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統,止于惠果。
問:方今末世後生,全是第叁代弟子,如何雲爾?
答:中國之密教,當以金剛智爲初祖,不空、一行爲二祖,惠果爲叁祖,所謂第叁代弟子,應是叁祖以後學密行人(見字典金剛智條)。
在有系統,有承傳的正統密教,從七祖惠果圓寂後,迄今已一千一百八十余年中間,無人傳法弘揚下,本經出現于世,簡直是難思議的事!而且突破了密教「法令規章」傳法灌頂。真是有點不鼓自鳴的味道。這尊貴的無上大法《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若不是檀越們出錢出力,廣印《大藏經》底流通,本經也不可能出現世間。在這兒我們要給予《大藏經》底印行高度的肯定,更應對佛菩薩,龍天的護念,付予叁業弘揚佛法,多加努力才是。所謂大恩不言報。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下卷叁一頁:「真言中每一一字,皆諸佛全身。」《一字咒經》雲:「如來滅後,變身作此咒。」咒是詣佛心印,咒在如佛在。
佛法不到滅的時候,誰也滅不了。《佛名經》雲:「若色若聲俱是咒心,或見或聞,莫非佛法。」《六字大明咒》、《准提法》,都是無上大法,不是都在普遍流通麼!?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大家不是都在持誦麼!?
乙、知一知二
我佛慈悲,最初對弟子們,嚴禁學世俗之咒術密法,曾彈呵說:「此世俗密法爲畜生之學(Tirachana-vijja)。」這于《中阿含》、《長阿含》、《四分律》等經典即可看出。
但是羅什大師譯的《十誦律》四十六卷裏,佛又說:「會妨礙修行的惡咒密法,當然是禁止的。」可是對于像《治毒咒》、《治齒咒》……筆,能守護一身自得安穩的善咒,乃認爲修之亦無妨而終于點頭允許了。(出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冊《密宗教史》二十七頁)
四、教乘攝屬叁
粗看本經,無甚奇特,平庸如世間法,極易引人誤會,前人亦有提及,不能不加以研究。
甲、不究不明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冊,密宗史第一七六頁:「……諸佛神鬼雜然陳列,而于《孔雀經》不免起一種佛神龍鬼,一亂雜的姓名簿之感。中心且無,遑論系統!?如見一種存古佛像之八百屋,眩人頭目。……」
義淨叁藏謂:「《孔雀王經》,何故大小乘教徒皆崇拜讀誦之耶?何使其通大小兩乘耶?明暸的大乘特色,此經毫無。佛菩薩有七佛、彌勒,神明有梵天、帝釋、四天王、夜叉等,此概大小乘共通者也。此經魔鬼崇拜發達之形迹初掩,因而大小乘之區別,亦極暧昧,是其特色。」
雖然如是。本經于日本密教史上頗屬重要。且引致昔日法國白玉連(Stanislas Julien)教授、烈維教授等之考據與對勘。
吾弘揚本經十余載,每讀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佛所宣說。累累告誡。及七佛慈氏隨喜說咒,常苦思平庸中必有蘊奧妙之教理,不能不加以探索。又,臺省近代善知識──賢頓老和尚,臨寂前曾囑咐其徒衆,此經很有奧密,不可思議,應詳加研究。
乙、宗用略述
夫如來一代時教,雖浩瀚若海,不出顯密二教,皆是證聖之要津,入真之妙道。顯教即經、律、論叁藏。密教則總名陀羅尼,莫不皆是誘掖群迷,開種種之門。方便雖陳于萬法,旨趣皆歸于一乘,雖文貌或異,經旨正理,莫不皆一。
善導大師判淨土一法「《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爲趣。」《楞嚴經講記》,仁海大師判「不生不滅爲本修因爲宗,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爲趣。」《金剛經》蕅益《破空論》「以觀照契理爲宗。」江味農大德《金剛經講義》,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爲宗。其明宗之義,實爲顯體也。
雖大乘諸經莫不皆以實相爲體,然說法各異,既言其體,自是無相爲正說。正說既立,誤會亦起。故應繼之「無不相」。禅宗大德對此靈活指陳,亦聖亦凡,亦妙亦粗,無不皆是。大日如來以六大爲體六塵說法,六塵皆是。
本經密教所攝,以何爲宗趣?「讀誦憶念」可矣。無勞理解,但自信願奉持,便得心想事成。「隨機悉地1」,若淨土行人,各以其根機,及功行之淺深,往生不同四土。其體也,當下即是。定規應如是認知。唯極樂國土亭臺樓閣,鳥鳴風動,皆說妙法,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娑婆世界,卻是五濁煎迫。種種的不如意尤以病苦爲甚,如五髒的種種病苦,四大不調的種種病苦,鬼神所作的種種病苦,宿業所感的種種病苦。所謂去聖遠遙,運生末法,異種魔生。修行者被惑情迷,居家者衆邪爲患。除自嗟歎,生不逢時,怨天尤人,還能知道什麼呢?極樂世界其四土也,莫不皆是體性本自具足,
修斷而現。五濁惡世卻是體性本無,妄造惡業,感果而受。體是一業感卻迥然相異。其「顯體也」,顯與我等知也,何去何從,智者當有所取舍。時下有「知的權利」雲雲,我今藉題發揮、願大家切莫輕易放棄。
顯教諸經,性、相、空、有諸宗說法不同,亦密教修法各異,其目的不外離苦得樂之妙法也,本經自不例外。
附注
1悉地者、梵語siddhi西藏語grubpa,意譯妙成就也。如完成正覺曰無上悉地。
丙、正統密圓
今依天臺宗所立的「化法四教」「化儀四教」來研究。藏通別圓爲化法四教,亦即教化不同根性衆生的方法,猶如藥味。化儀就是教化衆生的方式,猶如藥方。頓漸秘密不定,謂之天臺八教,判如來一代時教的學說。
藏教者,指小乘教,即爲叁乘人各別說生滅四谛。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余涅槃。
通教者,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爲叁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谛,令入無余涅槃。
別教者,指其他方等經(大乘諸經)即不共二乘人說,專爲大菩薩說無量四谛,以次第之叁觀破叁惑,令證「但中」之理。
圓教者,指《法華經》教義,亦即爲菩薩說無作之四谛,以圓融叁觀同斷叁惑,令證「不但中」之理,
按:臺宗立中、假、空叁谛之說;中谛是本體,超言絕思。此爲化法四教屬別圓教所說,但別教視叁谛爲各個獨立之真理,空假爲現象面,中谛爲本體面。此種釋法爲「但中」,圓教則視叁谛並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叁谛,叁者圓融無別,爲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稱爲「不但中」。
化儀四教:
(1)頓教者指《華嚴經》所說不曆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由化儀上而言,稱爲頓教。
(2)漸教者,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
(3)秘密者,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各人聽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故稱秘密教。
(4)不定者,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爲不定教。(《法華經玄義》卷十下)
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者,密乘圓教也,不但圓該「化法四教」,亦頓教大乘也。我等何幸如之,如窮人得寶。本經顯說文字章句,密示陀羅尼真言,莫不如來化現。直指眼前,莫不皆是。如《佛說阿彌陀經》之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經貌非一,經旨皆莫不是導歸極樂國土。今本經既與「一字金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二而不二。自亦大乘密圓所攝。
《大日經2》在密教中爲圓教地位,亦如《華嚴經》在顯教中之圓教地位。不空大師的《都部要目》裏,認爲《大日經》乃不過是《金剛頂經3》十八會中第十六會的說法而已。八佛頂之導首的《一字金輪佛頂陀羅尼經》,其修法也,尚以和誦《孔雀明王經》,可見本經地位,頓教大乘圓密所攝無疑。
清涼國師澄觀于大唐大曆十一年(七七六年),遊山西五臺,住于華嚴寺。常與密教融合講《華嚴經》,《密》與《華嚴》並行于塞北。(《密宗史》八十八頁)
《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皆判《陀羅尼》是密圓也。《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叁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爲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陀羅尼》者,《經》、《律》中最爲第一。能除諸罪,令諸衆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據《密宗概論臺密綱要》:臺密之判教,大概分二種,一是絕對門之判教,二是相對門的判教。絕對門之判教者,依《大日經義釋》所說,秘密一乘,統攝權實偏圓諸教,建立一大圓教也。相對門之判教者,傍附天臺之判釋,約相對判釋二教之粗妙也。若先用相對之判釋,後必能用絕對之開顯矣。
臺密所依之《經論》,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叁部秘典,加《菩提心論》,古稱密教叁經一論。另加《頂輪阿王經及瑜祇經》,稱爲密教五部經典。
所謂臺密者,弘法大師原習《法華》,留學于唐,學成歸國。以《法華》教義說明秘典內涵謂之臺密。後以《華嚴》說明秘典教義,謂之東密。
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一代聖教。其後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叁藏,請來真言密教,依《大日經住心品義釋》,總判真言教,第五時之教也。第五時又開爲叁時,初《法華》,次《涅槃》,後《大日》、《金剛頂》等陀羅尼藏也。然雖依五時判教,收攝第五時最後時,若約法身如來,自性界中所說義邊,不妨廣一代五時通攝。
臺密之判教,約叁乘一乘,相對而分顯、密二教。謂諸叁乘教者,所說未盡如來秘密之深旨,故判爲顯示教。一乘教者,開示所說真如實相之深旨,說盡二谛圓融之妙理,究竟顯示如來秘密之妙旨,故判爲秘密教。
本經屬秘密教,五部妙典所攝,自亦圓教大乘。
或曰:如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至尊且貴底無上大法何無人弘揚乎?
答曰:據本經序……中華數朝翻譯,民雖遭…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