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简介(见如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自在佛、六能自在佛……大权示现,摄化异类者(海仁(楞严讲记)八三五页)。

  

  又玄奘大师至印度之时(纪元后七世纪上叶),据Bana证明《大孔雀经》为七世纪习诵之文,当戒日王Harsavardhana Siladitya未即位前,闻其父死,奔赴王宫,遇诸传教师举行仪式,有诵《大孔雀经文》者。(出Cowell-Thomas译本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七十八册二二二页)

  

  而今台北市如来禅寺之菩萨阁,其开光仪式亦诵《大孔雀明王经》,岂不古今辉映!

  

  附注

  1四百四病者,谓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

  

  丁、曼荼简介

  

  曼茶者,具云曼荼罗。有广义狭义的解释;狭义的诠释,译为坛或曰坛场。由于平整方圆,层次分明,画诸佛菩萨,龙天鬼神,似象征底标帜,所以名曼荼罗。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最后,附一简单的坛,也就是曼荼罗。亦如瑜伽焰口施食,主法面前的曼荼盒。修准提法用的准提镜。

  

  先研究本经的坛法:有五幡、五镜、五刀、二十灯,中间一个香炉。显然与《画像仪轨》,所云坛法,颇有出入。虽然如是,可见这样简单底曼荼罗,也可以修法了。

  

  五幡,代表五方佛。五镜,代表五智。五刀,代表誓愿标帜。兹列表于后:

  

  

  

  五智之法界体性智居中,方各有四,成二十盏灯。

  

  大日普门是总德的表现,其余四佛,是别门各德的象征。五智本身就是无际智,各个复具五智,主伴具足,重重无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叫无际智。所以五佛本身,就是无量诸佛诸尊的象征,也就是诸佛的本体,诸法的根源。

  

  广义的曼荼罗者,表现于本体和现象,内容千差万别。大体上分四种说法:

  

  (1)大曼荼罗──佛菩萨形像,乃至一切万象,坛场。

  (2)三摩耶曼荼罗──标帜、刀剑、轮宝、莲华……誓愿的代表,乃至手印,庄严具。

  (3)法曼荼罗──音声、文字、名称。六尘诸法皆文字。

  (4)羯磨曼荼罗──诸佛菩萨的威仪事业。广义说一切行住坐卧,一切事物的活动,作用行为都是。

  

  「阿难!如是末世,结界建坛,唯许清净比丘。若坛已成,修习不拘四众。」(出圆瑛《楞严讲义》一○三一页)坛中心本尊、香炉。七佛及慈氏菩萨围绕。皆头向外,各住定相。慈氏左手执军持,右手扬掌,向外作施无畏势。

  

  

  

  注:○表二十八大药叉将

  △表宿曜十二宫神:

  东方夫妇宫、羊宫、牛宫,

  西方秤宫、蝎宫、弓宫,

  南方瓶宫、鱼宫、蜜牛宫,

  北方螃蟹宫、狮子宫、双女宫。

  

  另外四辟支佛,头有肉髻、亦住定相。又四隅画四大声闻,从东北隅阿难,东南隅罗睺罗,西南隅舍利弗,西北隅目犍连。皆着袈裟,偏袒右肩。次画八方天王并诸眷属:东方帝释天,执金刚杵,与诸天众围绕。东南方火天,左手持军持,右手施无畏,与五通苦行仙围绕。南方焰魔天王,执焰魔幢,与焰魔界鬼众围绕。西南方罗剎王执刀,与诸罗剎众围绕。西方水天,执羂索与诸龙众围绕。西北方风天王,执幢幡与诸持明仙众围绕。北方多闻天王,执宝棒与诸药叉众围绕。东北方伊舍那天,执三戟叉,与诸部多鬼围绕。次第三院,从东北隅,右旋周匝二十八大药叉将,各与鬼众围绕。及宿曜十二宫神。次四周各以乳、酪、饭、饼、果、沙糖、冰糖、蜂蜜等供养。另四隅置酥油灯各一盏。四门各置净水器盛香水。坛中安佛母大孔雀明王像,并散白色花,中院圣众烧沉香,以为供养。东方天王应烧白胶香,而为供养。南方天众以紫矿芥子和盐,烧之以为供养。西方天众,以酥和安息香,烧而供养。北方天众应烧熏陆香而供养之。

  

  这个大曼荼罗,较前更充实,含义又幽深。包括胎藏界,众生本具的平等理体本觉理。金刚界的始觉智,修显差别之智,因果毫厘不爽。过去庄严劫最后三佛,现在贤劫的四佛,未来慈氏的一佛。本尊三世佛母,中香炉表真如理体。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并诸众生。三复成三,重重无尽。修显一法界、多法界一切理智因果等,无尽法门,说尽一宗之奥秘,论定密部一切经执法门,皆从此大曼荼罗等分流出。

  

  问:供瓶之花限白色如何?

  答:《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若本尊作慈悲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否则名不相应(佛字典二二一)。

  

  

  七、入文略释三

  

  甲、序分二

  (乙)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

  

  这段本经,是正宗分之前的序说分的起首,一部佛经都分这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样的分法,始于东晋道安法师。后人认为很高明,当时就誉为「弥天高判」。

  

  中国有一位大学问家名习凿齿,他自认为学问很好。听说有一位高僧名道安的法师,学问了不得。于是就想跟人家辩论一下,较量谁的学问好。习凿齿便专程去访问,道安法师见有居士来访,便请教他的大名。谁知他高傲的回答「四海习凿齿」。意思就是四海之内我是学问第一了。说完他也请教法师的德号。法师就随口答曰:「弥天释道安。」意思就是天下只有我这个释道安。针锋相对,真是对的太妙了。后人就称法师为「弥天释道安」。于是「弥天高判」的佳句,就流传到今天。法师们讲经多半都依这样的科判。

  

  序分的序字,就是序列,经文内容的排列次序,都不例外。在经文的前段,叫经前序,也叫通序,通于一切经故。亦名证信序,证明是佛亲口所说。也是佛涅槃时,阿难尊者请示佛陀,四种遗教之一。

  

  如是者,信成就。我闻者,闻成就。一时者,时成就。薄伽梵者,主成就。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者,处成就。言成能者,有此五段方成正宗之教起。《法华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六,或七」。普通释经,多依六种成就。元照大师《弥陀疏》上曰:「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本经众成就的文,没有连贯在一起,事实上并无缺少。本经流通分的文,就是众成就的证明,「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人天药叉,及诸鬼魅,奉佛教敕,不敢违越……。」还有经前的《启请法》,不但有龙天八部,佛菩萨都有降临。在《世界佛学名著译丛》里云……所说诸神,名称之众,实为佛教之大动员。而七佛亦降临随喜说咒。其法会场面之大,其众成就宁云缺如哉?译人妙笔巧施不亦可乎。

  

  一时者,佛说法之时也。

  

  婆伽梵者,梵音Bhagavan,译为世尊,佛十号之一《智度论》二曰:婆伽梵者,天竺语。义为有德,有名声。巧能分别诸法总相别相。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媱怒痴,故名婆伽婆。《玄应音义》三曰:婆伽婆者至圣之名,正言婆伽梵。

  

  室罗伐城者,古舍卫国城,古印度之都域名也。

  

  逝多林者,从丰德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古云祇陀林;又云祇树。是逝多太子之林也。

  

  给孤独园者,胜军大臣苏达多。此云喜施长者;又云须达多。仁而聪敏,积而能散。哀孤恤老,济困施贫。人美其德曰「给孤独」。时人问佛其名,佛告阿难: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业,自今以后,应谓此地,为逝多林给孤独园。也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乙)二、发起序

  

  有一苾刍,名曰莎底。出家未久,受具近圆,学《毗奈耶法》。为众破薪营澡浴事。有一大黑蛇,从朽木孔出,螫彼苾刍右足拇指。毒气遍身,闷绝于地。口中吐沫,两目翻上。尔时,具寿阿难陀,见彼苾刍为毒所中,极受苦痛。疾往佛所,礼双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刍为毒所中,受大苦恼,具如上说。如来大悲,云何救护,作是语已。

  

  苾刍者,《六波罗密经疏》云:「西国草名也。草具五义,兼有四德。佛圣弟子,本无名相。由具五义,复有四德,与草相似。从喻立名,故曰苾刍。言五义者,(1)此草未生,诸草竞长。喻诸圣弟子未出世时,外道六师竞兴于世。(2)此草生已,诸草皆枯,枯已还生。喻圣弟子出兴于世,诸外道等悉皆摧伏。后还归佛名曰还生。(3)此草不为尘垢之所污染。喻圣弟子,不为破戒烦恼所污染。(4)此草假使猛风不能倾动。喻圣弟子,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不能倾动。(5)此草所生之处,掩诸臭秽。喻诸圣弟子,所至之处,色诸诤论。言四德者,(1)此草柔软,香气远腾。喻圣弟子,身口柔软,戒香远闻。(2)引蔓傍布,钩销相连。喻圣弟子,递相度脱,师资不绝。(3)如来所住之处,草头悉向如来倾注。况圣弟子,围绕如来。白马驮经东度,草头尽向东倾。(4)佛涅槃时,此草亦变白。况圣弟子,于佛灭后,无复精光。」

  

  以上自然是指世尊住世时,圣众弟子而言。若以今日佛弟子而言,苾刍亦名比丘(Bhiksu)。指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通途释为乞士、怖魔、破恶。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下从信众乞食以资身命,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羯磨时,魔宫震动,魔王怖其子孙又少一个,故名怖魔。世间之恶,莫过贪瞋痴三毒;比丘就是要破此三毒,故名破恶。

  

  毗奈耶者,旧译毗尼《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又译为律,乃当正义。戒律如世间之律法,断决犯罪之重轻者,故云为律。

  

  具寿者,比丘之通称,亦云师呼弟子之称,亦是长老呼少年之用。《毗奈耶杂事》十九曰:「少年比丘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

  

  阿难陀者,简称阿难,佛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简介(见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