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统,止于惠果。
问:方今末世后生,全是第三代弟子,如何云尔?
答:中国之密教,当以金刚智为初祖,不空、一行为二祖,惠果为三祖,所谓第三代弟子,应是三祖以后学密行人(见字典金刚智条)。
在有系统,有承传的正统密教,从七祖惠果圆寂后,迄今已一千一百八十余年中间,无人传法弘扬下,本经出现于世,简直是难思议的事!而且突破了密教「法令规章」传法灌顶。真是有点不鼓自鸣的味道。这尊贵的无上大法《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若不是檀越们出钱出力,广印《大藏经》底流通,本经也不可能出现世间。在这儿我们要给予《大藏经》底印行高度的肯定,更应对佛菩萨,龙天的护念,付予三业弘扬佛法,多加努力才是。所谓大恩不言报。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下卷三一页:「真言中每一一字,皆诸佛全身。」《一字咒经》云:「如来灭后,变身作此咒。」咒是诣佛心印,咒在如佛在。
佛法不到灭的时候,谁也灭不了。《佛名经》云:「若色若声俱是咒心,或见或闻,莫非佛法。」《六字大明咒》、《准提法》,都是无上大法,不是都在普遍流通么!?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大家不是都在持诵么!?
乙、知一知二
我佛慈悲,最初对弟子们,严禁学世俗之咒术密法,曾弹呵说:「此世俗密法为畜生之学(Tirachana-vijja)。」这于《中阿含》、《长阿含》、《四分律》等经典即可看出。
但是罗什大师译的《十诵律》四十六卷里,佛又说:「会妨碍修行的恶咒密法,当然是禁止的。」可是对于像《治毒咒》、《治齿咒》……笔,能守护一身自得安稳的善咒,乃认为修之亦无妨而终于点头允许了。(出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2册《密宗教史》二十七页)
四、教乘摄属三
粗看本经,无甚奇特,平庸如世间法,极易引人误会,前人亦有提及,不能不加以研究。
甲、不究不明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2册,密宗史第一七六页:「……诸佛神鬼杂然陈列,而于《孔雀经》不免起一种佛神龙鬼,一乱杂的姓名簿之感。中心且无,遑论系统!?如见一种存古佛像之八百屋,眩人头目。……」
义净三藏谓:「《孔雀王经》,何故大小乘教徒皆崇拜读诵之耶?何使其通大小两乘耶?明暸的大乘特色,此经毫无。佛菩萨有七佛、弥勒,神明有梵天、帝释、四天王、夜叉等,此概大小乘共通者也。此经魔鬼崇拜发达之形迹初掩,因而大小乘之区别,亦极暧昧,是其特色。」
虽然如是。本经于日本密教史上颇属重要。且引致昔日法国白玉连(Stanislas Julien)教授、烈维教授等之考据与对勘。
吾弘扬本经十余载,每读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佛所宣说。累累告诫。及七佛慈氏随喜说咒,常苦思平庸中必有蕴奥妙之教理,不能不加以探索。又,台省近代善知识──贤顿老和尚,临寂前曾嘱咐其徒众,此经很有奥密,不可思议,应详加研究。
乙、宗用略述
夫如来一代时教,虽浩瀚若海,不出显密二教,皆是证圣之要津,入真之妙道。显教即经、律、论三藏。密教则总名陀罗尼,莫不皆是诱掖群迷,开种种之门。方便虽陈于万法,旨趣皆归于一乘,虽文貌或异,经旨正理,莫不皆一。
善导大师判净土一法「《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为趣。」《楞严经讲记》,仁海大师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为宗,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趣。」《金刚经》蕅益《破空论》「以观照契理为宗。」江味农大德《金刚经讲义》,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宗。其明宗之义,实为显体也。
虽大乘诸经莫不皆以实相为体,然说法各异,既言其体,自是无相为正说。正说既立,误会亦起。故应继之「无不相」。禅宗大德对此灵活指陈,亦圣亦凡,亦妙亦粗,无不皆是。大日如来以六大为体六尘说法,六尘皆是。
本经密教所摄,以何为宗趣?「读诵忆念」可矣。无劳理解,但自信愿奉持,便得心想事成。「随机悉地1」,若净土行人,各以其根机,及功行之浅深,往生不同四土。其体也,当下即是。定规应如是认知。唯极乐国土亭台楼阁,鸟鸣风动,皆说妙法,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娑婆世界,却是五浊煎迫。种种的不如意尤以病苦为甚,如五脏的种种病苦,四大不调的种种病苦,鬼神所作的种种病苦,宿业所感的种种病苦。所谓去圣远遥,运生末法,异种魔生。修行者被惑情迷,居家者众邪为患。除自嗟叹,生不逢时,怨天尤人,还能知道什么呢?极乐世界其四土也,莫不皆是体性本自具足,
修断而现。五浊恶世却是体性本无,妄造恶业,感果而受。体是一业感却迥然相异。其「显体也」,显与我等知也,何去何从,智者当有所取舍。时下有「知的权利」云云,我今藉题发挥、愿大家切莫轻易放弃。
显教诸经,性、相、空、有诸宗说法不同,亦密教修法各异,其目的不外离苦得乐之妙法也,本经自不例外。
附注
1悉地者、梵语siddhi西藏语grubpa,意译妙成就也。如完成正觉曰无上悉地。
丙、正统密圆
今依天台宗所立的「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来研究。藏通别圆为化法四教,亦即教化不同根性众生的方法,犹如药味。化仪就是教化众生的方式,犹如药方。顿渐秘密不定,谓之天台八教,判如来一代时教的学说。
藏教者,指小乘教,即为三乘人各别说生灭四谛。以析空观,同断见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者,指诸部般若,义通大小,包括深奥与浅显之道理。即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之四谛,令入无余涅槃。
别教者,指其他方等经(大乘诸经)即不共二乘人说,专为大菩萨说无量四谛,以次第之三观破三惑,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者,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同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
按:台宗立中、假、空三谛之说;中谛是本体,超言绝思。此为化法四教属别圆教所说,但别教视三谛为各个独立之真理,空假为现象面,中谛为本体面。此种释法为「但中」,圆教则视三谛并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三谛,三者圆融无别,为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称为「不但中」。
化仪四教:
(1)顿教者指《华严经》所说不历阶次,「顿」至佛位之教义,由化仪上而言,称为顿教。
(2)渐教者,指《阿含经》、《般若经》、《方等经》等教义,须依次渐修,故称渐教。
(3)秘密者,指「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各人听到与自己根机相应之道理,故称秘密教。
(4)不定者,指「同听异闻,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称为不定教。(《法华经玄义》卷十下)
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者,密乘圆教也,不但圆该「化法四教」,亦顿教大乘也。我等何幸如之,如穷人得宝。本经显说文字章句,密示陀罗尼真言,莫不如来化现。直指眼前,莫不皆是。如《佛说阿弥陀经》之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经貌非一,经旨皆莫不是导归极乐国土。今本经既与「一字金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二而不二。自亦大乘密圆所摄。
《大日经2》在密教中为圆教地位,亦如《华严经》在显教中之圆教地位。不空大师的《都部要目》里,认为《大日经》乃不过是《金刚顶经3》十八会中第十六会的说法而已。八佛顶之导首的《一字金轮佛顶陀罗尼经》,其修法也,尚以和诵《孔雀明王经》,可见本经地位,顿教大乘圆密所摄无疑。
清凉国师澄观于大唐大历十一年(七七六年),游山西五台,住于华严寺。常与密教融合讲《华严经》,《密》与《华严》并行于塞北。(《密宗史》八十八页)
《神变疏钞》、《曼荼罗疏钞》,皆判《陀罗尼》是密圆也。《理趣经》中,如来说有五藏:一经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三论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罗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为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陀罗尼》者,《经》、《律》中最为第一。能除诸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据《密宗概论台密纲要》:台密之判教,大概分二种,一是绝对门之判教,二是相对门的判教。绝对门之判教者,依《大日经义释》所说,秘密一乘,统摄权实偏圆诸教,建立一大圆教也。相对门之判教者,傍附天台之判释,约相对判释二教之粗妙也。若先用相对之判释,后必能用绝对之开显矣。
台密所依之《经论》,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秘典,加《菩提心论》,古称密教三经一论。另加《顶轮阿王经及瑜祇经》,称为密教五部经典。
所谓台密者,弘法大师原习《法华》,留学于唐,学成归国。以《法华》教义说明秘典内涵谓之台密。后以《华严》说明秘典教义,谓之东密。
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一代圣教。其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藏,请来真言密教,依《大日经住心品义释》,总判真言教,第五时之教也。第五时又开为三时,初《法华》,次《涅槃》,后《大日》、《金刚顶》等陀罗尼藏也。然虽依五时判教,收摄第五时最后时,若约法身如来,自性界中所说义边,不妨广一代五时通摄。
台密之判教,约三乘一乘,相对而分显、密二教。谓诸三乘教者,所说未尽如来秘密之深旨,故判为显示教。一乘教者,开示所说真如实相之深旨,说尽二谛圆融之妙理,究竟显示如来秘密之妙旨,故判为秘密教。
本经属秘密教,五部妙典所摄,自亦圆教大乘。
或曰:如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至尊且贵底无上大法何无人弘扬乎?
答曰:据本经序……中华数朝翻译,民虽遭…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简介(见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