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題解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題解

  見如法師 著

  將釋此題,文分為十:

  甲 諸譯簡述

  乙 追溯鑒定

  丙 譯人簡介

  丁 源流概述

  戊 教乘攝屬

  己 正解經題

  庚 輪身之別

  辛 靈應若斯

  壬 具四悉檀

  一 含義略述

  二 引疏為證

  叁 語驚今古

  四 神跡益生[-]半山樓閣 [二]啄崖成池

   癸 修法略述 今

   甲 諸譯簡述

   印度僧人帛屍梨密多羅,於公元叁二一年攜本經來華,至叁二二年譯出。這時部頭不大,不為人知,藏經亦不錄。其中經過四百餘年,至不空大師約公元七四六年前,已有多次翻譯,今已非當初的小部頭了。例如: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卷,共五紙,唐、義淨於公元七○五年譯出。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共八紙,失譯人。孔雀王咒經一卷,秦、羅什譯。

   《佛說大孔雀王咒經》叁卷,共六十紙,唐、義淨於公元七○五年譯出。

   《佛說孔雀王咒經》二卷,共五十叁紙,梁、僧伽婆羅於公元五一六年譯出。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叁卷,唐、不空於公元七四二年後譯出。

  (是年奉先師遺命,赴印參謁龍智阿闍梨,並五印度遍訪善知識,於七四六年歸唐。)

   由於本經先後分別譯出,形成本經特別的格調。顯示了不空大師譯筆忠實,也說明信眾篤信而仍能由散落集中,發揮經功不可思議的妙用,且能引起考據學家的興趣,特別加以考據。

   乙 追溯鑒定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七二冊,《密宗教史》第叁頁,蔣維喬大德之《密教史》第八行,謂金剛智來華弘揚密教之前(七一九年)密教經典之一部,中土業已廣譯,其中如《孔雀王經》,已譯八遍…。

   吾人頗信孔雀王咒之發源,可追溯至佛教最古之時,崇信已久。巴利派之佛教亦收入其Paritta中。

   此經原文,業經阿布登Serged,Oldenbour,君,刊載於俄國帝立考古學會東方部記錄之中。附於其帛脫羅維司基Petrovski君所輯《梵文疏勒文鈔本》,殘卷文之後。此種殘卷業經阿布登君識為《大孔雀經》,故以梵本《大孔雀經》附焉。此本為印度部INDIAOffice,所藏抄本,其中數頁,亦為大孔雀經文。

   《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九冊,《佛母大金曜明王經》條,標的是本經題解,而實未解一字,卻把經的內容,作了完整的敘述。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七八冊,《大孔雀咒王經》與《正法念處經》研究中,有《大孔雀明王經藥叉名錄輿地攷》一書,是對本經內所雲藥叉名號等及地名,加以改據或實地勘察。

  《佛學辭典》七四○頁,有《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叁卷,唐、不空譯,於諸譯中,此本最為流通。

   考據學家認為不空譯本洵為可重者,當時不空必有一種或數種梵本為根據,且其學問甚博,今其譯本,無疑說是校正義淨大師七○五年之譯本,亦甚的當。此經謂在諸譯本中,最為流通宜矣。

   又玄奘大師至印度之時〈記元後七世紀〉據BANA證明,《大孔雀經》為七世紀習誦之文。當戒日王Hai一savardhana Siladitya,未即位前,聞其父死,奔赴王宮,遇諸傳教師,舉行儀式,有誦《大孔雀》經文者。(出Cawe-LLThOMAS譯本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七八冊二一二頁。)

   今臺北市如來禪寺之菩薩閣,其開光儀式,亦誦《大孔雀明王經》,豈不古今輝映。

   丙 譯人簡介

   不空Amoghhava jra師之法名。事師金剛智,(東密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十五出家,二十受具。師於公元七四二年時,曾受其師金剛智遺命,獲玄宗皇帝允准,賚大唐國信,入印面謁四祖龍智請益,獲純正佛教梵本,暨密教奧蘊,悉皆口授,且給予《十八會金剛頂經》,並其他密教梵本五百餘部,盡得密法心印。畢生獻身佛教。研究聲明論,十二年的課程,六個月即畢業。其聰明博學,通達諸國語言,能讀他國書籍。七四六年歸唐,時天旱數月,帝命於內宮,修孔雀法祈雨,閱叁日果驗。帝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七七四年寂。師重病時帝親臨探望,並任開府議同叁司。封師為蕭國公,敕贈司空。食邑叁千戶。法臘五十,世壽七十。諡號大辯正廣不空叁藏和上。(唐密第二祖。)

   師在生身為玄宗、肅宗、代宗叁朝帝之師。純正密教始祖,善無畏、金剛智先後來華弘化,然不空於中國,畢其生弘揚密教最力最久。

   史學家稱當時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並稱翻譯四大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對照組織之功甚鉅。付法弟子惠果,為嫡傳真言宗七祖。(唐密第叁祖。)

  

   丁 源流概述

  佛法原興起於印度,傳入中華首為顯教。密教乃於如來滅後七百年時,龍猛(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過金剛薩埵,受灌頂職,秘密法門方傳於世。

   雖帛屍梨密多羅,於東晉初攜《孔雀明王經》來華,為咒法之始,正規的密教卻始自元宗時,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諸大師,相繼來華弘揚而建立。

   善無畏公元七一六年,自印那難陀寺來我國長安。金剛智偕不空於七叁○年來洛陽《孔雀明王經》卻是由帛屍梨密多羅,先行於公元叁一二年,攜來我國。東密八祖空海大師,接法後即返其國,但《孔雀明王經》,已由其國役小角行者修法而得悉地。可見本經流傳之速之廣。

   東密與顯教開祖不同,東密初祖是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空海。但東密稱此為付法八祖。另尚有傳持八祖如下;

   龍猛—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空海。

   提起一行大師,當時是名學者,過目不忘,甚於今日之電腦。曾編大衍曆,過八百年不必校正。為倭國所重。聆聽善無畏講《大日經》一遍,即可寫出疏鈔。惜壽命不長。亦無傳人。

   依以上源流系統,本經似屬東密。實則地地道道的唐密,且法出唐密二祖不空大師。其經咒叁種注音,出自今人東京帝大畢業莊錫慶教授之校註。由華僧見如奮力弘揚。常通法師,乘寧尼師亦弘揚甚力。

   此後受密語者,多滿山林、習有宗者,自成淵數。方今末世後生,千萬血脈之中,全是第叁代弟子也。(出《孔雀音義》七五七頁)

   第叁代弟子者,指叁祖惠果後唐密學人。

   孔雀法古早源於賢劫七佛,唐密固由印土分別傳至中國、西藏、日本,唐密二祖不空,弘揚灌頂於山西五臺山,復奔五印,謁龍樹歸唐,帝命內宮修斯法祈雨。叁祖惠果後,再無文字稽考。中國元朝之前,全是藏密天下,(見中國佛教年表)而今東密雖經二次大戰,傳承法系仍牢固不輟;藏密雖經戰亂,DL、班禪分嶺揚標,法系承傳資料仍為完整。考據學家認為中國密教,傳至日本空海,法統不復存在。

   由於孔雀法,龍天推出,近二十年大加弘揚,國內外信眾,奉持與日俱增,無形中卻把正統唐密法統接續起來,不可思議,意外收獲,對中國佛教正統唐密不無微末供獻。

   戊 教乘攝屬

   據《密宗概論臺密綱要》,臺密之判教,大概分二種,一是絕對門之判教,二是相對門之判教。絕對門之判教者,依大日經義釋所說,秘密一乘,統攝權、實、偏、圓諸教,建立一大圓教也。相對門之判教者,傍附天臺之判釋,約相對釋之粗妙也。若先用相對之判釋,後必能用絕對之開顯矣。

   臺密所依之經論,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叁部密典,加《菩提心論》,古稱密教叁經一論。另有《頂輪王經》及《瑜祇經》,稱密教五部經典。

   《神變疏鈔》,《曼荅羅疏鈔》,皆陀羅尼為密圓。《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叁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為醍醐。醍醐之味,乳酪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陀羅尼者,經律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唐密二祖不空大師的都部要目裡,認為《大日經》乃不過是《金剛頂經十八會》之十六會的說法而已。八佛頂之導首,《一字金輪佛頂陀羅尼經》,其修法也,尚以和誦《孔雀明王經》,可見本經地位,頓教大乘圓密所攝宜矣。尤其中卷下卷都有皈依、皈敬八條梵,把祂譯出,更能明白看出是大乘是小乘;

   南莫—司覩母馱—野, 皈依十方諸佛陀耶。

  NA MO S Tu Bud Dha YA

   南莫—司覩母馱—曳—。 皈依諸佛所證本覺菩提理。

  NA MO S Tu Bud Dha YE

   南莫—司覩目巨馱野, 皈依諸佛所證涅槃果。

  NA MO S Tu MU K TA Ya

   南莫—司覩目巨馱曳—。 皈依本來清淨涅槃理。

  NA MO S Tu MU K TA YE

   南莫—司覩散怛野, 皈依地上諸大菩薩摩訶薩。

  NA MO S TU SAN TA YA

   南莫—司覩散怛曳—。 皈依地前賢位諸大菩薩。

  NA MO S TU SAN TA YE

   南莫—味目巨怛野, 皈依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

  NA MO VI MU K TA YA

   南莫—味目巨怛曳—。 皈依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無上法寶。

  NA MO VI MU K TA YE

   本經上卷有過去、現在、未來七佛共同說咒。下卷有七佛八菩薩,分別宣說真言。在在顯示本經非比平常所讀之經,藏密法統來自七佛良有以也。此亦引起末學研究開發底興趣,或者說是責任。定有非同小可,利益眾生的奧秘。感謝本師釋迦如來慈悲加被,總算滿了願,蒐集這些比較可以參考的資料。此一難得難遇,無上法寶,供諸於世,同共分享。同得利益,同發菩提心…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