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自在佛、六能自在佛……大權示現,攝化異類者(海仁(楞嚴講記)八叁五頁)。

  

  又玄奘大師至印度之時(紀元後七世紀上葉),據Bana證明《大孔雀經》爲七世紀習誦之文,當戒日王Harsavardhana Siladitya未即位前,聞其父死,奔赴王宮,遇諸傳教師舉行儀式,有誦《大孔雀經文》者。(出Cowell-Thomas譯本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七十八冊二二二頁)

  

  而今臺北市如來禅寺之菩薩閣,其開光儀式亦誦《大孔雀明王經》,豈不古今輝映!

  

  附注

  1四百四病者,謂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生。

  

  丁、曼荼簡介

  

  曼茶者,具雲曼荼羅。有廣義狹義的解釋;狹義的诠釋,譯爲壇或曰壇場。由于平整方圓,層次分明,畫諸佛菩薩,龍天鬼神,似象征底標幟,所以名曼荼羅。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最後,附一簡單的壇,也就是曼荼羅。亦如瑜伽焰口施食,主法面前的曼荼盒。修准提法用的准提鏡。

  

  先研究本經的壇法:有五幡、五鏡、五刀、二十燈,中間一個香爐。顯然與《畫像儀軌》,所雲壇法,頗有出入。雖然如是,可見這樣簡單底曼荼羅,也可以修法了。

  

  五幡,代表五方佛。五鏡,代表五智。五刀,代表誓願標幟。茲列表于後:

  

  

  

  五智之法界體性智居中,方各有四,成二十盞燈。

  

  大日普門是總德的表現,其余四佛,是別門各德的象征。五智本身就是無際智,各個複具五智,主伴具足,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無際智。所以五佛本身,就是無量諸佛諸尊的象征,也就是諸佛的本體,諸法的根源。

  

  廣義的曼荼羅者,表現于本體和現象,內容千差萬別。大體上分四種說法:

  

  (1)大曼荼羅──佛菩薩形像,乃至一切萬象,壇場。

  (2)叁摩耶曼荼羅──標幟、刀劍、輪寶、蓮華……誓願的代表,乃至手印,莊嚴具。

  (3)法曼荼羅──音聲、文字、名稱。六塵諸法皆文字。

  (4)羯磨曼荼羅──諸佛菩薩的威儀事業。廣義說一切行住坐臥,一切事物的活動,作用行爲都是。

  

  「阿難!如是末世,結界建壇,唯許清淨比丘。若壇已成,修習不拘四衆。」(出圓瑛《楞嚴講義》一○叁一頁)壇中心本尊、香爐。七佛及慈氏菩薩圍繞。皆頭向外,各住定相。慈氏左手執軍持,右手揚掌,向外作施無畏勢。

  

  

  

  注:○表二十八大藥叉將

  △表宿曜十二宮神:

  東方夫婦宮、羊宮、牛宮,

  西方秤宮、蠍宮、弓宮,

  南方瓶宮、魚宮、蜜牛宮,

  北方螃蟹宮、獅子宮、雙女宮。

  

  另外四辟支佛,頭有肉髻、亦住定相。又四隅畫四大聲聞,從東北隅阿難,東南隅羅睺羅,西南隅舍利弗,西北隅目犍連。皆著袈裟,偏袒右肩。次畫八方天王並諸眷屬:東方帝釋天,執金剛杵,與諸天衆圍繞。東南方火天,左手持軍持,右手施無畏,與五通苦行仙圍繞。南方焰魔天王,執焰魔幢,與焰魔界鬼衆圍繞。西南方羅剎王執刀,與諸羅剎衆圍繞。西方水天,執羂索與諸龍衆圍繞。西北方風天王,執幢幡與諸持明仙衆圍繞。北方多聞天王,執寶棒與諸藥叉衆圍繞。東北方伊舍那天,執叁戟叉,與諸部多鬼圍繞。次第叁院,從東北隅,右旋周匝二十八大藥叉將,各與鬼衆圍繞。及宿曜十二宮神。次四周各以乳、酪、飯、餅、果、沙糖、冰糖、蜂蜜等供養。另四隅置酥油燈各一盞。四門各置淨水器盛香水。壇中安佛母大孔雀明王像,並散白色花,中院聖衆燒沈香,以爲供養。東方天王應燒白膠香,而爲供養。南方天衆以紫礦芥子和鹽,燒之以爲供養。西方天衆,以酥和安息香,燒而供養。北方天衆應燒熏陸香而供養之。

  

  這個大曼荼羅,較前更充實,含義又幽深。包括胎藏界,衆生本具的平等理體本覺理。金剛界的始覺智,修顯差別之智,因果毫厘不爽。過去莊嚴劫最後叁佛,現在賢劫的四佛,未來慈氏的一佛。本尊叁世佛母,中香爐表真如理體。如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並諸衆生。叁複成叁,重重無盡。修顯一法界、多法界一切理智因果等,無盡法門,說盡一宗之奧秘,論定密部一切經執法門,皆從此大曼荼羅等分流出。

  

  問:供瓶之花限白色如何?

  答:《深密鈔四》曰:叁昧相應者,若本尊作慈悲容,或身白色,應供白花,名叁昧相應,否則名不相應(佛字典二二一)。

  

  

  七、入文略釋叁

  

  甲、序分二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

  

  這段本經,是正宗分之前的序說分的起首,一部佛經都分這叁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樣的分法,始于東晉道安法師。後人認爲很高明,當時就譽爲「彌天高判」。

  

  中國有一位大學問家名習鑿齒,他自認爲學問很好。聽說有一位高僧名道安的法師,學問了不得。于是就想跟人家辯論一下,較量誰的學問好。習鑿齒便專程去訪問,道安法師見有居士來訪,便請教他的大名。誰知他高傲的回答「四海習鑿齒」。意思就是四海之內我是學問第一了。說完他也請教法師的德號。法師就隨口答曰:「彌天釋道安。」意思就是天下只有我這個釋道安。針鋒相對,真是對的太妙了。後人就稱法師爲「彌天釋道安」。于是「彌天高判」的佳句,就流傳到今天。法師們講經多半都依這樣的科判。

  

  序分的序字,就是序列,經文內容的排列次序,都不例外。在經文的前段,叫經前序,也叫通序,通于一切經故。亦名證信序,證明是佛親口所說。也是佛涅槃時,阿難尊者請示佛陀,四種遺教之一。

  

  如是者,信成就。我聞者,聞成就。一時者,時成就。薄伽梵者,主成就。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者,處成就。言成能者,有此五段方成正宗之教起。《法華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六,或七」。普通釋經,多依六種成就。元照大師《彌陀疏》上曰:「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名六成就。」

  

  本經衆成就的文,沒有連貫在一起,事實上並無缺少。本經流通分的文,就是衆成就的證明,「爾時世尊,說是經已,人天藥叉,及諸鬼魅,奉佛教敕,不敢違越……。」還有經前的《啓請法》,不但有龍天八部,佛菩薩都有降臨。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裏雲……所說諸神,名稱之衆,實爲佛教之大動員。而七佛亦降臨隨喜說咒。其法會場面之大,其衆成就甯雲缺如哉?譯人妙筆巧施不亦可乎。

  

  一時者,佛說法之時也。

  

  婆伽梵者,梵音Bhagavan,譯爲世尊,佛十號之一《智度論》二曰:婆伽梵者,天竺語。義爲有德,有名聲。巧能分別諸法總相別相。複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媱怒癡,故名婆伽婆。《玄應音義》叁曰:婆伽婆者至聖之名,正言婆伽梵。

  

  室羅伐城者,古舍衛國城,古印度之都域名也。

  

  逝多林者,從豐德城南五、六裏有逝多林。古雲祇陀林;又雲祇樹。是逝多太子之林也。

  

  給孤獨園者,勝軍大臣蘇達多。此雲喜施長者;又雲須達多。仁而聰敏,積而能散。哀孤恤老,濟困施貧。人美其德曰「給孤獨」。時人問佛其名,佛告阿難: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業,自今以後,應謂此地,爲逝多林給孤獨園。也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乙)二、發起序

  

  有一苾刍,名曰莎底。出家未久,受具近圓,學《毗奈耶法》。爲衆破薪營澡浴事。有一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苾刍右足拇指。毒氣遍身,悶絕于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苾刍爲毒所中,極受苦痛。疾往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刍爲毒所中,受大苦惱,具如上說。如來大悲,雲何救護,作是語已。

  

  苾刍者,《六波羅密經疏》雲:「西國草名也。草具五義,兼有四德。佛聖弟子,本無名相。由具五義,複有四德,與草相似。從喻立名,故曰苾刍。言五義者,(1)此草未生,諸草競長。喻諸聖弟子未出世時,外道六師競興于世。(2)此草生已,諸草皆枯,枯已還生。喻聖弟子出興于世,諸外道等悉皆摧伏。後還歸佛名曰還生。(3)此草不爲塵垢之所汙染。喻聖弟子,不爲破戒煩惱所汙染。(4)此草假使猛風不能傾動。喻聖弟子,世間八法稱、譏、苦、樂、利、衰、毀、譽不能傾動。(5)此草所生之處,掩諸臭穢。喻諸聖弟子,所至之處,色諸诤論。言四德者,(1)此草柔軟,香氣遠騰。喻聖弟子,身口柔軟,戒香遠聞。(2)引蔓傍布,鈎銷相連。喻聖弟子,遞相度脫,師資不絕。(3)如來所住之處,草頭悉向如來傾注。況聖弟子,圍繞如來。白馬馱經東度,草頭盡向東傾。(4)佛涅槃時,此草亦變白。況聖弟子,于佛滅後,無複精光。」

  

  以上自然是指世尊住世時,聖衆弟子而言。若以今日佛弟子而言,苾刍亦名比丘(Bhiksu)。指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通途釋爲乞士、怖魔、破惡。嘉祥《法華義疏》一曰:「比丘名爲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資慧命,下從信衆乞食以資身命,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羯磨時,魔宮震動,魔王怖其子孫又少一個,故名怖魔。世間之惡,莫過貪瞋癡叁毒;比丘就是要破此叁毒,故名破惡。

  

  毗奈耶者,舊譯毗尼《毗尼母論》一曰:毗尼名滅,滅諸惡法,故名毗尼。又譯爲律,乃當正義。戒律如世間之律法,斷決犯罪之重輕者,故雲爲律。

  

  具壽者,比丘之通稱,亦雲師呼弟子之稱,亦是長老呼少年之用。《毗奈耶雜事》十九曰:「少年比丘應喚老者爲大德,老喚少年爲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阿難陀者,簡稱阿難,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簡介(見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