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若有人纔稱念此摩诃-摩由──哩佛母明王名字者,便護自身,及護他人。或結線索,身上帶持。如其此人,應合死罪,以罰物得脫。應合被罰,輕杖得脫。應合輕杖,被罵得脫。應合被罵,戰悚得脫……一切苦難悉皆消散。
這段經文有二種含義:一是小有稱念,便可自護及護他人。二是或有人心昏,未能憶誦,或是不會念,只要結線索,或者佛牌,身上帶持,也能重罪輕報,真實不虛。
有法耀法師者,未出家前,由二手煙波及而不知,致患肺氣泡,又是氣喘。長期治療而藥物中毒,不能再用任何注射或藥物,祇有忍受病苦等待死神降臨。結果稱念摩诃──摩由──哩佛母明王聖號,僅九千余聲,藥毒全消!師住宜蘭孔雀山開成寺。
阿難陀,若天旱時,及雨澇時,讀誦此經,諸龍歡喜。若滯雨即晴,若亢旱必雨。令彼求者,隨意滿足。
這段經文。提供我們求雨止雨的簡便,而且有效率的管道,我們應生珍惜與感激心。珍惜善加利用,感激歸投佛法僧,受持五戒,廣行十善。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如此方能增益天威,依時風雨。否則多行不義,恣任放逸,修羅凶惡勢增,非旱即澇,或惡星變怪,世人不能不知。
祈雨止雨能辦到嗎?且看曆史的記載:
公元叁一七年晉愍帝建武元年六月,佛圖澄祈雨。
公元五八六年至德四年開皇六年,隋文帝請昙延等人祈雨並授八關齋戒。
公元六○○年開皇二十年一月,百濟國法王創建王興寺度僧叁十人,夏,王臨幸漆嶽寺祈雨。
公元六九一年嗣聖八年二月,日本天皇爲求止雨,诏令公卿忏悔。
公元六九二年嗣聖九年,周則天武後敕令全國禁止屠釣祈雨。
公元七十六年開元四年(玄宗)六月,新羅居士理曉祈雨。
公元七四六年天寶五年,不空叁藏于長安宮內修孔雀法祈雨。
公元七六二年,宋太祖于相國寺祈雨。
公元七七二年大曆七年八月,日本風雨不順,規定每年正月諸國國分寺舉行吉祥悔過法會七日。
公元九○八年日本方面醍醐天皇延喜八年夏,天旱。七月十九日,聖寶率叁十二僧在神泉苑修孔雀法祈雨。
公元九六○年五月十叁日以後,日僧寬空,及仁海數次修孔雀法祈雨。
公元九七○年開寶叁年四月,宋太祖臨幸建隆觀祈雨。
公元九八六年雍熙叁年十一月,祈雪。
公元九九二年淳化二年九月,宋太祖臨幸諸寺觀祈霁。
公元一○○○年鹹平叁年十二月,祈雨。
公元一○○二年鹹平五年七月,真宗臨太平興國寺及上清宮祈霁。
公元一○四叁年慶曆二年七月,宋仁宗于開封相國寺內殿祈雨。
公元一○四七年春,仁宗至隋州太洪山祈雨。
公元一○五九年九月,仁宗于相國寺祈雨。
公元一○七叁年叁月,神宗于瑤津亭祈雨。
公元一○八二年八月一日,僧覺信于東寺,修孔雀法祈雨。
公元一叁七二年叁月,道士修請雨法。
公元一四七叁年成化九年八月,明憲宗洪景相祈雨。
公元一九七七年民國六十六年叁月十一日,美西海岸旱災,叁藩市中美佛教會舉行祈雨法會。
公元一九八四年中華民國七十叁年六月,臺北華嚴講堂見如法師修孔雀法四十九日祈雨。一年六個月旱象,閱六日解除。(六叁大雨,中和市成災,許兆麟居士亦修孔雀法止雨。)
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臺灣中部缺雨,見如法師于埔裏玉佛寺修孔雀法祈雨。
公元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叁月,見如法師于蘇澳南光寺祈雨。
公元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六日,華盛頓四日美聯社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今天報導地球臭氣層破洞,已于今年補合。孔雀法每修皆求複原,今果複原。
公元一九九○年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八日,臺灣大甲豪雨成災,見如法師于宜蘭開成寺止雨。
公元一九九○年民國七十九年九月,衛星雲圖顯示有叁們臺風,呈一字形東西排列,分別是傑魯得、芙瑞達、郝麗,尤其傑魯得,最接近本省,可能造成災害。結果幸免于難。迄目前八十叁年以還,十多年來無臺風災害,已肯定孔雀法護國護家的威德不可思議。
公元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七-二十九日,于馬來西亞馬六甲佛教居士林,見如法師修孔雀法叁天,一年半的幹旱解除。
據中央地震測報中心雲,本年有感及無感地震共二千叁百多次,是曆史絕無僅有的紀錄。每年修孔雀法請求「地震臺風幸勿侵損」很有成效,化解了一次周期性的大地震。
公元一九九四年民國八十叁年元月,于本省桃園印心寺修孔雀法,爲中南地區祈雨。
公元一九九四年,民國八十叁年五月四日起于臺北縣雙溪大觀寺見如法師修孔雀法廿一天,祈雨順風調。(出《佛教史年表》、《密宗史》、《明王經感應錄》)
貪欲、瞋恚、癡,是世間叁毒,諸佛皆已斷,實語毒消除;貪欲、瞋恚、癡,是世間叁毒,達磨皆已斷,實語毒消除;貪欲、瞋恚、癡,是世間叁毒,僧伽皆已斷,實語毒消除。
有人電話問我:「《孔雀明王經》是個什麼經?」上面叁行經文就是畫龍點睛,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消除貪欲、瞋恚、愚癡叁毒的;這毒很利害,小則傷身命,損健康,斷善根,大則影響環境及至地球生態,及殺害法身慧命。正覺世間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祂們都以「法寶」消除了叁毒;祂們的身心獲得安穩,環境生態,常得離災危。我們每個人也應正視這問題。
毒者毒害也。謂貪、瞋、癡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爲毒。
(一)貪毒者,引取之心名之爲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涅槃經》謂之貪病。其病當以不淨觀爲藥而對治之,令其觀于自他之身一一不淨,何所可貪,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矣。
(二)忿怒之心名之爲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涅槃經》謂,對一切違情之境,熱惱于懷是爲嗔病,當以慈心之觀而爲藥對治之。令其觀一切衆生皆吾眷屬,應予其樂,何可所瞋!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涼矣!
(叁)癡毒者,迷惑之心名之爲癡。若于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癡毒。《涅槃經》謂之癡病,當以因緣之觀爲藥而對治之,令其知生死輪轉,因果相續,循環無際,何得而離此因緣!若此觀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因緣觀即十二因緣也: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出《法界次第》)
對治貪欲之毒,尚有九想觀;即對人體醜惡形相,作九種觀法,行之可斷除我人對肉體之執著與情執:
(1)青瘀想,梵Vinilaka-samjna,于死屍觀想風吹日曬,死屍變黃赤色,複又發黑青。
(2)膿瀾想,Vipuyak samjna,觀想死屍皮肉糜爛,自九孔出膿生蟲。
(3)蟲啖想,梵Vipadumaka-samjna,觀想蛆蟲、鳥獸之食屍。
(4)膨脹想,梵Vyadhmataka-samjna,觀想死屍膨脹。
(5)血塗想,梵Vilohitaka-samjna,觀想死屍之膿血溢塗。
(6)壞爛想,梵Vikhaditaka-samjna,觀想皮肉之破裂,腐爛。
(7)敗壞想,梵Viksiptaka-samjna,觀想皮肉爛盡,僅存助骨,七零八落。
(8)燒想,梵Vidagdhaka-samjna,觀想死屍,燒爲灰燼。
(9)骨想,梵asthi-samjna,作枯骨想,觀想死屍,成爲一堆散亂之白骨。(出《大智度論》卷二十一)
《華嚴》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把貪欲的熱惱心,引導換個想法;寫字、繪畫、打球、幫做家務,當義工……都可以,總之要脫離貪欲之引誘聯想。萬不可說爲「適度」或者說,「這是年輕人正常的行爲」。尚有呵欲偈一首,常爲背誦亦可移轉邪思。
「欲欲我知你,本從心想生,我今不想你,你即不得生。」
否則常念「摩哈──摩由──瑜佛母明王」聖號,當屬上上之方便也。
或問:「陀羅尼多令人有所希求,不亦反損衆生乎?」
曰:「此問是離求外別取無求,全同斷見外道。今佛教說,終日求之不見有能求所求之相,是真無求。非同木石,全不希求。《觀音鈔》雲:『雖念念求,而無能求所求之相。』又況諸佛大悲,豈可反損衆生耶?」
或問:「善知識講經說法,莫不指歸『南蕪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求生淨土,不亦可乎?」
曰「甚善,甚善。」然北宋有慧照法鄰法師者,嘗謂徒衆曰:「叁十以前未可念阿彌陀,少不知進。七十以後不得持《消災咒》,老不知止。」昔臺中李老師嘗謂門人,佛法如水裏的葫蘆,不按不轉,一按就轉。古德雲,說法若落一邊,佛法亦魔法矣!華嚴經雲:「受一非余,魔所攝持。勸諸後學,若顯若密,或性或相,行則任在一門,信須回通無礙,勿同盲人模象……。」「偈雲:大聖親宣五教文,千門萬戶入天真。遍觀受一非余者,盡是佛家不了人。」
或問:「二十八宿者,道教不亦雲乎哉?」
曰:「《佛名經》雲,若色若聲,俱是咒心,或見或聞,莫非佛法。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宿曜豈在心外耶?密教謂『一法界』即『一大曼荼羅』也。」(詳見入文略釋一二九、一叁一頁)
本經下卷,與具壽阿難陀,俱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住,是屬于正宗分的經文。爾時世尊,告阿難陀,至隨所住處常安樂,屬流通分了。
丙、流通分
流則不滯,通則不壅,謂正說分既陳,務傳後世,利益衆生。用使正法之源流,不滯不壅,流通不已。
遺憾的本經已壅塞不傳千四百余年矣!再不流通法寶殆將永不見天日,若長眠于龍宮海藏,有勞護法龍天,常散天香守護了。
一經流通分之判別,古人見地不一,如《金剛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